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小凉山的第三天,爷爷问我“要不要去山里看看,那里有十几户人家,还有一个学校,有九个学生”。爷爷所说的“山里”,是指宁蒗县烂泥箐乡大拉坝村,那里海拔3200米左右,交通不便,十分贫困。
爷爷的一家早年也是住在大拉坝村的,现在那里还有100多亩的承包山林,由于那里生存环境恶劣,出入不方便,很多人逐渐搬迁了出来,只有一些孤寡老人或贫困户和没有能力搬迁户,依然留在山里,爷爷说他们都很困难。
“爷爷”其实是我在云南宁蒗县烂泥箐乡找到的爱心人士马长英的爷爷。爷爷说他其实是汉族,或者说他的父亲是汉族,老家是四川盐源县,在19岁那年被彝族绑走了,卖到这里做奴隶。父亲虽然是奴隶身份但主人对他很好,后来还给他娶了媳妇。爷爷今年65岁,读过三年小学。
别看只读过三年书,当时绝对是文化人,爷爷13岁就当上生产队会计,19岁当生产队长,21岁到村小学(就是现在的大拉坝完小)当民办教师,爷爷说他当老师时一人教过二十多个孩子,一至四年级语文、算数都是一人教。三年后爷爷到乡里工作了,十七年前爷爷一家搬离了大拉坝村,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定居,目前爷爷退休了,每月有1800元退休金。
马长英夫妇加上两个孩子目前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的农活由老公同奶奶一起干,但不幸是他们的农业收入连续三年亏本,如果不是爷爷有些退休金,“全家会饿死了”。
爷爷说要带我去大拉坝看看,我们把爱心人士发来的两包旧衣服装和几双新棉鞋装上车,又去乡里超市买了一些糕点和糖果,准备送给老人孩子,顺便又买了两床棉被和一个毛毯,想回来时顺路送给昨天看到的孤寡老人,结果所有的东西都留下了。
大拉坝村距离乡镇府大约30多公里,完全是山路,越走海拔越高,除了颠簸路还算好走,当然同内地的道路是没有办法比的。我们直接奔村小学而去,学校在上课,大门紧锁。
敲门有两位老师迎出来,我说明来意,他们半信半疑,但有爷爷带领,虽然不认识,但毕竟可以把来意说清楚。
老师带我参观一下班级,其中四年级有五个学生。
一年级有四个学生,但在后面还有六个学前班的孩子。他们没有学习内容,就呆呆的坐在那里...
老师告诉我目前只有这两个班级,正规的学生九人,但一些学前班孩子教育部门也要求接受,但他们只有两个老师,每人教一个班级,没有能力再教“学前班”了,另外这些孩子也没有合适教材,只能这样“看护着”上学了。
老师说这里只能读到四年级,五年级要到乡里去读了,这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两位老师都是正规教师,家在县城,每个星期五学生回家,他们也回县城,平时就陪学生,这里的九个学生都是住宿的,我去看了一下学生宿舍,发现被褥很单薄(这里夜里非常寒冷)。
我想起早上在超市给孤寡老人买的两床被子,想先送给学生们,但老师说“九个孩子,两床被子不好分啊”。我决定把这两床被子先留下,回去再邮寄九床被子,包括老师,每人一床。
我要老师带我到食堂看看,前段时间有个帖子说“大凉山孩子十年没有吃肉”,我想看看这里的情况。
老师说基本上一个星期有三天是吃肉的,每个星期还有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这里的伙食不错,比家里吃得好,孩子们愿意上学。我在食堂里真的看到了一大块肉。
同行的小杨将带来的糖果发给孩子们,小家伙们都很高兴。
我说想看看孩子们的书包,孩子们排成一圈给我看。
我说想看看“图书馆”,老师把我带到了二楼,结果我看到了满架子的新书,几乎都没有动过。
我想起曾在青海祁连看过一个牧区的国家办的幼儿园,也有四个满满书柜的世界名著,这些书是国家配置的,而根本不是没上学的孩子读的,就是老师也不曾动过。我不知道国家有多少资源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这次又看到不是孩子们能读的“世界名著”了,只能苦笑着摇头...
房间的一角有很多文具、本子,甚至还有牙刷,老师说都是志愿者捐给的,看来这里虽然偏僻还是有爱心者光顾过了。
结果晚回来几分钟,学校的大门又是紧锁着,好久才敲开。结果只是拍到了最后一个孩子吃下的最后一口饭。
老师也吃完了,他们说同学生吃的是一样,还有很多剩饭,非要我们也吃,盛情难却,最后我同小杨每人吃了一碗。老师说停电了,饭是用柴火烧的,这里海拔太高,不是高压锅做的饭是夹生的,但肉炒的菜很好吃。
我问老师学校缺文体用品吗?老师说球类都有,但孩子们说不经常玩。我觉得这里孩子的教学还是太单一,特别是那些学前的孩子,没有课本、没有玩具,就是这样呆呆的坐着,他们失去了阶段性的教育和快乐啊!
我对学校不是很了解,不好发表议论,只是觉得城乡的教育差距太大了,孩子们是否存在着“输在起跑线”的问题呢?
责任编辑:何妹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