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已走过百年历程,“诗歌的社会属性和诗人的艺术个性”是其中复杂又常说常新的一个问题。11月18日下午一点半,二十余位上海诗人、诗歌评论家汇聚上海作协大厅,参加由上海作协研究室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联合主办的“诗歌的社会属性和诗人的艺术个性——纪念中国新诗百年研讨会”,该研讨会也是2016上海市民诗歌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诗歌的社会属性和诗人的艺术个性——纪念中国新诗百年研讨会”现场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程倍元、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副书记唐洪平、东方教育时报总编辑徐建华等也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主持。
“诗歌的社会责任如何担当”,“如何实现诗人个体与时代的双向互动,在现实关切和诗艺的探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把诗歌的功能性、艺术的独立性融合为诗歌的本体”,上海作协研究室主任杨斌华率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与会的诗人、评论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诗人张烨认为在当下诗歌个人化泛滥,碎片化、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提出重新关注现实是非常有意义及必要的,但是关注现实,也不能回到像以前那样的写法,它必然有种个人化、诗意的东西。
评论家郝雨以时代的“先锋”、“号角”、“良心”概括新诗百年来的社会作用,他认为当下文化碎片化、垃圾化正说明当今社会的精神出现了问题,亟需重提诗人的社会使命问题,让诗歌重新担负起“先锋”、“号角”、“良心”的作用。
评论家钱文亮也认为近几年诗坛变化非常大,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诗歌更加关注现实,对现实生活、社会重大问题都有反应,出现了许多新话题与新现象。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说:“当诗歌真正关注社会现实了以后,公众自然而然会关注诗歌,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当这种互动进行得比较好的时候,那么诗歌就会受到关注。”从而避免新诗里的“圈子”问题,成为一种“真正的诗歌精神效应”。
在研讨会上,评论家洪亮还对上海诗人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点评,他就诗论诗,认为上海诗人留下了许多佳作,上海诗坛有许多默默写诗的诗人,潜力巨大。但同时潘颂德等评论家、诗人也指出对这些优秀诗人,我们要加强评论研究,创作更多的对他们的诗歌评论,尤其是要关心、关注、帮助年轻的诗社、诗人,把上海的优秀诗人推介出去。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表示“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诗歌”,“现代社会诗歌的作用”,“如何让诗歌更好地走近大众,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让诗歌得到更好的传播”也是他一直所关注的,各位诗人、诗歌评论家的发言对他很有启发,希望能够继续从上海诗人、诗歌评论家的意见中获取信息,在今后继续做好诗歌的传播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