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刘梦芙 : 当代诗词复兴进程中的传统派(上)

    时间:2016-12-20 09:17:30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劉夢芙

     


    4.jpg

    劉夢芙先生

     

    (接上篇)废除科举后,清末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民国,南北各高等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河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安徽大学、无锡国专等依然开设诗词写作课,名教授诸如陈洵、陈匪石、刘毓盘、吴梅、汪东、汪辟疆、胡小石、刘永济、顾随、赵万里、王易、林思进、庞俊、邵瑞彭、蔡桢、夏承焘、王蘧常、储皖峰、徐英、龙榆生、缪钺、詹安泰、李冰若、易孺、钱仲联等,多为一代诗词创作名家,合而观之,阵营颇为壮盛。民间高校中培养的学生,诸如任中敏、陆维钊、胡士莹、徐震堮、唐圭璋、王季思、宛敏灏、万云骏、沈祖棻、程千帆、任铭善、潘希真、盛静霞以及年辈较晚的霍松林、叶嘉莹等,皆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古典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兼作手。家父凤梧先生,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就读于安徽大学,师从湖南陈慎登先生习诗,并在李大防、周岸登先生指导下填词,曾下数年苦功,遗稿犹存。

    而到1949年后,教育体制全盘改革,大学中文系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只重理论,诗词写作课被废除,更无论传统的经学,以致当今中青年学者研究古典诗词,只能写现代模式的论文、论著,不知吟诵、不通格律、不会创作。缺乏切实写作体验的理论往往是雾里观花、隔靴搔痒,甚至多用西方文学、美学观念的框架来硬套中国诗词,郢书燕说,削足适履,流弊极深,几成“殖民化心态”。学术界这一崇理论轻创作的局面,迄今未尝改变。

    在学校抛弃诗教、政治批判弥漫全社会的环境中,护持传统诗词的老辈只能以私相授受的方式,栽培幼苗,悉心辅导,尽力延续诗词垂垂欲绝的一脉。上列名单中有两类情况:

    一是高校名师招收研究生,在训练学术的同时也指导诗词习作,如夏承焘、缪钺、钱仲联先生,有些校外爱好诗词的青年来求教时,也施以教诲。

    另一类是各行各业退休后散居于城乡的老人,也多是名家,凡有青年求学,如是可造之材,即收为门下弟子。如广州朱庸斋先生,带出的学生很多,如吕君忾、周正光、陈永正、李国明、梁雪芸、苏些雩等等;寇梦碧先生的弟子有曹长河、王蛰堪等。成都孔凡章先生晚年居北京,尤其重视培养中青年,并广交诗友,笔者与曹长河、魏新河、咸江南、王震宇皆从孔先生习诗。陈永正与孔先生有十多年交谊,此外如林岫、毛谷风、蔡淑萍、赵连珠、杨启宇、王蛰堪、熊盛元、黄坤尧、于文政、段晓华、徐长鸿、周燕婷、徐先龙、郑雪峰、张树刚等或亲谒孔门,或致书请益,关系在师友之间,构成一个声应气求、覆盖面甚广的诗词网络。

    诗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人生境界,自古以来人品与诗品紧密相关,诗品的高低取决于人品,诗教有陶冶灵魂、变化气质的功用,不仅仅是教会一门技艺,因此老一辈诗词家崇高的道德与卓立的风骨,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后学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教育效果,在现代学校的工具式教育中极难达到;未曾专拜名师、诚心求学的人,也难有这种亲切的体验。而学有所成的中年一代,也同样去发现青年弟子,如魏新河、徐先龙、张树刚皆师承王蛰堪,可见薪火承传之不断。

    在前辈名家的殷殷教诲下,后辈学诗词门径正大而根基深固,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资质聪颖者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锻炼了鉴别作品优劣的识力,不为当今伪诗、伪论所惑。许多未尝拜师、以自学为主的中青年,也多是先读历代名家作品,选择个性偏嗜的某家或数家为宗主,学其法度,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同辈之间的交游酬唱、切磋磨琢,相互促进,所谓“诗可以群”,也是增强学诗兴趣和提高创作水准的有效方式(九十年代初王蛰堪倡立鸿雪社,请缪钺、孔凡章、周退密、陈机峰等名师批点社课。中青年踊跃参加者30余人,后因故中辍)。

    综观当今卓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有其水源木本,绝无能在浮沙之上可建崇楼杰阁者。青年作品有摹拟古人、面目过似者,这是入门阶段的必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与工力的加深,自能入而后出,开拓新境;身为当代人,诗写当代事,题材与情境也自然与古人不同,不刻意求新而能自成其新。许多老辈名家大量运用历史典故与传统语汇,反映的却是现代的社会现实,貌古而神新,典故只是一种婉曲含蓄的譬喻,属于比兴寄托,缺乏相关的学养和史识,就不能理解。有些人攻击作诗词坚持传统者“泥古复古”,既未曾深入考察作品之实际,更不知诗中优秀的人文精神与高雅艺术千古不磨,永远需要继承,浅妄之见,不足一驳。

    出生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人,大多有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其父辈多是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或是被划为地主、资本家之类的“剥削阶级”,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属于被批判、被改造的对象,其子女亦受株连,时时遭到大众的歧视乃至凌辱。居于城市者曾当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到边远地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原在农村而非“根正苗红”者更处于炼狱底层,对阶级斗争的冷酷与社会的阴暗,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从老辈学习诗词,只能在隐蔽的状况下进行,手稿需谨慎收藏,以避文字狱之祸。

    诗词,是四顾迷茫、孤独痛苦中释放心灵重压、并寄托志向抱负的一种方式,也是真切反映风云变幻时代的历史之镜。诗可存史,诗史互证,从《诗经》、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陈子龙到清末黄遵宪、丘逢甲、陈三立、康有为、王鹏运、朱祖谋以迄现代名家,诗词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显示着为国家民族之衰亡而悲歌痛哭的忧患情怀。在沧桑易代之际,诗人留下了血泪交融、控诉与批判假恶丑的纪录,分外珍贵。拨乱反正后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片繁华的表象下潜伏着道德崩溃、人欲横流的危机,时时爆发尖锐的冲突。

    中年诗人们思想已趋成熟,创作也随之进入高潮,作品中不乏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揭示,同样承接着历代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而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比较而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缺乏上述经历,作品多以才华取胜,意境每有创新,但内涵不及中年人诗词的深沉厚重。以上只是大体而言,每位诗人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青年中出类拔萃者未必不及中年,或有超越,要作详尽的比较分析,非本文所及。

    就艺术宗尚与创作风格而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诗词家作品取径多异,缤纷多彩。有长于诗者,如周正光、周锡韋复、沈秋雄、张梦机、王翼奇、杨启宇等;有工于词者,如曹长河、蔡淑萍、王蛰堪、苏些雩等;有诗词兼擅者,如陈永正、严寿澂、熊盛元、段晓华、景蜀慧等。

    师承前辈名家的作者多能恪守正宗,格律谨严,语言典雅。词人如王蛰堪,传乃师寇梦碧先生之法乳,多作慢词涩调,宗法南宋,融白石、梦窗、玉田、碧山诸家之长,婉丽幽咽。门下弟子魏新河、张树刚、谷海鹰、邵林等为词皆有法度,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与王蛰堪多年酬唱的熊盛元、段晓华,工力悉敌,词风相互影响,俨然形成流派(本文所言“传统派”是一个大范围的指涉,传统派中可依据学古之不同分出许多流派)。

    5.jpg

    和友人在一起

    诗人或宗唐或宗宋,或上法汉魏两晋之高古,或下取晚清之瑰异,或专作近体或古近体兼工,长篇短什,各具风采。无明显师承、以自学为主的诗人一般不拘门户,多熔铸口语新词,或用韵较宽,或律法欠细,但仍有相当可观的成就。诗词家中陈永正为著名学者、书法家,著书数十种,主编《全粤诗》,《王国维诗词笺注》为煌煌力作,诗与词之创作皆臻大家境界。严寿澂任教于新加坡高校,亦学养深博,研究儒学与诗学,撰述多种,其诗其词皆造诣极精。张梦机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任教于文化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讲授诗学(2010年病逝),为诗历玉溪、山谷、后山以入老杜之堂奥,古近体诗皆非凡响。

    这几位作家承接清代至民国间诗人、词人与学人二而一之的传统,才学兼富,学以济才,才堪役学,成就甚为突出。杭州王翼奇任古籍编审多年,为诗沉郁庄雅中杂以诙谐幽默,融入新词口语殊见慧心巧思,不愧第一流作手。青年中也有成就较为出众者,如魏新河先学姜白石转学陈其年,因在空军服役,作飞行词境界宏阔,别开生面,一家独擅;郑雪峰为诗出入唐宋,风格雄鸷而兼清峭;女词人周燕婷郁伊善感,小令缠绵凄美,不让昔贤。总之,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四十多位,在《海岳风华集》中几占人数的五分之四,几位年长者到二十世纪末已步入老年。

    以严格的尺度来衡量,其中才情与学养兼优、综合实力甚强的诗人词家有十多位,与民国间成名的老辈大家相比,工力或有一定差距,但在“文革”后的八九十年代,已居第一流水平。历届全国诗词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多是中年诗人,也证明了充足的实力。这一群体中自然有造诣浅深、境界高下的差别,但即使是程度稍低的作者,也远远高于不学无术、制造赝品的庸众。因此,这一群体是当今中国传统诗坛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在百万大军中为数极少却蕴涵着持久的能量,对好学的青年尤有影响。

    因编者当时视野所限,《海岳风华集》漏收了不少高水平的作手,据笔者所知,有吕君忾、刘永翔、梁雪芸、邓小军、简锦松、庞坚、汪茂荣等。以神州瀛海之大,藏龙卧虎,何地无才,这就有待于全面搜集二十世纪诗词时再为弥补了。(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