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力换书①求学识,苦寒凿壁借光②时。
说诗屡得帝倾坐③,明慧齐欢民解颐④。
大义微言圣人道,直声抗疏老臣词。
危危九试丙科⑤进,显误匡衡报国迟。
【注释①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②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③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不知不觉中把座位逐渐香匡衡倾身挪动④面现笑容。⑤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人物成语典故】凿壁偷光 解颐 匡鼎 匡衡抗疏 匡衡引经 匡汲俄宠辱
【人物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那个时代,出身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匡衡却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家中贫困,无钱买书,但这并未能阻挡他求学的脚步。他白天为人做工,以换取微薄的收入,夜幕降临之时,则是他最为宝贵的时光。为了能在昏黄的烛光下多读几卷书,匡衡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凿壁借光。他悄悄地在与邻居家相隔的墙壁上凿开一个小洞,借由邻居家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借来的书籍。这一行为,不仅彰显了他对学问的痴迷,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勤学典范。
随着年岁的增长,匡衡的学识日益渊博,对《诗经》等儒家经典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乡里的认可,并逐渐传至京城。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崇,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汉元帝即位后,提倡儒学,选拔人才,匡衡凭借其在经学上的深厚造诣,被召入朝为官,担任博士给事中,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义。匡衡讲解《诗经》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让汉元帝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足见其学识之广博,口才之犀利。他的讲解,不仅让皇帝受益匪浅,也让百姓通过他的阐释,更好地理解了圣人的教诲,达到了“明慧齐欢民解颐”的境界。
在朝堂之上,匡衡不仅以学识著称,更以忠诚正直闻名。他深知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时常上书言事,针砭时弊,提出许多有益于国家社稷的建议。面对权贵,他不畏强权,坚持原则,多次直言进谏,即使因此触怒龙颜,也在所不惜。他的这种直声抗疏的精神,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敬,也展现了一位老臣应有的风骨与担当。匡衡认为,作为读书人,应当“大义微言圣人道”,即要传承并弘扬圣人的思想,用智慧与勇气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然而,匡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虽多次因才华与忠诚得到皇帝的赏识,但也曾遭遇过误解与排挤。特别是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因一些政治决策上的失误,被弹劾免职,晚年生活颇为坎坷。但即便如此,匡衡始终未曾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学问的追求。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