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出现,显示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后代不可企及的神话创造力。
神的人化,是先民们对暂无答案的难题交出的一份考卷。即使意识到神是按照自身生息的现实想出来的时代,仍不能禁止某些自我扩张的头人,酋长挤入神的行列。
神的淡化,进入人类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过程,将以大量的鲜血、热汗、脑汁酿造的悲剧来告别童年。科学的光芒想捆住造神能力,逼 着我们重新认识宇宙、地球和人。认识科学的长处与不足,加以因势利导,以促进人造神的休眠,涅槃还有漫长的路。
艺术比神更富于生命力,只要你热爱维纳斯,以想象的长翅翔舞于真善美的太空、国界、语言、种族的条条银河都不难跨越。终于,不懂天主教的东方人在梵帝冈的西斯庭壁画上,在巴黎圣母院石块堆成的“交响乐”中,在科伦大教学的塔尖上。不懂得佛道为何物的西方探美家在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佛窟里,在敦煌与永乐宫的壁画里,在山西古庙唐宋名塑的表情衣纹里,都能找到与宗教无关的,又与本土不存在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妙境,包含了无声的至声,无色的大色,因为欣赏也是创造。
一、道教及道教的形成
东汉后期,佛教在我国逐渐流行,开始时,统治阶级对佛教采取限制的态度,因为佛教宣传的那一套布施得福,因果报应,神不灭,六道轮回等,与汉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君臣、父子、夫妇伦常等恰恰相反,统治阶级不愿放弃儒家正统,故限制佛教传统,一直到魏晋还叫“胡僧”为“乞胡”。胡僧靠讨饭度日传教,汉人是不许出家的。但是汉族没有自己的宗教,西汉统治阶级也曾想到利用鬼神来欺骗群众,故力图改造儒学,企图把儒学改造成宗教,但结果失败了。因为孔子的学说对鬼神敬而远之,子路向孔子请教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不谈鬼神,专重人事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因此,很难把儒学改造成宗教,孔圣人很难变成天神。但从战国和西汉传下来的方士和神仙术,到了东汉发展成为妖术,传播妖术的人称为妖人,这些妖人在佛教的启示下,便把老子的“谷神不死,玄牝之门”等等神秘的话接过来,以《道德经》为依据,创立了自己的宗教——道教。这样,哲学家的老子也就摇身一变而成了道教鼻祖,最早出现的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他们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太平清领书》虽然散而了大量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毒素,但是也包含着一些朴素的农民思想,它宣扬“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因此,“太平道”成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组织形式,《太平经》成了农民起义的纲领和旗帜。道教初创时期,统治阶级是欢迎的,汉桓帝还派亲信宦官到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黄巾军起义后,统治阶级没有料到原想作为维护统治用的道教反而成了农民阶级反对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他们认为必须对道教加以驯化,驯化的方法是在早期道教教义的基础上增加儒教论常和佛教的因果报应以及神仙家的长生术。总之是抹去道教的政治色彩,增加道教回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在这种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背景下,道教徒开始偷窃佛书,编造道德经典。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周统治者兴道灭佛,道教乘机窃佛书一千余卷作为道书,尽管僧徒痛心疾首,证据确凿指控道士偷窃,但切无人查究。统治阶级清楚的看出,道教徒偷佛书愈多,说明道教与佛教的差别就愈少,对道教的彻底宗教化也就愈有利,这对统治阶级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尽管佛道教义不同,一个高淡清静无为,一个专演苦空寂灭,但对统治阶级来说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自南北朝以后,统治阶级调剂儒、道、释三教势力,力求三方相对平衡,各显其用,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政权而行使其牧师职能,这就是道教在我国形成并与佛教并列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形式的历史原因。
宗教的共同特点,是在实现生活之外的创造一个超现实的天堂“有神论”是一切宗教的理论根据,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从老子的学说“道生万物”那里受到启示,又从佛教那里学到创神的方法。因此,道教关于神仙之说的妄语诳言并不在佛教之下。道教经典说“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道教把宇宙之外分为太清、上清、玉清三境,说成是神的故乡。所谓神有九品是根据佛教徒九品莲台之说而来的,神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庄子在《清遥游》篇里这样说过:“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神仙无肉体,但有人形,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但法术无边。总之,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证实的“人”。道教最高的神是万物的主宰“元始无尊”。据道家经典描述,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寄胎母氏,母妊三千七百年乃生。这种离奇的编造,实在过于随心所欲,道教徒为了贬低佛教,抬高道教的地位,还把历史上哲学家老子编造为人间的神仙,比佛教祖释迦还要高一辈的道教主,说老子生下即能走路,一步生一朵莲花,共有九朵,还说老子令徒弟尹喜,“乘彼月精,降中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为上道,号为佛陀……”(《化胡经》),这是说释迦是尹喜的化身,是老子的徒弟,道教主老子成为佛祖释迦的长辈,可见道教对神仙的编造确实不在佛教之下。宗教是对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迷惑,它只能以幻想的形式,造神的方法,以神灵的威力来给人类一切不可知的现象以宗教神学理论的原因所在,道教在老子阐述的关于天地万物矛盾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了它的神秘主义的一面,并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改造,因此,对其消极因素是应该抛弃的,但对于古代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造的宗教神话,以及道教哲学中的辩证思想,至今仍然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永乐宫壁画的渊源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历史近两千年之后,同时又从印度带来了一整套经典和佛教艺术,而道教创立较晚,也不如佛教传播那样广泛,因此,在我国历史上道教美术遗存较少,不象佛教那样,全国寺庙林立,雕塑、壁画星罗棋布,但是任何宗教都懂得,必须借助于艺术的力量,才能把抽象的教义化为形象的魅力。初唐画家阎立本曾经画过一幅画,名为《醉道图》画一群道士醉酒佯狂的丑态,有的昏昏然眯眼低头,有的伏地大睡,有的衣袖掩面,仰身而卧,有的伏地俯首,似欲呕吐,阎立本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呢?相传在南北朝时,南梁画家张僧繇曾作《醉僧图》一幅,这幅画显然在丑化和尚,而且一直流传到唐代,时常被道士们作为嘲笑和攻击和尚的材料,和尚们受不了,于是以重金求阎立本作《醉道图》以示攻击。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不论佛教还是道教都懂得利用美术来为自己服务,因此,道教美术的遗存虽然没有佛教美术丰富,但仍然留下了不少遗产供我们借鉴,学习和研究。
早期道教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至今尚末发现,但在宗教石刻和陵墓壁画中可以发现宣扬道家思想的作品。例如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造像中,不仅存有《三尊立佛》《涅兖图》等佛教雕刻,而且还有一些反映早期道教黄老内容的作品,这说明在佛教早期传入我国,人们往往把它与本国古老的宗教混淆在一起,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明帝诏书》)。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南京西善桥发现的墓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中,再次证实了《南史、齐本记废帝东昏侯》所记载的南齐宫中有“七贤”壁画的史实,以嵇康为首的所谓“竹林七贤”是魏末西晋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故与“七贤”画在一起。发现的南齐帝陵,其中砖印壁画内容有狮子、四神、飞仙、武士以及“七贤与荣启期”等,河南邓县南朝墓室壁画除不少反映儒家思想的题材如孝子郭巨和佛教图像外,还有画像砖《王子乔与浮丘公》、《商山四皓》、《仙人骑麟》等道教题材,这说明当时统治阶级是把儒道、玄、佛拼砌在一起,利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三教同归”思想的。
唐代统治阶级不仅忠实奉行“三教同归”的政策,而且还一度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其原因是唐太宗为了抬高李氏王朝族姓地位,和道教主李耳叙家谱,自称“乃老子后裔”,因此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唐代道教宫观建筑大兴,道教美术有所发展,不少著名画家都参加宗教画的创造,如吴道子就是其中之一。吴道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宗教画家,他不仅为佛教作画,也为道教作画。洛阳玄元庙是当时著名的道教宫观,其中壁画《五圣千官像》相传就是吴道子创作的道教壁画。大诗人杜甫曾作诗赞扬这幅壁画是“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冕旒俱秀发,旌旗尽飞扬”(杜甫部集《冬日洛阳城社谒玄元皇帝庙》)。从杜甫的诗中,可以想象这幅壁画在当时所呈现的动人光彩。
宋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卷轴画代替了壁画,著名的画家一般不从事壁画创作,壁画逐渐成为民间艺术的专门行业。但由于宋代帝王特别是真宗、徽宗等崇奉道教,因此,随着道教宫观的发展,武宗元、张方等人就是以画道教壁画而成为著名画家的。宋代著名的道教宫观是玉清照应宫,此宫是宋真宗赵恒为掩饰自己对外战争失败而修建的。每天有民工、兵士等三四万人劳作,原计划十五年修成,因日夜赶工,结果只用了七年时间就完成了。玉清昭应宫不仅建筑宏伟,而且有大型的壁画和雕塑群,他动员了全国的艺术家前来应召,光应召的画家就有三千多人,通过考试,选出武宗元、王拙二人为首的百余人参加该宫的美术创作,院体画家高文进,王道真、燕文贵等人都参加了壁画创作,壁画创作由高文进主持。天圣七年(1092年)玉清宫遭大雷击起火,除二殿外全部烧毁。此外,道教宫观还有祥符五年修筑的景灵宫,徽宗时期修筑的五岳观、宝贵宫等,其中都有壁画,但这些大型壁画都已无存,幸存的只有一些画稿,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相传就是当时道教壁画的稿本,以卷轴画的形式流传至今。
武宗元是北宋真宗时期可以与吴道子媲美的宗教画家。据说当他被召募为道教宫观创作壁画时,一次为上清宫画三十六天帝图,其中赤明和阳天地,是以宋太宗赵匡义的御容为参考来模写的。他虽末见过赵匡义却将其形象、气质刻画得恰如其分,表现得维妙维肖,故真宗来到上清宫时,抬头一看,宛如先帝在世,不由得连声惊叹曰:“真先帝也!”立刻令人焚香连连叩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家画宗教画,如果说是为了宣传宗教,倒不如说是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因为封建帝五就是神的化身。同时也说明武宗元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否则是不可能产生如些真实效果的。《朝元仙仗图》再次证实了武宗元的绘画具有较高的水平。“朝元”即朝拜道教最高的神——元始天尊,“仙仗”就是道教的帝君朝拜仪仗行列。因此,《朝元仙仗图》这幅画是描写道教群仙朝谒最高统治元始天尊的状阔场面。道教的神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三天君,此外以青灵始老君即东王宫、丹灵真老君、玄老君为五方五老,《朝元始仗图》又名为《五帝朝元图》,这些神仙一起前往朝谒元始天尊,其仗列可以想象是何等热烈豪华。为了表现这种宏大而又热烈的场面,画家描绘了宏大的队伍,在处理这种宏大而又繁杂的画面时,画家从统一中求变化,协调而不杂乱,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即表现了神情的崇高,又赋予了人格化性格的差异,从而把帝王的庄严、神将的威武,众仙女的圣洁无邪都表现得准确生动。为了表现这一群神仙在空中行走,画家着重通过衣纹线条的描绘,用长而流畅的线条,描绘了稠密重叠的衣纹,形成了一种临风飘动的效果,从而使画面显示了一种动感,表现了群仙在空中缓步徐行的景象。因此,这是一幅古代艺术珍宝,可惜这幅画已流失国外,国内尚存的是宋临本《八十七神仙卷》。
元代的道教宫观壁画继承了武宗元一派的传统,但却以民间艺人的创作得以流传。元代道教壁画以永乐宫壁画为最杰出的代表。
王德民先生
【作者简介】王德民,1953年8月出生,号行脚僧,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美术本科,师承山水画大师王石岑先生。中国实力派画家、教授,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江淮分院院长,中国工美协会顾问,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安徽省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陈子昂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黄宾虹艺术研究会会员。曾任淮北教育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兼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若水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