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第六章 石门颂的临摹与书写应用究(文 牛家强)

    时间:2025-09-19 10:32:55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牛家强

    11 (2)_副本.jpg

    《石门颂》作为东汉时期的经典摩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清代至民国初年金石碑学复兴以来,众多书法名家如黄易、钱大昕、何绍基等都对其进行临摹研究,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石门颂》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深入研究《石门颂》的临摹与书写应用,对于传承和发展隶书艺术、提升书法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jpg

    一、《石门颂》的艺术魅力

    (一) 情感内涵

    《石门颂》是为歌颂司隶校尉杨孟文兴修栈道、造福百姓的贡献而作。书写者受府衙之托,怀着发自内心的情愿、渴望与荣耀之情进行创作,其情绪激昂、感情饱满,这种情感贯穿整个书篇。从颂文内容来看,前少半部用笔有力,字形敦实,处于相对平静状态;中间往后,随着文章起伏,字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出现诸多丰富变化,特别是最后两个字 “事、长”,姿态奔放、自由,行笔犹如娇若盘龙 ,充分展现出书写者情绪的起伏,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使观者能深切感受到当时从上到下雀跃欢呼、政通人和的欢乐场面。

    (二)哲学思想体现

    书法艺术的核心蕴含着哲学观点,《石门颂》将 “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和谐统一” 的思想运用到了极致。在书法元素中,字的大小、长短、宽窄,墨的干、湿、浓、淡、润,笔划的长短、粗细,角度的大小、方圆等,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性。《石门颂》巧妙利用这些矛盾,使整个作品呈现出 “恣肆、奇态、拙朴、浑厚、超逸、浪漫、气象万千” 的艺术效果。如在字的笔划上,通过长短、粗细、向背、高低、疏密、正斜的对比,体现了矛盾的各种观点,既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又使作品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展现出强大的哲学艺术思想。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

    《石门颂》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其 “险” 与 “正” 的对立关系巧妙运用,有的体现在一个字内部,有的则在字与字之间。例如 “易” 字,上半部平正,下面的三撇制造了险急之感;“患” 字上半部收、正、紧,“心” 字的最后一笔放、险,超出重心近一半,但整个字依然稳如泰山 ;“纪” 字一正一险,高低错落,搭配完美,既不失散乱失衡,又不显得呆板。此外,“张” 与 “合” 的关系在作品中也比比皆是,字中开张的笔划灵动、秀美,恰似石门旁褒河水的汹涌澎湃,而同一字中的其他部分中宫严谨,犹如秦岭高山的肃穆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

    2.jpg

    二、《石门颂》的基本笔法

    (一) “丶” 的写法

    在《石门颂》中,点的写法丰富多样。传统点的写法,如 “庶”“乾”“宁” 等字,保持了隶书点画的基本形态;写成横划的点,如 “主”“帝”“商” 等字,起到调节字型的作用,让字型稳固的字更加牢固,同时使恣肆的更放纵,憨实的更敦厚;还有用几乎 90 度折笔写出的点,对于字形敦稳的字,这种写法打破了死板,增加了动感,符合《石门颂》整体的飘逸风格,这也是 “隶中草书” 的明显特点之一。

    (二) “辶” 的写法

    “辶” 是《石门颂》的重要风格体现。在书写 “辶” 旁的字时,每个字重心很稳,中宫紧收,但 “辶” 的最后一捺写得极为夸张,占整个字结构比例的三分之一。如 “道”“遣”“造”“遗” 等字,这样的写法使字显得活泼、明快,宛如水上舟、云中鹤,赋予了字独特的艺术韵味。

    (三) “宀” 的写法

    《石门颂》中 “宀” 的写法沿用了篆书的特点,两边用长竖将下面的部分包裹起来,使字显得敦实、稳重。如 “守”“字”“寒” 等字,通过这种写法,展现出古朴厚重的风格,与《石门颂》整体的艺术气质相契合。

    (四) “氵” 的写法

    一般情况下,《石门颂》中对 “氵” 的写法采用三角形构图,与右半边的长方形形成两个几何图形。这种组合既有三角形的飘逸动感,又有长方形的稳固敦实,充分显露了《石门颂》的特点。以 “清”“凉”“源” 等字为例,若不采用此种写法,字容易显得呆板、缺乏生气 。

    3.jpg

    三、《石门颂》的临摹方法

    (一) 实临阶段

    临习《石门颂》应从实临开始,这是学习其书法精髓的基础阶段。在实临过程中,需按传统方法,逐笔、逐字进行临习。运笔采用中锋、逆锋起笔,力求精准还原原碑帖的笔法特点。字的大小应尽量与原字一致,包括笔划长短,这样便于与原帖进行对照,及时发现临习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临习速度不宜过快,要慢下来,仔细体会每一笔划的起收、行笔过程,感受其用笔的力度和节奏变化。此阶段建议坚持至少三个月时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石门颂》的基本笔法和字形结构特点。

    (二)对临阶段

    在实临结束后,进入对临阶段。对临是在实临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原帖理解和把握的过程。在对临时,书写者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整体章法、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墨色变化等方面。通过对临,可以更好地体会《石门颂》的艺术风格和布局特点,同时检验实临阶段的学习成果,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书写技巧。在对临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个别字的创作尝试,但不宜过多,主要目的是巩固对原帖的学习,避免过早地偏离原帖风格。

    (三) 临摹注意事项

    在临摹《石门颂》时,要注重细节的把握。例如,观察原碑帖中字的大小变化、笔划的粗细对比以及墨色的浓淡层次等,这些细节是构成《石门颂》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注意临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孤立地学习单个字或笔划,而应将其放在整个篇章中进行理解和把握。此外,临摹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专注,克服浮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石门颂》的艺术精髓。

    四、《石门颂》在书写应用中的实践

    (一)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经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临习,书法爱好者可逐渐进入创作阶段。在创作中,要将从《石门颂》中学习到的笔法、结构和艺术风格与书写内容、个人修养、情绪环境等综合因素相结合。创作前应细心揣摩,做到意在笔先,既要保留《石门颂》的 “魂体”,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又要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展现时代特征。例如,在书写诗词作品时,可以借鉴《石门颂》的恣肆奔放之气,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对字的大小、布局等进行适当调整,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

    6.jpg

    (二) 在书法教育中的应用

    《石门颂》在书法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通过学习《石门颂》,可以帮助他们掌握隶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规律,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石门颂》的艺术特点入手,分析其哲学思想和情感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石门颂》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书法课程设置中,可以安排专门的《石门颂》临摹与创作教学单元,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石门颂》的临摹与书写应用技巧。

    (三) 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应用

    《石门颂》作为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对《石门颂》的临摹与书写应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以《石门颂》为代表的书法作品能够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举办《石门颂》主题的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学者参与,共同探讨《石门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书法文化走向世界。

    4.jpg

    五、提升《石门颂》临摹与书写应用水平的要素

    (一) 胆力的培养

    胆力并非单纯的胆量,而是一种魄力和自然迸发的内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学习《石门颂》的过程中,胆力至关重要。对于初学者甚至有一定书写经验的人来说,胆力的培养并非易事。它需要通过大量反复的临习和创作,深入理解并掌握古人书法的 “魂”,同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在笔墨纸砚间自然展现出来。在书写《石门颂》风格的作品时,要敢于运用其独特的结体和章法,展现出作品的张力,避免因胆怯而畏缩,失去《石门颂》的气势和神韵。

    (二) 悟性的提高

    悟性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学习《石门颂》同样重要。提高悟性首先要靠字外功夫的学习,广泛涉猎辩证哲学、文学、心理学、古汉语、历史、美学等多种学科,不断增强文化修养。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帮助书写者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石门颂》的艺术内涵,把握其创作规律。其次,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增加阅历、积累经验,不断锤炼自己。走近自然、贴近生活,丰富自己的涵养,能够使书写者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灵感。此外,要深入揣摩古人的经典作品,理解今人的创作意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具备大智慧、大开悟、大境界,才能在学习《石门颂》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实现书法艺术水平的提升。

    (三) 情感的注入

    创作必须要有激情,对于学习《石门颂》进行书法创作而言更是如此。没有激情的作品缺乏生命力,难以打动观者。激情的产生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熟知、对笔墨运用的熟练、对书法技法的娴熟,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书法艺术,内心才会产生饱满的激情,进而将这种情感注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和热血。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祭侄文稿》《满江红》等,都是作者在特定情绪下创作而成。在学习《石门颂》的书写应用中,书写者要培养对书法的热爱之情,在创作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作品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5.jpg

    综上所述,《石门颂》以其深厚的情感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临摹方法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深入掌握《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结构特点和艺术精髓。在书写应用方面,《石门颂》在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以及文化传承与交流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提升《石门颂》临摹与书写应用水平需要注重胆力的培养、悟性的提高和情感的注入。在当今时代,我们应重视对《石门颂》等经典书法作品的学习和传承,不断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书写应用方式,让这一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未来,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石门颂》的临摹与书写应用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为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IMG_2337.JPG 

    【作者简介】牛家强,字呈心,号望草舍主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协会理事、安徽诗词学会文艺部副部长、淮北市书协副主席、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在书法篆刻领域有一定研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篆刻作品展览”、“甲骨文书法展”、“安徽省第一、二、三届篆刻作品展览”等数十次大小展览并获奖,2014年评为“书画界最具贡献人物”,多家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若水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