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青龙寺,一是回龙寺,两座古寺相距较近,便称“双寺”——题记
这里真是一块福地。
在相距不足两公里的地方,竟然立着两座寺院,而且均是千年古刹。
一座叫青龙寺,一座叫回龙寺。
尽管已近三伏天,我还是驱车20余公里,拜谒了这两座寺院。
这两座寺院均属于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
总体来说,作为平原地域的淮北,山都不高,最高的也就海拔三百余米。这两座寺院均坐落在山坡上。
青龙寺坐落于马桥集董楼村青龙山南麓,在一片较平缓的坡地上,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寺院,保持着较完整的古寺风韵。一边是新建的楼宇,为念佛堂、讲经堂及僧员生活区。

寺院隐于百姓生活区,周边是村民房屋。寺院前面一排砖石与瓦檐构筑的“院墙”,应该属于“照壁”。右前方生长着一株高大的梧桐树,树荫下是一个石碑,上书“青龙禅”三个大字。左边也是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重修青龙禅寺碑记”,内容已模糊不清。
走进古寺院,真是令人惊奇。禅寺的布局与古韵,是极为罕见的。
寺院建筑群为汉代山地民居风格,整体坐北朝南,依山就势,呈阶梯式,依次为五开间三洞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石头墙体、灰陶瓦悬山顶、砖木构架、龙头屋脊鸱吻,均体现汉代雄浑质朴的建筑美学,尤其是三进大殿的原木立柱与透雕花草梁架,堪称皖北地区最完整的汉代建筑实物例证。现在的青龙寺,属于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总是要有故事传说,青龙寺也不例外。
传说,早年,一少女在卧龙湖边拾柴时,捡了两只龙蛋,捂化出青白两条小龙。青龙长大后,肆意作恶不可收拾,法天降魔,将它镇压在青龙山下。时值西晋太康初年,武帝司马炎诏示:全国诸侯祭祀界内山川。当地义绅善士便纷纷捐款建寺,选址在九鼎莲花山最南延的青龙山阳坡,寺庙名为镇龙寺。

据寺院碑刻与《宿州志》记载,这里原为汉代蒋氏祠堂遗址,因蒋氏家族“一门九侯”的传奇而备受关注。三国时期祠堂颓废,义绅便在此地兴建寺庙。历史上的镇龙寺,香火甚旺,远近僧侣信众、香客云集。明洪武四年,朱元璋为徐(国公)赐建芳树园庙,得知此处有“镇龙寺”,龙颜大怒,遂命改为“青龙寺”。
由于历代高僧衣钵相传,青龙寺宗教底蕴丰厚,清代、民国年间相继培育出三位方丈,分别在青龙寺、徐州云龙寺、清江慈云寺担任住持法师,青龙寺从此闻名遐迩,宿淮地区尊为地域内的“上方寺院”。

走进寺院,我虔诚地观看这里的塑像。如一进门,门头上是阴刻“青龙寺”三字,下面贴着“南无阿弥陀佛”条幅,两扇门对联是:“无我得成于忍”“如是降服其心”,令人深思。这里的佛像十分精致,很有神韵,别具特色。一进寺院的弥勒佛,可谓神采飞扬。玉雕韦陀佛手持金刚宝杵,威严站立。韦陀菩萨是佛门的总护法,他誓愿护持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自己最后成佛。观者看到这个注释,也会受到“善”的教育。二进寺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八幅图画,讲述了释迦牟尼八相成道过程。三进寺院为观音殿,门头悬挂“一天水月”匾额,取“月光如水照禅心”之意。门上对联是“慈悲遍天下”“善意满人间”,诠释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苦的根本特征。
在这座寺院里,还存有玉质材料雕刻的十八罗汉像,古韵十足,也是极为少见的老物件,我是第一次遇见,感到甚是惊奇。
青龙寺不仅是宗教圣地,还是一处重要革命遗址。
1948年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重症医院进驻青龙寺,设立战地医院,救治鲁楼阻击战等战场的重伤员。据《烈山文化》记载,当时寺院腾出29间房屋作手术室和病房,广场搭建草棚为观察室,门前神道成为担架转运通道。医院收治伤员是“随到随收,不计其数”,术后伤员分散至周边董楼、黄营子等20余村休养。据当地村民回忆:“家家住伤员,祠堂做病房,妇孺送粥汤,军民一条心。”2019年,青龙寺被列为淮北市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青龙寺在皖北地区声名显赫,这要感谢一个人,她叫陈庆侠。新中国成立后,寺院作为小学校得以维系。20世纪80年代学校迁走后,寺院逐渐成断壁残垣。1987年,佛门弟子慧清、慧净首次修复;2002年起,居士陈庆侠倾尽家财,历时14年主持修缮扩建,不仅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核心建筑,还增建念佛堂、讲经堂等64间房屋,使寺院重现“汉传古刹”风貌。正如她所愿:“修寺如修心,不为香火盛,只为善念传。”
从青龙寺北行两公里,就到了回龙寺。
回龙寺位于回龙山山坡上。回龙山属于龙脊山山脉,在龙脊山山南。此处山上有九峰,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叫“九鼎莲花山”。山峰向西凸出,形成龙椅形的山坳,寺院正好位于山坳之中,周围怪石林立,树木丛生。

回龙寺是一个观音道场。据历史记载,这座寺院始建于唐朝,原名“龙泉寺”,清康熙(1680年)改为回龙禅寺。寺院先后于明穆宗年间、清康熙十八年和光绪五年多次重修。当时寺院占地千余亩,楼阁佛堂数十间。回龙寺的山坡上有个天然溶洞,叫“老毛洞”。千百年来,传说有鬼谷子、毛遂等在这里传衣钵,使“老毛洞”久负盛名。
那天上午,走进寺院大门,远远望去,寺院呈凌霄三重殿结构,气宇轩昂,具有寺院代表性意义的观音塑像耸立在广场上,后面是一个陡坡向上的台阶,台阶尽头便是三层阁楼,为禅寺山门,悬挂着“回龙禅寺”四字匾额。猛一看,有登泰山南天门的味道。右手边还有一条步道,为条石砌成,这应该是一条登上古道,直通最上面的观音殿。
寺院内有着许多独特景观。进门右手边,几处大红书法字体非常吸睛。突兀的山石上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不虚”“悟”“缘”等字样,给人以暗示。在这些石刻处还有个狭窄的登山小道,小道起点耸立着一块纪念碑,抬头刻着“法云垂荫”四个字,下书“临济宗二十世上品下一仲公大和尚德行碑”。

沿阶梯上行时,右手边的池水中立着两尊石刻,吸引了我的眼神,一尊是骑着麒麟的佛。青石雕刻的佛像很精致,头顶莲花,头部、手和颈有金色饰物。麒麟张嘴伸舌欢笑,十分可爱。一尊是荷叶莲花莲蓬的浮雕。两尊石刻像是漂浮在水面上,充满禅意。
登山平台,迎面是一尊手握禅杖、足蹬莲花的玉石佛像,是释迦牟尼立像。后面和左边均是近年新建的禅房、客堂。右边是大雄宝殿。与一般庙宇相比,这里的大雄宝殿布局较小,或许古时候就是这样的安排。看来,佛不在于居室大小,只要有寄身之地,便可普度众生。进门两边分别是“晨钟”“暮鼓”。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佛祖左右两位胁侍弟子立像,都是金光耀眼的。两边墙上是十八罗汉彩绘,还有一些较小的供奉佛像。面对佛祖,我站立着,不由自主地双手合十,默念“阿弥陀佛”。
应该说,这里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难怪一个不大的溶洞,便有大名鼎鼎的鬼谷子、毛遂都来这里炼丹、悟道。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据历史记载,鬼谷子,名王诩,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20年,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主要活动于战国中期。毛遂生于公元前285年,卒于公元前228年,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主要活动于战国晚期。那么,青龙寺简介里说鬼谷子曾在这里修行,不知有何依据。而“老毛洞”名字的来由,肯定源于毛遂。
大家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己推荐自己。传说,毛遂出名后,辞官不就,就来到了这个天然溶洞隐居下来。
“老毛洞”洞口还算开阔,呈拱形,一人多高,一丈多宽的样子。洞内凹凸不平,回环曲折,十分凉爽。入洞几米,右侧有一滴泉,名曰回龙泉,上有石缝渗水,长年不断滴入池中。再往里行走,可见岩壁凸起一石,状如木鱼,击之声响如磬。里面还有石床、石枕、石鼓等奇观。往里走,古洞渐渐变小,如蜗壳般。据说,这个溶洞向东南方向山顶延伸数百米,有九曲十八弯之说。行走途中,一游人说,几岁的孙子闹着,还要来回龙寺,说“老毛洞”凉快舒服。
回到平台,再往上攀登一些台阶,才算真正看到回龙寺的经典部分——“观音殿”。这是个独门小院,院门上挂着“观音殿”匾额,两面墙上凹刻着对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寓意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正殿大门上是篆体字“观音殿”,两旁门柱上是鎏金阴刻对联:清净法身云山留慧相,空灵妙性水月悟前因。这副对联,融合了禅宗思想和自然意象,其核心在于阐述法身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及悟道过程中对身心本性的体认。

这里供奉的观音坐像,低眉顺眼、慈眉善目,很平易近人。传说观音菩萨有包括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等三十三种应化身。为此,殿内还供奉着其他各式观音造像,均栩栩如生。小院内,靠近山体边上,还有一尊滴水观音立像,金色塑身,身披红色袈裟,足蹬莲花。或许这是在印证一个传说。千百年来,回龙寺观音殿香火繁盛,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这天,为传统香火庙会。观音殿送子观音以拴子(求子)灵验,赢得众多善男信女青睐。明朝凤阳知府英鲁四十无子,来这里拴子,并如愿得子,从此,这里的送子观音名声远扬。当然,此事只当个传说而已。
拜谒两座千年古刹,突然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寺院进门处,都有间小屋,供奉着土地爷和土地奶奶,是不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佛,都要敬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广袤厚土。另外,我还发现,或许是所有寺庙的共同点,就是用大水缸种植莲花。夏日里,正是莲花盛开季节。我看到这些白色、黄色或粉红色的莲花,在庙宇院内静静开放,跟诸佛一样,带着善意,迎接香客或游人。这让我想起一首歌——《愿做佛前一朵莲》:
心中沾染世间尘缘/莲池里摆渡悲欢/困在爱恨之间/我跪在了菩萨面前/俗尘往事 随心悟禅/佛前一生 虔诚修炼/让世俗的心靠岸/斩断红尘杂念/诵经念佛 放下情缘/祈祷上天 皈依佛前/我祈祷/祥和的心一切看淡/放下情感恩怨/诵经念佛 青灯为伴/愿做佛前一朵莲……

宋同文先生
作者简介:宋同文,安徽怀远县人,现居淮北。主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相城文专委副会长。曾在《清明》《安徽文学》《阳光》等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出版作品集《语言的N种表述》《黑火焰·红火焰》《找寻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现为《安徽散文》编委、《银河悦读中文网》执行主编、《阳光》期刊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若水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