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若水·寒士百吟之十四】范仲淹

    时间:2024-10-11 10:31:13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若水

     

    3322_副本.jpg

    划粥断齑依寺门,自强不息守清贫。

    东海干尽恩还在,西夏君迁威惠循

    素志江南使民阜,先忧天下后吾身

    政勤磊落举贤士,荫地花枝也得春

     

    【注释】①范仲淹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②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四万余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二百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③范仲淹戍边西北期间,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为止,西夏军队即使范仲淹来开后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④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提携和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经常不在城里,未得到范仲淹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理解他的心情,兼其有才能,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而苏麟也因这两句传名扬

    4adf5e806923ce1ceb76d6d2b3317fe.jpg

    【先关成语和典故】断齑画粥,愿为良医,举贤任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龙图老子,一笔购销,宽厚仁爱,严谨治学,只弹履霜,教子扶危,三光风范  胸中兵甲  忧君范老

    00e93901213fb80e2dae71a435d12f2eb9389441.webp.png 

    【人物简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三岁父亲去世后,随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朱家,更名换姓为朱说,生活条件十分清贫。母亲谢氏贤达,7岁时,便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也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范仲淹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他自己准备了锅和灶,每天晚上他就量好米,放好水,在小灶里面把木柴点燃来煮粥。锅里面一边煮着粥,他一边读书。不久,一锅粥就煮好了,这个时候时间也已经非常晚,于是他就穿着衣服直接睡觉了。等到他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那一锅粥已经冰凉了,而且凝结成了圆的一整块。于是他就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上面画上一个十字,把那一锅粥分成四份,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一天就吃两餐,这就是划粥,这样的方法不仅节省了他的时间,而且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北宋中期,范仲淹出任西溪盐官。他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宋仁宗准旨,指定范仲淹负责修堰工程。当这条海堤未筑之前,如皋遍地是碱、盐碱田,海堤筑成后,海潮不再内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农业、煮盐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做“范公堤”。在如皋城里,还建了三座祠堂纪念他,一座在东水关内,叫范文正公祠。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丢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宝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改塞为城十几余处,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范仲淹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范仲淹为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提携和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经常不在城里,未得到范仲淹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理解他的心情,兼其有才能,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而苏麟也因这两句传名扬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仁宗调范仲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b2f00a896be03fcc6acc51581750190.jpg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