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瘗蛇①悲众生,隐榆②止伐举国宁。
菜羹粝饼身衣葛,安市高车③郢誉城。
朝无奸邪四海宇,世俗盛美五霸成。
芍陂④澄波连霄汉,循吏入史首姓名。
【注释】①瘗,埋。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②意思是比喻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事、③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④孙叔敖修建的芍陂,今名安丰塘,位于寿县城市30公里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誉为“水利之冠”。它对淮河以南地区的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屯田济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关典故】隐榆 雀伺螳螂 叔敖瘗 叔敖阴德 孙敖秉羽
【人物简介】
孙叔敖(前630年-前593年),芈姓,名敖,字叔敖。楚国期思邑(今河南淮滨期思镇 )人,楚国名相,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孙叔敖的少年时代外出游玩,偶遇一条双头蛇。在楚地,人们普遍认为遇见双头蛇是不祥之兆,且若将此消息告知他人,则对方亦会遭遇不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年幼的孙叔敖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悲悯。他深知若将此事隐瞒,自己或许能安然无恙,但他不愿让无辜之人承受这份不幸。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双头蛇杀死并掩埋,独自承受了这份可能带来的厄运,其心中所怀,是对世间众生的深切悲悯与爱护。此举虽小,却已显露出他日后成为贤相所必备的仁德之心。
岁月流转,孙叔敖步入仕途,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楚庄王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当时,楚国境内有一片茂密的榆树林,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朝中有人提议砍伐此林以扩建宫殿,一时之间,民怨沸腾。孙叔敖闻讯后,深知此举将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导致国家不宁。他并未直接反对,而是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向楚庄王讲述了一个寓言——“雀伺螳螂,不知黄雀在后”,以此暗喻若贪图眼前小利,终将引来更大的灾祸。楚庄王听后,恍然大悟,立即取消了伐林的计划,并嘉奖了孙叔敖的远见卓识。此事不仅保护了榆树林,更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孙叔敖的智谋与仁政,赢得了举国上下的尊敬与爱戴。
在物质享受上,孙叔敖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他虽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从不以权谋私,奢侈浪费。相反,他的日常饮食不过是粗茶淡饭,身着粗布衣裳,与百姓同甘共苦。
孙叔敖在治理国家方面,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促进了楚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特别是主持修建了芍陂水利工程,这一壮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还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为楚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备,使楚国在诸侯国中地位日益提升,赢得了“郢誉城”的美誉,即楚都因孙叔敖的治理而声名远播。
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楚国朝堂之上风清气正,奸邪之徒无处遁形。他坚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国家机构,为楚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注重法制建设,严明律令,使得楚国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皆称颂楚国的治理之道。
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孙叔敖的一生,是勤勉尽责、清正廉洁的一生,是智慧与仁德并重的一生。他的事迹被后世史家广为记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循吏(即遵循法令、廉洁奉公的官吏)之一,其名字更是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官员效法的典范。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