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篇欣赏
名篇欣赏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劉夢芙:七言长篇歌行之古今演变(下)

    时间:2016-12-15 09:08:0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劉夢芙

     

     

     

     

    8.jpg

    劉夢芙先生

     

     

     

    ——近百年名家七言歌行的重大成就与诗史意义

     

    (接上篇)孔先生对沈先生的品德和诗词艺术成就心仪已久,80年代间读《涉江词》作七绝四首,有“江山灵气无钟处,尽入闺人绝代词”、“平生憾事今为最,未谒江南沈祖棻”之句。90年代间作《桂枝香》词悼沈先生,并约门下弟子多人同赋,词中云“飘零无限兴亡恨,倚新声、总成凄咽。至今清夜,人间长忆,彩云天末。”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写成《涉江曲》,寄托对沈先生的敬慕和缅怀,与《芳华曲》异曲同工,描写人物不同而精神境界高度一致,他们都是热爱祖国、在民族文化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精英。沈先生诗词集兼取屈原《九章·涉江》和《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之旨,寄寓在流离劫难中不忘故国的情怀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因此孔先生讴歌词人,亦以“涉江”名“曲”。“曲”,是七言歌行的传统标题,源于古乐府(古代诗与音乐紧密结合,“曲”为乐谱,诗即歌词),如《长干曲》、《乌栖曲》、《塞上曲》等,非指元明时代的散曲、剧曲。题中的“曲”即诗,与“歌”、“行”、“词”同义。


    此诗在整体作法上与《芳华曲》类似,以时间为序,与空间(地点)经纬交织,随着时空的推移转换,叙述词人多灾多难的一生。但因描写对象不同,在具体表达手法上则多有变化,开篇“乾坤灵气东南烈,卿云记盛临新页。北渚秋烟逐去鸿,东湖夜雨哀啼鳺。剑石犹留万古痕,琴台未化千年雪。天上愁深世未知,人寰缘尽春长诀。吴江幽梦已成尘,三生不碍留芳洁。”起句气象宏伟,以下诸句在章法上涵盖全篇;以入声押韵,音节短促,声调幽咽,以声传情,饱含哀感,与《芳华曲》开篇“碧城缥渺银河落,两行宫烛迎仙乐。……氍毹屈指推翘楚,应许斯人迥不群”的平和语气明显不同。接以倒叙笔法,写“文革”之后沈祖棻因车祸逝世:“……腥雾长天绛阙寒,惊雷平地清都閟。始祸城狐尚可原,横行市虎应难避。零落探骊起凤辞,凄凉殒玉沉珠记。采竹南山写悼诗,芳魂何处书难寄”,极力渲染肃杀悲惨的氛围,点明本诗的作意。再以“碧血长街事已遥,书香门第溯前朝”承上启下,历历铺叙女词人的家世与入校读书、从名师学词并创作新诗的成长过程,而中间部分则为重点。诗写抗战爆发后程千帆与沈祖棻结褵,相偕流亡,在兵火辗转入川,备历艰险。再集中笔墨写沈祖棻在巴县、成都等地任教,业余为词,大量作品呼吁抗战、讽刺当局腐败,抒发强烈的爱国之忱,创作成就达到了高峰。“秋风剑外草离离,北定中原未可期。客里沧桑归鬓发,吟边花草幻旌旗”,“偶然抒兴倚新声,行间底事愁堆积”,“酒痕每共忧时泪,湿透罗衣又一重”,“多病况兼家国恨,年年明镜渺钗钿”,揭示词人沉痛的心境;“芙蓉独领秋江碧”、“坛坫须眉甘避席”,写词人才华之卓荦;“词成倚马银笺檄,意在屠龙宝剑锋”,写词人才思之敏捷和词作的骨力、锋芒,皆笔力深刻,警句络绎,多角度地刻画出词人的光彩形象。诗之后半篇写程、沈夫妇的不幸经历:“群言宫殿忽荒墟,事起风雷禹甸初。酷吏深文瓜蔓后,故家乔木斧斤馀。郎伯诤言违左衽,春秋明戒警前车。心惊夏日彤霄黯,眉锁春山黛色沮。飞蓬雾鬓三千丈,悄悄连朝带泪梳。”1957年“反右”运动中,程千帆因直言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农场,强迫劳动改造近二十年;沈祖棻在家独居,备受歧视,处境孤寂悲惨。“酷吏”、“故家”与“郎伯”、“春秋”两联,兼写50年代至70年代多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被罗织罪名、株连无辜,大批优秀人才被戕析的史实,诗句高度概括,深沉凝重。“心惊”、“眉锁”、“飞蓬”、“悄悄”诸句写女词人悲苦的心情与形象。再写沈祖棻逝世,唯有著作留芳宇内,并高度评价她多方面的成就,其才情可继千年前的李清照:“易安一去无消息,后来闺秀空颜色。纵使灵心格外深,还凭慧眼殷勤识。唯有炎黄吐凤才,诗人才许真倾国!”杰出的诗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女诗人尤为难得,具有灵慧之心的女诗人不需姿容妍丽,只要能写出极佳的作品,在孔先生看来,就是真正的倾国倾城之美。他为诗词创作后继乏人太息不已:“只今倾国更何人,谁领风骚数百春?清浅花溪愁里涉,迢遥珂里梦中亲。……《涉江》双集今犹在,碧城箫管应难再。隋珠花月照千秋,卞玉鹓鸾珍一代”,以“隋珠”、“卞玉”喻沈祖棻诗词的珍贵价值,深致钦慕。结尾部分一唱三叹:

    一曲巴每自哀,无端幽恨袭人来。行歌漫补残诗页,太息空停浊酒杯。风雨凄迷安宿命,河山妆点仗清才。频惊妙语生银管,愿献长歌晋玉。沧海潮音惊梦醒,蓬莱山影世缘灰。天人愧借芜毫渎,霄汉难招绣纛回。一夜江城飞玉笛,落花如雨暗苏台。


    作者写自己晚年的诗酒生涯,因敬佩一代才人而作此诗,再次点明题旨。结二句化用唐诗,以“落花”暗喻沈祖棻飘零惨痛的身世,凄迷怅惘,章法圆合,馀味深长。《芳华曲》结二句云“晚岁宁辞俭腹讥,诗成旷代名优传”,押去声韵,如巨石坠地,戛然而止;本声则用平声,融情入景,悠悠不尽,笔调迥异而各臻其妙。


    《涉江曲》与《芳华曲》为姊妹篇,一咏词坛女杰,一咏艺苑才人,皆紧扣战乱环境突出主人公的爱国情操与坚贞品格,为当代及后世树立楷模。誉美前贤,虽是传统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但为当世人以诗立传,并不多见。饱阅沧桑的老诗人,选择文学艺术界两位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为之呕心沥血,结撰长篇,用心良苦,含意深远。其作诗宗旨,不仅是昭示一代英贤的经历与成就,更重要的是希望国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以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卓立于世界,方不愧为炎黄子孙。而诗中对我国现当代史上的外忧内乱导致人才戕折、文化摧残,多有深沉的悲恸,亦当引起世人的反思,引以为鉴,这才是诗篇的弦外之音。若只赏其词句的工丽、音韵的优美;或仅限于对诗中人物德艺的赞佩,就未免买椟还株了。


    从写作于青年时代的《杨花曲》(以30年代广东女游泳队员杨秀琼及其姊秀珍为题材)到晚年的诸多作品,“梅村体”七言歌行贯穿了孔先生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生涯(惜中间三十年无诗,否则留下的梅村体诗当更多)。孔先生虽用旧体,但诗作内容皆密切结合时代:或歌颂体坛艺苑的杰出人物;或描绘宏丽的风景名胜,赞美崭新的建设成就;或凭弔秦代文物之出土,寄国史兴衰之慨,抒发情感则雄壮慷慨与芬馨悱恻兼而有之。在艺术上继承了“梅村体”典雅风华的特色而颇有新创:一是大量化用传统的词藻与典故,以写今人今事,并表现当代情感,化腐为新,清丽畅达,不生僻、不晦涩,具有一定古典文学基础者都能理解,同时还吸收、提炼现代语汇,成为诗化的雅言。二是诗中运用作七言律诗的技法,大量的对仗极为精巧工整,突过前人,在声韵安排上尤为讲究,读起来音调十分和美,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三是诗作的体制篇幅较前人更为宏伟,多首诗在千言以上。《芳华曲》2618字,在规模上超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晚唐韦庄《秦妇吟》和清末杨圻的《天山曲》。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云:“希腊诗人荷马,古代第一文豪也。其诗篇为今日考据希腊史者独一无二之秘本,每篇率万数千言。近世诗家如莎士比亚、弥儿敦、田尼逊等,其诗亦数万言,伟哉!勿论文藻,即其气魄,固已夺人矣。中国事事落人后,惟文学似可颉颃西域,然长篇之诗,最传诵者,惟杜之《北征》、韩之《南山》,宋人至称为与日月争光,然其精深盘郁、雄伟博丽之气,尚未足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一篇,千七百馀字,号称古今第一长诗,诗虽奇绝,亦只儿女子语,于世运无影响也。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为古人不可及。余平生最恶闻此言,窃谓自今以往,其进步之远轶前代,固不待蓍龟,即并世人物,亦何遽让于千古所云哉。生平论诗,最倾倒黄公度,恨未能写其全集。顷见南洋某报,录其旧作一章,乃煌煌二千余言(按:指长篇五古《锡兰岛卧佛》),真可谓空前之奇构矣。”〔34梁氏此论,指出中国诗史上长诗的难能可贵,高度评价清末诗人黄遵宪的长诗,认为今胜于昔的观点虽未必全对,但创作鸿篇巨制,需要拔山扛鼎的笔力、汪洋浩瀚的才情、渊博深厚的学养,碧海掣鲸,谈何容易!“五四”后新诗用现代新词口语,无格律的约束,可以纵情泛滥,出现不少千万字的长篇,但不堪卒读。而传统诗歌使用凝炼的文言,又有格律音韵的限制,作长篇甚难。因此屈原的长诗《离骚》衍变为赋,乃有韵之文;诗则主于抒情,不重叙事,篇幅趋于短小。诗人如果缺乏雄大的才力,作长篇流于冗漫,则人不喜读,故诗史上罕见长诗,与语言形式、审美心理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作诗求精不求长的习惯。但缺乏长诗,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事未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不无遗憾。孔先生的《杨花曲》、《秦俑行》、《芳华曲》、《涉江曲》诸篇虽长,但高文何绮,警句如珠,章法纵横开阖,错综变化,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波澜壮阔,魄力沉雄,读者饱饫佳章,如行山阴道上,如入建章之宫,目不暇接,毫不厌其繁富。概而言之,孔先生以其卓越的才华,深湛的工力,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为当代如何运用传统诗歌以表现今人生活与情感开拓道路,树立了非同一般的典范。纵览一千数百年的七言歌行发展史,白居易、元稹、吴伟业有开宗创体之功,近百年名家则是在前贤名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有孔凡章先生的《芳华曲》与《涉江曲》,以七言长诗为传统诗坛大书辉煌的一笔,取为诗史的压卷之作,当无疑义。


    孔先生门下弟子众多,诗词创作皆有所成,在当今诗词界颇有影响。年辈最小者王震宇,1975年生,辽宁人,宗法先师,学梅村体。已出版《独笑楼诗存》(黄山书社2010年版),集中七言歌行有《红豆曲》、《潇湘曲》、《永兴行》、《长安行》诸篇。《潇湘曲》以“四人帮”之一江青为描写对象,重点揭示其“文革”中罪恶;《长安行》中则写彭德怀元帅之刚直,二诗皆有当代诗史价值。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诗词必将蓬勃发展,七言歌行的创作亦当后继有人,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