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克朗诵诗歌作品。游坚 摄
访谈
南方日报:你的童年经验和家乡的地域性对诗歌有何影响,会不会构成限制?
桑克:我的写作保持一个全面的、开放的态度。关键在于诗人对于生活环境的体验,诗歌好不好是与你深入思考的程度有关系的。比如在我的家乡那一带,大多数当地人思考是非常浅的,甚至不思考。但是一个外地人去观察后觉得很新颖,视角可能是很深邃的。
但故乡确实也对我很重要。比如那里的中俄界湖兴凯湖,如果没有人类文明和国境线的观念,那里其实不就是一块土地、一片湖嘛。说白了,俄罗斯比北京离我更近。那里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个外省,可是它是我人生的首都,对别人来说是边陲,但它是我的全世界。我的人生就是这个。
南方日报:很多诗人和评论家在语言和诗艺的基础上还强调一种社会教化、现实介入和社会历史关怀,你的看法呢?
桑克:诗人的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形式主义者、语言主义者。我反对那种把意义看得比形式还重要的倾向。形式其实更重要。或者说,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现实关怀和介入当然要有,但不取代美学形式。
在语言上,可以把简练、单纯理解为良心。知识分子和诗人要有良心、良知,这是自我要求,至于别人有没有我还没想过那么多。然后,如果同行们也喜欢,我可能会高兴,如果没有,我可能会怅然若失。在今天的此时此刻,谈教化和关怀也许变得更重要。今天我们可能不谈形式,但不谈不等于不存在。所以关于关怀、现实介入、良知的问题,是谈不谈的问题。可能现在是愿意谈,还有更多的谈付诸实践,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哪怕很小的事。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