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千四万口述流芳”党史学习教育团踏上了前往江苏泰兴黄桥镇的实践征程,探寻“四千四万”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实践,追溯当地经济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
信步穿过黄桥镇的大街小巷,我们抵达了黄桥镇“琴韵小镇”城市客厅,眼前的小提琴博物馆展览着上百把各式各样的小提琴,其中不乏一些名贵小提琴,宛如一座音乐的殿堂,显得格外耀眼。为何这样一个仅有23万人的小镇会拥有如此不凡的博物馆?这背后,藏着何等波澜壮阔的开放和发展史?
中流击水,开放之芽始萌发
半个多世纪前,黄桥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经济比较困难。20世纪60年代,几位曾在上海提琴厂工作的青年回到家乡,在一间旧民房里搭起了乐器作坊,制作小提琴配件。一个琴头五毛钱,一个弓子一块钱,成了他们稳定的生活来源。于是,越来越多的黄桥青年为谋生计,跟着师傅们学习制作小提琴配件。1971年,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正式成立,之后生产出了“向阳牌”小提琴。
开放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生产技术有限,产品质量较低,销售价格不高,工厂一度原地徘徊。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至黄桥,开放的决策带来了生机,厂里也迎来了一个关键人物——李书。1980年,李书担任副厂长,对厂内进行整顿、改革。他知道,要想让这个小厂重生,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于是,他多次前往上海,争取合作发展机会,可谓把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践行得淋漓尽致,终于在1984年与上海提琴厂签订了十年联营协议。此后,乐器厂更名为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黄桥不断提升制作工艺,提高质量,积蓄力量。可以说,这次合作是黄桥从“改革”走向“开放”的关键点。
锐意进取,开放创新作表率
1993年,李书参加海外展销会,看到与欧美国家的技术差距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从海外学到的新技术带回国内。回国后,他对标国际一流,着手改进制作技术,将广泛学习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一年内得到了多国认可,推动黄桥提琴产业向前发展。“人生就像一条河,有直有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四千四万’,如果能把这四个方面都做好、都闯过去、都越过去,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凤灵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在回顾创业历程时抒发了自己对于“四千四万”精神的独到理解。
功不唐捐。1995年溪桥乐器厂振翅单飞,他们承载着整个黄桥人民的梦想——让黄桥的小提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响起!当时,美国AXL国际乐器公司正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溪桥乐器厂的工匠们吃尽千辛万苦,仅用了53天,即做出95种样品。次年,乐器厂拿到自营出口权,开始将公司50%的产品销往美国市场,公司正式更名为凤灵乐器有限公司。这一改变,不仅为工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凤灵”这个品牌在国内外提琴市场上声名鹊起。
这群有着远见卓识的制琴师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让黄桥的琴声漂洋过海,让世界听见黄桥的声音。2000年,当泰兴凤灵乐器有限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完成近100万美元的销售业务时,他们知道,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但故事并没有结束。2000年冬,他们组建了自营出口办公室,2001年春,成立了国际销售部。这些勇敢的探险者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凤灵集团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壮大。
共同富裕,乡镇发展迎新潮
凤灵的壮大,带动了黄桥当地小提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李书一起打拼的小提琴制造业同伴,开始创造自己的一番天地。黄桥镇60多位制琴厂厂长、个体户老板,均出自这里。
黄桥小提琴的发展缘起于“创业”,壮大于“开放”,落脚于“共同富裕”。凤灵的领军式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人富起来。如今,一个23万人口的小镇,3万多人从事与制琴相关的产业,容纳了在册提琴上下游公司220余家,是全国70%、全球40%小提琴的产地。2023年,黄桥镇年产提琴70多万把,年产值达20亿元。
琴韵飘香,小镇新章。迈入新时代,黄桥镇提琴产业步入全产业链的转型期,黄桥政府从科技、人才、品牌创建等多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乐器产品越来越多元、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区域品牌越来越响亮,定期组织乐器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销会和博览会,不断拓宽乐器销售渠道。
既“富口袋”,也“富脑袋”,黄桥镇大力推广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学生音乐爱好,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黄桥镇围绕“有琴有韵”的发展定位,建设乐器博物馆、音乐湖、小镇客厅、琴韵文化拓展区等,打造涵盖产、学、研、文、创、游多个维度的音乐文化圣地。小提琴元素的产业为全镇大多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发出带动全镇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未来,黄桥镇必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勇于突破,着力推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黄桥实践,让昔日的“提琴之乡”蝶变成一座“爱乐之城”,奏出“琴韵小镇”新篇章。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朔源)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