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凌
我的这段经历,颇有点像戏文似的。
师范毕业那年,按照所谓的“定向分配”原则,我又回到了母校——一所极普通的乡村中学任教。报到的那天,接待我的是这所学校的教导主任——我在本校读书时,他就是教导主任——据说他当了几十年的教导主任。这是一个挺“富态”的老头,短粗的个儿,沙哑的嗓音,有点儿口吃,头发大约白了百分之七十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那“个性化”的身材,如果把他打扮成一位女性,单他那隆起的腹部,人们就会以为这是一位即将分娩的孕妇。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和我寒暄了一阵过后,突然说:“下午,文教局来校检查,有一项内容是听语文课公开教学。我想,你从正规院校毕业,知识丰富,教法新颖,你就作作这方面的准备吧!”不由分说,便把教本、教参和备课本一类的东西一古脑儿塞给了我,看来推辞不掉,我只有接受“神圣的使命”。
由于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我格外慎重。为了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更加游刃有余,我不厌其烦地查资料,找精髓,旁征博引,直到胸有成竹为止。
检查组到校了。
那天,我讲的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我太喜爱这篇作品了,上初中时,有些段落甚至能背下来。你看,作家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四下里一片沉静,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许多商店和饭店的门敞着,像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笔锋多么犀利,笔触何等传神!我甚至有些陶醉在作品里了。
讲解,范读,板书,提问,布置作业……自我感觉真好!甚至教态也很纯正,就连时间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就在检查人员走出教室门口时,我似乎听到一位负责人(后来知道,他是一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向着教导主任,用平淡且又略带惊奇的语调问道:
“这位老师不是本地人吧?嗯——……用普通话讲课。”
“……”
我又似乎没有听清教导主任的回答。
因检查组太忙,又属于“突击检查”,因而没有坐下来评课就急急赶往另一所学校去了,我们这位教导主任把他们送了很远很远,直到车轮腾起的烟尘完全消失了,他才悻悻地转回。
我赶忙迎上去:“主任……”
“哼!”
我发觉情况不对,但又感到莫名其妙,便继续问道:“主任,我的课……”
“别提了!”
接下来是一顿训斥:
“你才离家几天?嗯(ńg)?烧包!家乡话不会说吗?嗯(ńg)?家乡语是土语,嗯(g),年纪轻轻的,竟然这样,在农村教书,居然用起洋话了。”
我知道,这里的“洋话”是指普通话,我真不明白,语文教学使用普通话,究竟错在何处?于是,我辩白道:
“主任,你听我说,八十年代……”
“不要说了,什么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连局长都说你不是本地人!”
“什么?局长……”
我深知这位主任的脾性,凡领导说过的话,他总要琢磨三遍以上六遍以下。因而大家背地里不称他老师,而称他“官经师”,意谓熟络“官经”,善于揣摩领导意图。这果不其然么?再者说,上初中时,他曾教过我们班的《生理卫生》,总算是我的老师。他又是个死要面子的人,最怕别人跟他顶牛,况且这时已围上来一大群老师劝解。
我只好保持缄默。
不久,文教局下发一份文件《关于重申在我区推广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通知》,文件中分明写道:从上次区局组织的检查来看,全区范围内,只有一所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应给以大力扶持并提倡……教导主任和老师们愕然。
我的心猛地一震!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