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楚白头日骇惶①,吹箫乞市②叹凄凉。
复仇耿耿丈夫事,鞭尸③昭昭父弟戕。
姑苏筑城鱼米阜,胥江渠水运漕忙④。
悬睛谶语东门现⑤,羞愧夫差自刎亡⑥。
【注释】①伍子胥逃亡过程中历经艰辛,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他携带着楚太子建之子胜,为躲避楚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辗转多地。最终,他们来到了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这里是通往吴国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伍子胥逃亡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伍子胥在昭关前因忧虑重重、身心俱疲而一夜之间白了头。②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③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④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胥溪”、“胥浦”的开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新都包括大小两城。“阖闾大城”周长近20公里,地点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卫城的“阖闾小城”,周长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北岸,今江苏省无锡、常州两市交界处。⑤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相关成语典故】日暮途远,倒行逆施,一夜白头,千金小姐 白马素车
【人物简介】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又名贠,字子胥,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楚平王的暴虐无道,使得忠臣伍奢惨遭杀害,家族蒙难,唯有伍子胥一人逃脱,背负着血海深仇,踏上了前往吴国的漫长路途。途中,他历经千辛万苦,日夜兼程,恐惧与绝望如影随形,竟至一夜白头,这便是“一夜白头”典故的由来。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心灵深处无尽悲痛与愤恨的外化。到达吴国后,伍子胥化名吹箫乞食于市,其凄凉之状,令人闻之动容,这一幕,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在吴国的日子里,伍子胥凭借非凡的才智与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赢得了吴王阖闾的信任与重用。他深知,唯有借助吴国的力量,方能实现复仇大计。于是,他精心策划,与公子光联手,成功刺杀吴王僚,辅佐阖闾登上王位,自己则位极人臣,担任太宰之职。此后,伍子胥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尤其是他提出的分兵轮番攻楚战略,为后来吴军大败楚军、攻入郢都奠定了坚实基础。终于,在柏举之战中,伍子胥与孙武并肩作战,大败楚军,一雪前耻。他亲率大军,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慰父兄在天之灵,这一幕“鞭尸昭昭父弟戕”,展现了伍子胥对复仇的执着与决绝,也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伍子胥的功绩远不止于此。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他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于是亲自规划并主持开挖了胥江——这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胥江的开通,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吴地的水患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使得苏州地区逐渐成为了鱼米之乡,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伍子胥的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更展现了他心系民生、造福百姓的崇高情怀。
然而,伍子胥的忠诚与智慧,并未能始终得到吴王夫差的认可。随着吴国国力的强盛,夫差逐渐变得骄傲自大,开始沉迷于对外扩张的荣耀之中,忽略了内部的隐患与危机。当夫差决定放归越王勾践、攻打齐国时,伍子胥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却未能改变夫差的决定,反而因此遭到了疏远与猜忌。最终,在“倒行逆施”的指责声中,伍子胥被赐剑自尽,一代忠良就此陨落。他的死,是忠诚与信念的悲壮牺牲,也是历史对权谋与贪婪的深刻警示。
更为传奇的是,伍子胥在被赐死前,曾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之上,以亲眼见证吴国的灭亡。果然,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便因夫差的刚愎自用、内政腐败而逐渐衰落,最终为越国所灭。夫差,这位曾一度辉煌无比的吴国君主,在胜利的喜悦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忘却了昔日的警醒与谦逊。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成大业之时,夫差才惊觉自己已步入绝境。东门之下,面对那悬睛谶语的应验,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羞愧与悔恨。那一刻,昔日的霸主,选择了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而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