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陋编蒲①抄做书,春秋大义运筹馀。
辞温意笃宽官狱,尚德缓刑诽谤除。
开明何须防民口,气正自是任云舒。
未了出使匈奴愿②,皇上轻言掩志躇。
【注释】①路温舒早年家里十分贫穷,父亲没钱让他读书,只好让他给人家放羊。他放羊的时候,发现河边有一种叶子很宽的蒲草,编成了一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下来。②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太仆杜延年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
【人物成语典故】温舒裁蒲 编蒲抄书
【人物简介】
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人,中国西汉司法官。
路温舒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之贫寒,几乎难以支撑他求学的梦想。父亲望着儿子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心中满是无奈与愧疚,只能忍痛让他放弃学堂,转而踏上牧羊之路。然而,命运的枷锁并未能锁住路温舒对知识的渴望。在广袤的田野间,在清澈的河流旁,他发现了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宽厚的蒲草。于是,路温舒利用这些蒲草,巧妙地编织成简牒,作为他抄写书籍的“纸张”。每当夕阳西下,羊群归圈之时,便是他埋头苦读、笔耕不辍之时。那一张张由蒲草编织的“书页”,不仅记录下了他勤奋的汗水,更承载了他对知识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不久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
路温舒并非一味地埋头苦读,他深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在研读《春秋》等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他深入思考,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识到,法律的公正与仁政的施行乃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本,遂将所学用于实践,致力于宽刑省狱,力求在司法审判中体现儒家的仁爱与宽恕。他的言辞温和而意旨深远,每当处理案件,总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得许多冤假错案得以昭雪,百姓无不称颂其德。
在路温舒看来,治理国家,首在治心。他坚信,通过教化与引导,可以使人向善,从而减少犯罪。因此,他大力提倡尚德缓刑,主张在量刑时充分考虑犯罪者的动机与情节,对于那些因一时糊涂而犯下小错的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他也深知诽谤之害,故而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尤为谨慎,力求做到公正无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自然使得诽谤之言不攻自破。在他的努力下,社会风气逐渐好转,人心向善,国家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的景象。
路温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司法官员,更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政治家。他深知,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广开才路、容纳百川的国家。因此,他主张言论自由,认为只有让百姓敢于发声,政府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这种开明豁达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也使得他的政治生涯更加顺遂。他如同那天空中的云朵,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悠然自得。
然而,路温舒的一生并非毫无遗憾。他心怀壮志,渴望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皇帝下诏选拔出使匈奴的使节时,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上书请缨,希望能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勇气。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与他开了个玩笑。由于太仆杜延年的偏见与阻挠,他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面对这样的结果,路温舒虽心有不甘,却并未因此消沉。他深知,真正的英雄,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能否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于是,他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忠臣良将的担当与风骨。
路温舒以蒲草为纸,以坚韧为笔,书写了一段传奇;他以德才兼备、尚德缓刑的治理理念,赢得了百姓的敬仰;他以开明豁达、任云卷舒的胸襟,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