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酒茶清谈
酒茶清谈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古籍收藏家:爱国不能和文物回流画等号

    时间:2016-09-24 14:52: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30.jpg

    您关注国外的古书市场吗?是否到这些市场去买过书?

    韦力:我只藏中国古籍,对西洋书的珍本善本市场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去参观过,但我也喜欢读西方藏书家的得书故事。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藏书方式和着眼点,跟中国很不相同,几乎没有可比性,这也是我不能跟西洋书亲近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没有语言天分。上学的时候学过几年英语,但从来没有考试及格过,之后又因工作原因,学过简单的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但仅能看一些固定的商业文本,余外的读写,连初级水平都够不上。这个缺陷使得自己对西洋书有一种天然的隔膜。几年以前,国内一家拍卖公司上拍了一页古腾堡《圣经》,底价十万元人民币。从西方的观念来说,这个价格很便宜,我好奇地去欣赏了一番,但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尤其那花体字更是难以辨识,于是,只好看着它流标。西文书有其固有的藏书规则,那套规则也很是完善,但我完全不了解,所以对此无从评价。

    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在以前也使用汉字,可以称为大汉字圈。这里面包括日本和韩国,因此这两个国家,留存有大量中国的古书,而尤以日本为多。二十年来,中国古书收藏持续升温,公共藏书又不可能纳入市场流通,使得市场可流通的古书迅速枯竭,有些拍卖行或藏书家,把眼光伸向了海外。美国虽然不是汉字圈内的国家,但过去很多中国人把古书带到了美国,近些年这些书陆续回流起来,有几个大藏书家的整份收藏回到了中国,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这么做,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此我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国力的确比以前强大多了。中国也有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普世价值,它的优良的一面,应当广泛地予以宣传,方法之一,当然是让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对中国的古书感兴趣。如果中国的古书能够被很多国家看到,很多国外的藏书家都喜欢收藏它们,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事。因为人们看重它们,同样,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敬意。但是现在的舆论导向,似乎都是一定要将流散海外的古书和其他文物拿回来,以此来表明爱国,我觉得爱国不能和文物回流画等号

    近几年,日本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中国的真善本,可能也是中国古书持续涨价而造成的。在十余年前,我就通过日本友人买中国古书,很多书的价格要比国内的拍卖市场便宜很多。但近几年不行了,价格产生了倒挂,在日本市场上出现的中国古书,大多数贵于当今的中国市场。其实这也是好事,因为能够将更多的古书从不为人知的角落吸引出来,我觉得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不见著录之本,从海外显现出来。

    32.jpg

    孔夫子网是现今中国最大的旧书网,听说您跟他们老板有交往,请您评价一下旧书上网络这种现象。

    韦力:我对网络比较隔膜,前些年一直不能理解,网络除了烧钱,还会有怎样的赢利模式。这个幼稚的问题我曾经向几位网络大佬请教过,他们说的话也许太过专业,或者太过艰深,总之,我还是没明白。我也向孔夫子网的老板和宏明先生请教过,他给我启蒙一番,可惜我的确太笨,仍然没能解惑,但我看到的事实,那就是孔网越搞越红火,并且前几年就实现了赢利。我很佩服这些先知先觉者,可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家人多年来不断问我一句话:你买古书,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连蒙带糊弄地告诉他们,古书是能升值的。家人很嘲笑我这个说法,笑我从来没有在书上挣到过钱。这一点我的确承认,自己只会花钱,而不会挣钱,所以像和先生这样喜欢书还能挣钱,让我佩服不已。如此说来,他用短短的几年,就能让这么偏门的一个网站赚钱,就凭这一点,我认为这个网站能够长久地发展壮大下去。

    旧书也是商品,能够网络交易,当然是世界的大趋势。网络的冲击力还没有真正显现,终有一天它会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变成像人的皮肤一样不可或缺。这种依赖感会让我恐惧,但心里也知道,无可逃遁。古书上网交易,必然是一种大趋势,但我自己从未在网上买过古书或者旧书,这不单纯源于我拙于此道,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网上购书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发现感,网上购书多了便捷却少了情趣。艳遇之所以迷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当一切成为程序,审美疲劳也就很容易产生了。对上网买古书能够抗拒到什么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只希望能够多快乐几年,多有几场轰轰烈烈的艳遇。

    33.jpg

    现在的古籍拍卖搞得挺红火的,这么多年来,听说您常去参加,请您谈谈对古籍拍卖的看法。

    韦力:二十年前古籍拍卖刚进中国时,我对这种形式并不认可,因为已经习惯了到古籍书店选书的悠然。很多人喜欢逛旧书店,除了期待有所获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享受那种寻觅的快乐。有拍卖之前,我去旧书店的频率极高,若几天没有进古旧书店,就有怅然若失之感,因为跟国内不少旧书店混得很熟,可以随意地在架上翻书选书。那个时代古旧书没有开架销售,好的本子放在柜台里面,其他的线装书放在柜台后面的书架上,取看都要找工作人员。这么做对古旧书是一种保护,但对爱书人是一种折磨,如果连续拿很多部书下来而没有买,则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让店员帮着取书。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会大于规矩,虽然店里规定必须要店员取放善本书,而我却可以在书架上随便翻看,同时还可以拿起一大串钥匙,把柜台内陈列的善本取出来翻看。这种惬意之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若从中有意外发现,付款携回,那种快乐能笼罩自己好几天。但可惜有了古籍拍卖,很多好书店里都送到拍场上去挣大钱了,虽然卖给我的价钱未必低于拍卖会多少,但送到拍场上多了一份竞得高价的期望,古旧书店为了这份期望,当然也只能牺牲掉我这个老客户的所谓情面。我这么说有点丧良心,其实这个过程中,古籍书店还是陆续卖给我不少好书,我在此只是想说一种普遍现象而已。

    好书都集中到了拍场,为了书,我也就被吸引到了拍场之中。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多,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误会:认为拍场是大款斗富的地方。这种想法后来才知道是一种偏见,拍卖的公开性,使得价格变得更加透明。以前私下买卖古籍,有很多成分全是出于卖家的认识。比如,有的卖家认为某部书是他祖上某人所写,自己的祖宗比谁都重要,所以这部书一定要卖天价。你跟他解释,他祖父其实没什么名气,这自然要引起对方的大怒,认为你是诬蔑。还有一种情况,是卖主对古旧书市场价值不了解,认为这部书在他家已经递传了几代,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要用来换几套房。你告诉他,这部书的价格不过两千块钱,他几乎要把你轰出来,根深蒂固地认为你是个骗子。而在拍场上,这种行为基本消失了,因为拍卖公司的征集人员,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向卖家征集拍品,卖主可以漫天要价,拍卖公司同样可以不收,即使出于某种原因出现在拍场上,也自然会流标。市场告诉了卖家,他的心理期望值跟市场认可度没有任何关联性。所以说,在拍场上买书,首先是省去了很多私下买书的口舌,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劳顿之苦。过去常常有人来电话说,他家有多少多少部宋版,你兴冲冲地千里迢迢赶去寻宝,发现那些书只是刻着宋序的清末刻本,而拍场上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拍卖公司的专业人员已替你把了第一道关。

    在拍场买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价格优势。在拍卖之前,因为古书的流通趋势不对称,买家和卖家很难找到一起。因地域之限,某部古书本来被认为如何如何稀见,有了拍卖会之后,会发现不断不断地上拍,价钱自然也一路下滑。拍场可以真正检验出哪些书是稀见的,哪些书是自认为稀见的,有一些自认为很贵的书,其实以并不那么高的价钱就能到手。还有一些书,在拍场上的价钱,反而比私下成交要便宜很多,这就是所谓的捡漏儿。拍场能够捡漏儿,从理论上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实确实如此。拍卖公司所举办的拍卖会,每年都有固定的期限,每场之间压缩的时间都很紧凑,而征集的过程对拍卖公司而言,仍然有被动的成分,可能快到截止日期时,又有某人送来一大堆书,因此拍卖公司没有那么多从容的时间,去细查每一部书的价值。遇到这种情况,拍卖公司只能按照卖家所说来写图录,有可能没有将该书的亮点展现出来,而图录上的书影仅是书中的某一叶,也没有拍到该书的亮点所在。如果自己下得了功夫,细细去翻看这些书,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部书恰恰又没有引起其他书友的关注,那就有可能以很低的价钱买到。这种捡漏儿的感觉,其畅快程度远比从书店买书强烈。因为在书店买书,即使捡到一本不为人知的小便宜,也是有锦衣夜行的意味,而拍场是个公开即时的场所,很多人都来看,而你仍然能够捡到漏儿,那种愉悦感,简直无法形容。

    34.jpg

    我了解到,从近两年开始,古籍的价格平稳了下来,但碑帖却突然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您自己也收藏碑帖吗?

    韦力:古籍价格的平稳,跟整个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关联,这种关联更加说明了现在拍卖场上的主要买家,大多数还是投资,而非收藏,否则市场价格低迷,正是收藏的好时机。确如你所说,碑帖的价格近两年反而能够逆势上涨,但这不能从总体上来判断,要看个别的品种。近两年拍得高的碑帖,都是以往难得一见的拓本,并且基本上都流传有序。这种拓本,其实一直不便宜,只是前些年古籍一直涨价,盖过了碑帖的关注度。在那个阶段,碑帖其实也在涨价。传统上,碑帖的价值,我这里说的是市场价值,一直都比同级别的古书要贵。一般而言,珍罕碑帖的珍罕程度的确高于古籍。但相对来说,碑帖的造伪程度也高于古籍,稍不留意,就让人上当,所以古人把碑帖称为“黑老虎”。客观地说,古籍价格没有一路上涨,影响到重要的善本在市场上的出现,这样显得市场有些平淡,其实真正的善本出来,价格一点都不会便宜。我们谈论某个市场,往往是用平均数的概念,其实这种平均最没有意义,它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状况。所以我的看法,碑帖并没有特殊的原因一直上涨,它只是个小概率事件,在市场不火的时候,仍然出现了一些难得的好拓本,使得人们误以为整个市场火起来了。就收藏群体而言,搞碑帖收藏的人,比搞古籍收藏的人要少很多。至于具体某个品种的涨跌规律,你最好去问这方面的行家,比如,采访孟宪钧先生,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我深得多。

    我自己也搞碑帖收藏,但水平很一般,虽然有几架子碑帖,但真正的好拓本却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是十几年前无意中买到了一批翁同龢的旧藏。在拍卖场上,我只捡过几个小便宜,真正的大东西,都被更大的行家买去了。要说价格上涨,碑帖里的整裱本,似乎比以前贵了很多。泰和嘉成公司曾搞过整裱本的碑帖拍卖专场,成交情况很好。这家公司古籍部的负责人刘禹先生也是搞碑帖收藏的行家,他又有眼力又有机会,我当然搞不过他,谈碑帖的市场,您也可以去采访他。

    您好像受伤后反而在古书业界的活动更多了,是这样吗?是出于对古书的热爱,还是怎样?想通过这些推动这个行业?



    责任编辑:何妹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