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童六岁藻辞新,避乱佣工负母亲①。
自挽猿车②叹巨孝,清廉为官一贤臣。
遗襦毡割③惊小谢,压石轻舟④恸万民。
恩宠有殊肃宗敬,二十四孝列真身。
【注释】①江革佣工负逃难并侍奉母亲,是"二十四孝"中的著名故事②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③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④皇帝召江革回京都任尚书时,老百姓都为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收,只乘坐一条小船。此船船舱偏斜,在内不能安卧,有人对他说:“船舱不平衡,渡河就很危险,应该用重物填充船舱使之平稳。”江革没有什么物品,于是就在西陵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放在舱内。
【人物成语典故】江革负母 辕中挽车 遗裘割毡
【人物简介】
江革(?~535年),字休映,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品德。六岁之时,便能以新颖的词藻表达思想,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被誉为“灵童”。然而,江革最为人称道的,并非仅仅是他的才学,而是他在逆境中对母亲的深情厚谊。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为了躲避战乱,保护年迈的母亲免受颠沛流离之苦,江革毅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携母逃难,并沿途以佣工为生,用自己的双手为母亲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江革对母亲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他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在建武末年,当江革与母亲终于得以归乡安定时,面对每年例行的户籍核查,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不宜长途跋涉,江革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在辕中挽车,以人力代替牛马,亲自护送母亲前往县衙。这一幕,不仅感动了乡里百姓,也让“江巨孝”的美名不胫而走,成为了孝道的佳话。江革的辕中挽车,不仅是对母亲身体的爱护,更是对孝道精神的深刻诠释,展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坚韧的一面。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孤苦无依、贫困潦倒,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日夜苦读。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孝闻名于世。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江革的孝行并未止步于家庭,他的品德与才能很快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建妆初年,他被太尉牟融举荐为贤良方正之士,随后仕途坦荡,历任要职,直至五官中朗将。在官场中,江革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欲所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廉为官”的真谛。每当朝会之时,皇帝常常让侍卫搀扶他,以示尊重;即使因病不能出席,也必遣太官送酒食以示关怀,足见皇帝对其恩宠有加。然而,面对权贵的奉承与礼遇,江革始终保持清醒与淡泊,不为所动,展现了一位真正贤臣的高风亮节。
在监管吴郡。当时境内荒年欠收,盗贼公行。江革到郡上任,百姓都担心他不能清除盗寇。江革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法令,盗贼最终被平息。
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选举,任用多非其人。江革性情刚强正直,不畏权势,因此被权贵所疾恨。于是他推辞有病返回家乡,被任为光禄大夫,以写文饮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去世。死时,家徒四壁,时人无不敬重他的清廉。
江革的一生,是孝道与清廉并重的典范,他的故事不仅被载入史册,更通过“江革负母”、“辕中挽车”、“遗裘割毡”等成语典故,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