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通过对琴乐的认识,提出恢复中华乐教传统,重建礼乐文化的设想。
春秋时期的淮北,包括相城、铚城二邑,当南北之分野,居东西之要冲,有建都立郡之盛,传睢涣多文之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人桓谭作为思想家,三代典乐,精通音律,善鼓琴,还有《琴道》这样的理论著作,体现的是至高的音乐素养和境界。铚人嵇康,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的《广陵散》,体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精神。铚人桓伊的笛曲引发的《梅花三弄》,以北人而南音,体现的是音乐的文化交融作用。铚人戴逵,作为艺术多面手的大师,其摔琴并声言“不能为王侯伶人”,体现的是一种独立不倚、傲视权门的音乐人格。而融入本地传说与民俗的《高山流水》,则是一种求知音不惜于千里之外、百年之后的永恒追求。在淮北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来谈论古琴,是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氛围作为依托的。
一、 礼乐并称的音乐文化。
音乐是由劳动产生的。古代先民在劳动中劝力,劳动前后娱神、娱众和自娱,便产生了最早的音乐活动。
官方音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娱神祭祖。《易经》的《豫》卦,就有“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的彖辞。
乐由人心感物而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通过音乐就能起到观民风的作用。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所以,国家建立,就要进行疏导和控制。控制表现在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刑政并列,音乐就成了治国化民的手段。而疏导则是把音乐纳入教化范畴,《孝经》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于是六经有《乐经》,六教有乐教。
儒家很明显地压低或排斥音乐的娱乐功能。孔子的“尽善尽美”说,是以道德的善为主导,而把美放到次要位置的。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讲“立于礼,成于乐”,即礼以立身,乐以成性。《礼记》中的《乐记》讲的就是礼乐关系,是礼控制下的音乐,也就是乐教。
《礼记·经解》记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又云:乐之失奢。其为人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尧典》云:命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乐的作用并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而是要在庙堂中达到君臣和敬,在地方上达到乡里和顺,在家庭里达到长幼和亲。
又有礼乐兵农并称的说法。礼是制度,兵是军队,农是粮食,而乐的重要性可见。可见乐非仅视听之娱,而同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墨家的“非乐”,是从消极方面否定音乐活动,也就是反对孔子指出的“乐之失奢”。道家的“大音希声”,则提倡自然之乐,不受人为束缚。与儒家礼乐思想看似对立,其实是价值取向不同。而从根本上来说,都认为音乐的功能并非只是娱乐,尤其不是为娱乐而娱乐,所以应该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有一定的理性节制。
二、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首,在音乐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淮北乡贤有“素丞相”之称的桓谭,在其《新论》的《琴道篇》中谈道: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八音之中,唯絃(一作丝)为最,而琴为之首。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
昔神农氏继伏羲以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淮北另一位前辈乡贤、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也在《琴赋》中对琴作了刻画与赞颂: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
非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恡,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
永服御而不厌,信古今之所贵。
徐上瀛《溪山琴况》的二十四况,论述了琴的二十四种风格特点: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是对琴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全面总结。其中包涵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道德追求、素养追求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 琴的文化功能。
大小得中,声音和,君子常御,不离身。
1、修身。
习琴之人可提高素养,加强自律,拒绝诱惑。
琴之言禁,君子守以自禁。《说文解字》:琴,禁也。段玉裁注引《风俗通》: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乐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忠义之臣。《琴赋》中讲的廉、仁、忠、信、辩给、讷慎,既是“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的琴之德,也是持琴者应该追求的德性。
2、养性。
琴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新论》言“古昔圣贤,玩琴以养心”。《琴况》言“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气也”。
《琴赋》讲的旷远者,渊静者,放达者,至精者,其性虽与天赋不无关系,但也可后天养成。琴乐有变化气质的作用。
剑胆琴心,往往并称。琴能内而养心,外而言心,人琴合一,故曰琴心;琴心,是习琴所滋养的善性仁心,也是抚琴所表达的慧性灵心。犹如剑能锻炼体魄,健身防身,神足胆壮,自然有一种豪侠之气。
3、和谐关系。
求知音,乐同好,以音会友,切磋琴艺。可以自娱,亦可娱人。琴棋书画,其道一也。《琴赋》有言:
“若夫三春之初,丽服以时。乃携友生,以遨以嬉。涉兰圃,登重基,背长林,翳华芝,临清流,赋新诗。嘉鱼龙之逸豫,乐百卉之荣滋”。
“若乃华堂曲宴,密友近宾,兰肴兼御,旨酒清醇”。“变用杂而并起,竦众听而骇神”。
4、表达心声。
也就是嵇康《琴赋》中的“感荡心志”,“发泄幽情”。雅人抚琴,犹如文人之作诗为文。言为心声,诗言其志。“琴挑”是其特例。
《琴赋》:“若夫高轩飞观,广夏闲房;冬夜肃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缨徽流芳。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触箆如志,唯意听拟”。
四、 古琴文化在当下社会的意义。(雅文化)
1、回归,振兴民族音乐。
蔡仲德先生提出过“乞灵论”,即中国音乐的前途只有乞灵于西方音乐。一是是为西方音乐的阵势所震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进步主义”或者说“嗜新症”导致的对传统的否定。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艺术,就是“地方主义”加上“时间定位”并被贴上“普世”的标签。正是这种文化,冲击着具有悠久传统的固有文化,动摇着民族的文化自信。钱穆先生论中国文学,曾精辟地指出:“作者所要求欣赏其作品之对象,不在其近身之四周,而在辽阔之远方,有遥期于千里之外者,有遥期于百年之后者。”为了说明这种不求空间效果而重时间传播的特点,还以书法大行而音乐不盛为例。其实,这一特点,正可充分说明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追求与西方之异。西方音乐,演出场面宏大,器乐、声乐都发声宏亮,还力求放大音量,并以获得当场的鲜花和掌声作为成功的标志。这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追求相符合。而中国对文艺的传统评价却认为,“能惊四筵而未必能适独坐,能得激赏而未必能得首肯”。能被独坐欣赏而得由衷首肯,才算是最高的境界,而这又非知音者不办。
“弹琴不清,不如弹筝”,琴能弹奏出琵琶、古筝的急风骤雨,是技艺;而古筝、琵琶能弹奏出古琴的和静清雅,才是境界。
《胡笳十八拍》如果放大音量,于万人广场播放,与沿街叫卖或沿街乞讨的呼喊无异。而只有独自静听,才能被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血泪喷涌所感动。
不是盲目排外,反对西方音乐;也不是否定音乐的市场追求,更不是认为大呼小叫、震耳欲聋的音乐没有必要。而是感到民族传统音乐的回归、重振,也是一种有益的选择。
2、习静,消解浮躁之气。
现代人的空虚、茫然、浮躁、功利,只要求强刺激,快节奏,而不能赏静。其实,解除紧张、劳倦,消磨空闲,有两种途径,一是求刺激,一是求放松。求刺激,则必重强烈的音响和快速的节奏。求放松,则可接受轻柔缓慢的音乐。普遍认为快比慢好,人不是诗意地栖居,品味生活,而是急匆匆地赶往一天的终点,一月的终点,人生的终点。二胡学小提琴的快弓。总有一天会用电子乐器或机器人取代音乐人。太快了,灵魂会跟不上的。
琴发音的迟滞,音量的轻柔,乐句间的停顿,节拍的缓慢,余音的不绝,间歇的无声效果,这些恰恰是它的特点和优点,是其魅力之所在。《溪山琴况》在讲“速”时还特别强调“琴操之大体固贵乎迟”。意迟,指迟,声迟。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在讲“静”时,也要求“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心有余闲”“雪其躁气,释其竞心”。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审美,开展心灵对话。
六马仰秣,游鱼出听,讲的就是心灵的沟通、感应。中国人注重的“知音”,不单是通音乐,而是与知己、知心并列的可进行心灵对话的另一半。
《琴况》中有大量对琴乐意境美的精彩比喻:虚堂凝雪,草阁流春(和)。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清)。老木寒泉,风声簌簌(古)。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山居深静,林木扶疏(淡)。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迟)。
《琴赋》写琴之妙,也有“若乃闲舒都雅,洪纤有亦。清和条昶,案衍陆离”。“譻若离鹍鸣清池,翼若游鸿翔曾崖”。“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翩绵飘邈,微音迅逝。远而听之,若鸾凤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
当然,琴文化中,还有一种人格的美,精神的美。这就是开头讲到的几位文化名人的人格精神。桓谭的造诣,不掩他反谶纬、触逆鳞的勇气;风姿特秀的嵇康将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给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身影。而俞伯牙与戴逵的摔琴,一为愧谢知音,一为所对非人,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梅花三弄》也会使我们联系到桓伊的以筝谏诤与淝水之勇,想见其儒将风度。所以,琴乐的审美中,离不开人格之美和人性之美。
、
4、乐教,重建礼乐文化。
广博易良而不奢,才是深于乐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人胸怀宽广,宽容、通达、平易、善良。不奢侈,不张扬,不沉溺,不失控。与《尚书·尧典》的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是相通且一致的。
琴是倾诉,需要的是倾听,是交流的热心,对话的诚心,倾诉的真心,倾听的耐心。很多时候,是自我倾诉和倾听,听自己的心声。故琴被不速之客窃听,会导致弦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所以,琴乐具有独特的人际沟通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作用。
我们讲和谐,有天人和谐,国际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还有更重要的也是一切和谐基础和前提的心灵和谐。音乐的作用是不可或缺
的。
新的时代,应该有无愧于时代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应当有新的音乐追求,新的音乐观念;也应该有新的音乐伦理和新的音乐规范。比如,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重新认识问题,改变唯西方马首是瞻的音乐观念问题,强调音乐的陶冶、教化作用问题,正确认识音乐与商业的关系问题,等等。古琴音乐和古琴教学的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恢复传统乐教的目的,也是建立适应时代精神的新的礼乐文化的途径之一。
淮北打造古琴之乡,古乐之乡,并非一味佞古、崇古,更不是复古,也不是想打出一张刺激眼球的文化招牌。虽然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要件之一,但归根结底,还是想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闯出一条实现乐教的路子,打造一种新时代的礼乐之乡。
责任编辑:若水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