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书画
书画
  • 书画
  • 摄影
  • 印石文化
  • 艺术人生
  • 徐悲鸿作品欣赏

    时间:2016-11-09 08:50: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1.jpg

     

     
    •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主要作品

    编辑
    《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奔马图》《奔马图》
    《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群马》《群马》
    《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珍妮小姐画像》《珍妮小姐画像》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田横五百士》《田横五百士》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绘画创作

    编辑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
    ①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风靡巴黎,但他遵循导师赠言“勿慕时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名作,刻苦锤炼绘画技巧。1924年前后,对绘画规律进一步融会贯通,臻于成熟,1926年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自认此年“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要有:《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以及《男人体》《女人体》等习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②盛期(1928~1936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丰,形成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1930~1933年)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代表着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诗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画面描绘农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里仰天而望,期待着甘霖。此画所作年代,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中华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著名的作品有《马》《日长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等。
    ③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
    ④后期(1946~1953年)。这一时期,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上继续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国画《奔马》《双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画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画稿)等。
     
     
    2.jpg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