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巷①少孤且笃贫,秉心方直②律微身。
九年书吏③佐俞益④,三任知州⑤佑吴民。
核减重赋整吏治,植善倾恶⑥兴农人。
刚正廉洁万年颂,沧浪亭茂⑦万古春。
【注释】①借指贫寒之家。②指人品端方正直。③承办文书的吏员。④永乐四年(1406),江西省靖安县县令。⑤三任苏州知府。⑥意思是指培植善者,倾覆恶类。⑦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侯祠像赞况钟:“法行民乐,民留任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人物成语典故】况青天 两袖清风 控舆卧辙
【人物简介】
况钟(1383-1443 )明代,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人。
幼时家庭贫困,7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况钟早年曾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因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并推荐为仪制司主事。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苏州知府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升迁为礼部郎中。
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任内,他亲自核查田亩,重新划定赋税标准,大幅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其次,他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选拔了一批廉洁奉公、能力出众的官员担任要职;最后,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吴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况钟的这些举措,赢得了吴地百姓的衷心拥护与爱戴。正统六年(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他赴京临行时,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况钟再次回到苏州。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最终任职长达十三年。
正统七年十二月(公历已是1443年),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
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而使其妇孺皆知,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然而,况钟的名字却如同沧浪之水一般,历经千年而不朽。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他的精神被历代官员所继承与发扬。在苏州的沧浪亭边,人们常常驻足凝望,仿佛还能感受到况钟那刚正不阿、勤政爱民的气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况钟的一生,就像这沧浪之水一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保持着那份清澈与纯净。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