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书画
书画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异军突起真雅士

    时间:2016-11-28 10:16:2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朱成凌

     

     

    001.jpg

     

    ——记淮北市中年画家李士军

     

     

     

    (中国国风网讯  文/朱成凌 摄/马锐)如同五柳仙境景区的珍珠泉一样。不争宠,不占位,低调,踏实,这是淮北市中年画家李士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直奋战在淮北煤炭系统的他,远离喧嚣闹市,远离灯红酒绿,自是默默无闻,自是潜心创作,不与同行争高下。当我们踏进李士军工作室的大门时,这位画家正忙着接听电话。透过通话内容,约略知道电话是从江南名城无锡打来的,对方在催促着李画家赶快去无锡刚为他建好的新工作室创作,因为当地有好多人在求画。

    出生于1963年的李士军,自号水墨人生,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北市书画家协会会员、淮北墨海画院秘书长,高级画师。擅画山水和牡丹,读他的作品,真是实至名归。

    李士军自幼与绘画有着难以磨灭的缘份。谈到这一点,他颇有感慨,他回忆起自己读初中时,一件令他难以忘怀的事。在政治课上,他按捺不住画画的冲动,用钢笔在书桌上绘画,被政治老师发现以后,批评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气愤的摔断了他的钢笔。直到多年以后,同学聚会时,他的同桌还调侃说:你对绘画真的是太热爱了!当年我们的政治老师,把你的新农村钢笔摔坏,也没有浇灭你热衷绘画的热情之火。

     

    1_副本.jpg

     

     

    二十二岁时,李士军离开家乡阜阳市颍上县,招工来到皖北矿务局百善煤矿工作。

    两年以后,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小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热情,来到中国函授大学美术系,脱产学习三年。

    再次回到煤矿以后,李士军已经是矿上的“秀才”。因为有写写画画的特长,所以,煤矿特地把他调到地面工作,就这样,李士军成了调度所的一名职工。因工作需要,2006年,李士军被调往皖北矿务局卧龙湖煤矿。

    在脱产学习美术的三年时间里,李士军有幸接触到陈国亮和杨天序以及李宏勋等老师。高校的系统学习,开阔了这位画家的视野,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他倍加勤奋地求教于大师,逐渐确定了自己的主打绘画题材——山水和牡丹。

    828909705180560628.jpg

     

     

     

     

    李士军的牡丹画,沐日月之精华,通天地之灵气,风姿绰约,国色天香。因其“每隔三五天就要出货”,可知天下喜欢者众。世人用行动为其影响造势,不必繁述。

    纵观李士军的水墨画,一言概之:儒雅而倍具气韵。李士军的水墨画用笔老辣劲健,敷色成熟大胆,造境壮阔空灵。正如潘天寿题画:“雨后千山铁铸成。”又如黄宾虹自题山水:“好山幽绝处,全借墨华浓。”李士军用他的洇洇水墨,如锤笔尖,从全局着手,从大处落笔,质感、明暗、远近,勾勒点染,浑然天成,潇洒旷达,别开生面。  

    “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山水环抱,树石交互,形态万变,情郁于中,婀娜多姿,隐含刚劲。王东庄对水墨画不拘成法的观点,同样可以用来作为欣赏李士军水墨画的理论依据。

    李士军曾经告诉记者,他的作品风格,受一代宗师、前辈画家黄宾虹的影响最大,同时,他也实践着黄老前辈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的路子,“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学习黄老的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也学习黄老的黑密厚重、墨痕透亮,积墨、泼墨、破墨、溅墨、宿墨互用,甚至将金石刀法、书法笔法置用于他的水墨画法,逐渐形成自己大气磅礴而又意境深邃的画风,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李士军在画画、写生的同时,不忘理论联系实践,他对石涛、沈宗骞等山水画大家的画语,耳熟能详。比如《芥舟学画编》说:“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刻苦学习;又比如《苦瓜和尚画语录》说:“夫一画含万物於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伐功,人或离画以务变,是天之不在于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他又痛下苦功,花去近十年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终于得出“大自然所呈现的特质,以及由大自然所营造的一切环境,就是现成的画作。然而如何变化为自己所用,则决定于这个人所具备的悟性”这一深刻见解。经过这一时期,他得意地说,“画了很多自己很满意的作品”。

     

    3.jpg

     

     

     

    欣赏李士军的作品,琳琅满目。他的《山水有清音》,怪石嶙峋,气场强大;他的《山高水长》,视野恢宏,仰之弥高;他的《江峡帆影》,高屋凝翠,唐韵盎然。可以说,李士军的水墨画,每一幅欣赏,每一次欣赏,都会有新的触动、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之法,归于一法。李士军从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昆仑、蓬莱、太行山,华山、黄山、武当山……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和写生的身影。归来后,他就把写生的经验和感受,积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每有会意,便欣然提笔。

    纵是佳作连连,但李士军依然求索。后来,连云港籍画家陈天石来煤矿采风,李士军有幸与大师结缘,愈加感到自己在绘画领域的捉襟见肘,因此,李士军毅然决然奔赴连云港,追随陈天石老师专业学习绘画五年。陈天石的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作品。中央、北京等多家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并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先后在全国各地展出。其精品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新加坡、港澳台等藏家收藏。陈天石先生曾被日本《每日新闻》及美国、法国、荷兰、英国、新加坡、韩国等9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介作过专题报道,应邀到数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和进行讲学活动。 陈天石在数十个国家参赛的3万余幅作品中,有35件作品获奖。他所作的《百牛图》、《太行风云图》一举夺得两个奖牌,是我国参赛的唯一获双奖的画家,并被选入《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大画册》,同时被编入《国际现代化画家大辞典》,荣获国际艺术家称号。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陈老师的巨作《百牛图》,被拍卖到人民币一千完一千万的价格。

     

    7.jpg

     

     

    老师的作品拍卖也在感染着李士军。2016年11月17日,李士军来到他的家乡——阜阳市颍上县,拍卖自己的作品,三幅作品拍价四万八千元,李世军慷慨地把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家乡贫困的父老乡亲。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李士军在香港的一次拍卖活动。画家用十五天的时间,倾注了满腔热情和汗水,画出的一幅山水画以拍价人民币八万元成交。

    在绘画艺术领域突飞猛进的李士军,对自己的创作水平,总是持不满意态度。他说,现在看到以前的画作,水平真是低劣;即使看到了自己一个月以前的作品,也感到很是不满。但我们懂得,正是这种不满,才印证了画家绘画技艺的日益精湛。

     

    8.jpg

     

     

    正忙着用作品精准扶贫的李士军目前正准备出一本画册。把自己的代表作品结集出版,可以说是李士军对关注他的人所给予的最好的回报与检阅。画如其人,人尽其画。在此祝愿踌躇满志、富有悟性和艺术才华的水墨画家李士军,他的人生更加精彩,画路更加宽广,传世之作更加丰富。(文/朱成凌 摄/马锐)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