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寒窑①苦彷徨,首科状元②入皇堂。
齐飞五凤③翰林苑,为相数番勤政忙。
敢为诤臣兴宋室,育培贤俊架金梁。
饐瓜亭畔遗芬泽④,黄扉殿中万古芳。
【注释】①吕蒙正为当时太子,即后来宋真宗的老师,看当时太子年少浮燥,遂写下劝学文三赋《寒窑赋》《命运赋》《时运赋》②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被录取为进士第一名,成为大宋首位状元。③宋太宗时,贾黄中、宋白、李至、吕蒙正、苏易简,同时拜翰林学士。扈蒙云:“五凤齐飞入翰林。④少年时代的吕蒙正有一年夏天天热,口渴,嘴馋,自己根本就没钱买瓜,无奈之下,只能拾起瓜贩扔掉的“饐瓜”来解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捡垃圾箱里的娄瓜来应付自己,总是相当不堪的事。可是,这位“新科状元”却并不热衷类似的虚荣,而是在伊水河边的驿道上,盖了一座以利路人歇脚的凉亭。亭名上匾那天,惊动半个洛阳,大家一看“饐瓜亭”这三个字。
【人物相关成语典故】 蒙正回窑 饐瓜亭 五凤齐飞
【人物简介】
吕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 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其父吕龟图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把刘氏及吕蒙正一并赶出,吕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刘氏发誓不再嫁人。吕蒙正做官后,迎接父母亲同住,父母亲住在一个屋子里但不同房间,吕蒙正对他们奉侍得非常周到。吕龟图不久死去,朝廷诏令起复吕蒙正。
吕蒙正虽出身贫寒,却胸怀壮志,自幼便知书达理,勤勉不辍。寒窑之中,风雪交加,未能阻挡他求学的脚步;困苦之中,彷徨无依,更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一举夺魁,成为大宋首位状元,步入帝乡,开启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步入朝堂,吕蒙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宽广的胸怀,迅速赢得朝野上下的尊敬。在翰林苑中,他与同僚并肩齐飞,五凤齐鸣,共谋国是,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文采飞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多次担任宰相之职,勤勉政务,不辞辛劳,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尤为人称道的是吕蒙正的“宰相肚量”。初任副宰相时,面对他人的冷言冷语,他非但不怒反笑,以超凡的度量化解了尴尬与冲突。在他看来,计较个人得失,远不如国家大事来得重要。这份宽容与豁达,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修养,更为后世树立了为官处世的典范。
在知人善用方面,吕蒙正更是展现了非凡的识人眼光与用人智慧。面对辽国使节的人选问题,他三次力荐同一人,即便面对皇帝的质疑与不满,依然坚持己见,最终说服了皇帝,也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他深知,国家兴亡,系于人才,唯有不拘一格,方能广开才路,为朝廷输送更多栋梁之材。此外,他还勇于举荐那些曾对他有过非议之人,如老同学温仲舒,展现了其公私分明、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
吕蒙正还有一段令人钦佩的故事:少年时代的吕蒙正有一年夏天天热,口渴,嘴馋,自己根本就没钱买瓜,无奈之下,只能拾起瓜贩扔掉的“饐瓜”来解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捡垃圾箱里的娄瓜来应付自己,总是相当不堪的事。
吕蒙正后来中举、发达了,回到家乡洛阳,按当地规矩,中举的人家可以在家门口,竖起高十多米的旗杆,一里地以外都能看到,那是相当风光的事情。可是,这位“新科状元”却并不热衷类似的虚荣,而是在伊水河边的驿道上,盖了一座以利路人歇脚的凉亭。亭名上匾那天,惊动半个洛阳,大家一看“饐瓜亭”这三个字,颇为懵懂。识得这个“饐”字者不理解,识不得这个“饐”字者,也就更糊涂了。吕蒙正居然毫不避讳,实话告诉诸位乡亲,这是他当年穷困沦落时,捡“饐瓜”吃的地方,故而立亭留念。
他不仅在政治上功勋卓著,更在文化教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倡导兴学育才,为宋朝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人王实甫所撰戏曲《吕蒙正风雪寒窑记》,更是以艺术的形式,将吕蒙正早年贫寒却矢志不渝、最终功成名就的传奇经历搬上了舞台,让这位历史名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该剧不仅展现了吕蒙正个人的奋斗历程与高尚品德,更深刻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国家与民族的深切责任感。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