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全媒体时代,画何以为画?

    时间:2016-11-25 10:28:58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颜榴


    刘小东《电脑领袖》1996

     

          1996年,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师刘小东画了一幅画,名为《电脑领袖》。画面中,一个年轻男人站在他的写字台前,身后是两台电脑显示器和相关的键盘、鼠标以及音箱等。他穿着白色T恤,胸部下垂,腹部却又隆起。这个男人虽然年轻,脸上却泛着与身后墙壁一般的灰白色。他半抬下颚,眼镜片后面的眼神透着那么一丝不屑与优越感。他凭什么优越呢?原因是他比别人率先掌握了电脑,电脑让他拥有虚拟空间,可以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可也就此总是宅在家里,成了一个白胖子。这幅《电脑领袖》后来被称为是刘小东“白胖子”系列作品中的一张。

            刘小东属于国内“60后”画家群中的领军人物。他最早以一种冷静的笔法,画他身边朋友的生活状态,认为那才是“真实的现实”。他画“白胖子”系列,其实是为了消解文革以来盛行的那种矫饰的工农兵人物形象。正因如此,他是今天所说的“接地气”的画家,为画坛关注。“白胖子”这个词,跟现在流行的“小鲜肉”恰好是相对的。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生活景象是一群白胖子簇拥着小鲜肉,所谓粉丝们与明星之间的关系。20年来,中国北方更多地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白胖子”,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今天所说的“宅男”。“白胖子”与“宅男”相连,成为一个标准的“新新人类”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也是我们常说的资讯时代,不仅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的肉身存在方式,以及生理结构。由于长期坐在电脑旁边,大头与豆芽菜身形,肚子浑圆,眼睛变形,一看“白胖子”就是长期打电脑游戏、上网、发帖的结果。之所以提这张画,不只是当今文艺如何发展的问题,还关乎到我们的肉身如何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刘小东是个先锋画家。他及早地预见了10年后电脑儿童、电脑少年、电脑成年人的样子,描绘了一个从小长到大“宅男”的代表,其实是一种预警。

            从《电脑领袖》,我想起10多年前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写的一首歌《未来的主人翁》,歌词写到:“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的明变成电脑儿童。”但不幸的是,除了自然界,我们的确活在了机器主导的世界里,而且已经活在科技污染的天空里。这种污染是双重的。一是工业生产的废气与汽车的尾气污染。今天城市里的人全都知道雾霾是怎么回事,以至于前些天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竟说出了“晴为何物”这种不无幽默的话。第二重污染,就是互联网对人心灵和大脑的污染,一种看不见的资讯的乌烟瘴气。

           今天的“电脑儿童”,很可能是未来更多的“白胖子”。现在的小孩,哪天不玩电脑,不玩手机,每天不冲会儿资讯之浪,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本来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可现在交流其实更难了。因为人和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很难,总有个外在的“它”在介入。电脑这个词,某种程度上在今天等同于交流的困境。因为每个人都在接受有残损的局部信息。大家痴迷的各种信息是变形的,人为控制性的。所谓互联网一犬吠影,十犬吠声,出现了“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趣事。而大量水军的存在,使资讯更不可信,更可疑。

    莫迪里阿尼《斜躺的裸女》1917

     

           德国学者彼得•毕尔格曾以“主体的退隐”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从罗兰•巴特到福柯,“作者已死”,是他们的结论。互联网时代,一个资讯经过各种镜子的折射,话题在网络里的真相,已经不真,近乎消失了。这里要说的第二张画,是富商刘益谦前不久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购买的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斜躺的裸女》。

           本来,收藏与艺术是姊妹关系,收藏家与艺术家是一种供养和供养人的关系。但在今天的国内,互联网上,则纯粹变成了资本的“游戏”,艺术的内涵全盘消失。有网络写手对此评论到:中国人对巴黎画派根本不关心,也不知道30多岁就穷困而死的莫迪利里阿尼怎么回事,更不知道他的艺术与非洲艺术之间的渊源。莫迪里阿尼生前是穷死的人,可中国的土豪买了他的画,而且十亿元的天文数字令人咋舌,互联网借此大吵特吵“资本的胜利”,而非“艺术的胜利”。

           但金钱从来买不来艺术的神圣与伟大。

           德语诗人里尔克在一首诗里说,财主们用黄金堆成了佛陀,却并不知佛陀为何。也就是说,金钱与艺术只可能是表层关系。互联网所关注的是资本数字游戏,漂移了话题的焦点。如果仅仅是这样,莫迪里阿尼活过来,宁愿不要这10亿,而是把画收回,恢复艺术的尊严。

           长期以来,国人喜谈名利。先有名,再得利,名,比利更加重要。我们知道,央视里某些主持人竟然也炒作自己“三脚猫”功夫的艺术品,赵本山与马云书法也卖大价钱。国内所谓拍卖文化尤其不靠谱,几乎成了国际笑话。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

           在此说的是第三张画。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在2013年拍卖的价格是1个多亿。这幅画从技术上不甚过关,从创意上也直接来自达芬奇,拍出天价,只能让人觉得是做局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从“电脑领袖”的身体变形,到艺术家与土豪、名人联手的变形,再到拍卖场的变形,网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利”字的重重鬼影。如果一个艺术家、小说家、诗人,最初的动因是为钱而创作,那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也太可笑了。如今互联网慢慢成了一个名利场,让艺术与艺术家,全都变得失去了真相。我们在网络上得到的资讯,多是标题党提供的意义。

           谈这三张画,其中意味如何,还值得深入探讨。我并不是反对互联网,但我们不应忘了,互联网之外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呼吸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才有对生命基本的质感。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