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风网安徽淮北讯(采编/周长伟 朱成凌 摄影/孙克攀)安徽省淮北市离休老干部、民革党员、86岁高龄的张焕典先生日前的一个举措,令熟知他的人对其肃然起敬。
挥毫颂盛世 不疲书长卷
今年86岁的张焕典老人是安徽省淮北市城里小学的离休教师,自1949年2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育战线耕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老人仍然时刻关注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形势。身处太平盛世的老人时刻在琢磨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来讴歌千载难逢的新时代呢?这一直是困扰老人多年的一个问题。
2007年底,张焕典突然有一个想法,既然一直关心天下大事,自己又经常练习书法,为什么不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讴歌一下时代特色和国家形势呢?于是他便决定将当前国泰民安、百姓和乐的社会现实,纳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写两幅“百米长卷”。
拿定主意后,张焕典便开始自己书写的“长途”之旅,他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当时农民种地不纳粮反而给补贴的政策以及近十年来党和国家处处为百姓谋福利的事迹为素材写入“长卷”之中。
“考虑到百米长卷是一个巨大的作品,费时又费心,为了能早日将其完成,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无论多忙每天都要写上四五个小时,每周都要保持4米的进度。”直到2010 年3月份,历时2年多,张焕典完成了两幅书法作品,一幅长80米,一幅长100米。
“百米长卷”完成以后,张焕典老人又自己拿出了5000多块钱将其装裱、装盒,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诚心感日月 精品收馆藏
几年过后,张焕典的一位学生从北京回淮北来看望老先生,得知老先生完成两幅“百米长卷”,觉得很有价值,建议他试着将长卷送至中国政协文史馆博物馆,一则能够将作品好好保留,二则也能为国家贡献一份有意义的“藏品”。“我当时也觉得他的提议非常好,我都这把年纪了,如果真的能够被博物馆收藏,也算是老有所为了。”
可是当老先生准备将自己的作品送到文史博物馆时却被告知,不是名家的作品不能被收藏。这让张焕典有点淡淡的失落。老先生并没放弃,后来给中国政协文史馆相关负责人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及意愿,并在其中附带了自己的一些作品,最终负责人表示这两幅“百米长卷”很有价值,老先生的字也颇具特色,很愿意收藏。
2014年11月份,张焕典携带着他的“百米长卷”自费赴京,把他的这部小楷书法作品献给了中国政协文史博物馆收藏。
据了解,张焕典老师是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中国名家协会会员,淮北市老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大赛中获奖。
深冬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张焕典工作室,我们再次拜访了老人,听他聊起他的研习书法之路。
张焕典自幼便开始学习书法。老人告诉记者,他以前上学的时候读的是私塾,那时候上课都用毛笔写字,当时他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日子里又用心练习。自己写的字虽说不能和名家相比,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数年苦修炼 衷情诉笔端
1949年2月,张焕典到淮北市一家学校当了老师,主要教写字课和语文课。课上他努力为孩子讲解书法写作知识,课下他还不忘每天研习书法,基本上每天都会写上四五个小时。“书法这东西需要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因此无论多忙我都会每天动动手,写写字。”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张焕典便在家里设置了一个自己的书房,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泡在书房里,在书法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或是写些古人的名词佳句,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文章,再或者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对时事进行评点。
由于有着在私塾读书的特殊经历,张焕典也有着丰富的诗词文化底蕴,在摘写前人名词佳句的同时,他也进行一些创作。或是随性而发,写些随笔,或是潜心研习,自创诗句。
“人生谁不老,年轻有几冬。人在社会上,如同走马灯。虽然路不长,却要留个名……”这便是他的《劝世人生》中的内容。除了写一些对人生感悟的随笔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些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如《祖国疆域颂》等。
当问及老先生为何将自己呕心沥血,历经两年才完成的作品白白地送给中国政协文史博物馆,甚至还自己倒贴一些装裱费、路费时,老先生说道:其实,我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做点事,铭记自己所处的美好时代,这样使我感到很幸福。
中国国风网总编辑 朱成凌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