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后裔隐论忧,七岁韩皇①惊眼眸。
驴背觅诗②装锦袋,血呕③撰语饰金瓯。
物形迤逦④辟蹊径,文间苦多鬼泣愁⑤。
长吉蛇龙未名变,天纵奇隽赴玉楼⑥。
【注释】①韩愈和皇甫湜(中国唐朝时期大臣、散文家,李贺誉其为“文章钜公”。)②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③李贺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④李诗最大的特色,到处是老、死、衰等字眼,其他像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苦等字眼也随处可见⑥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
【人物成语典故】李贺赴玉楼 记玉楼 水剪双眸 秋波如剪 眼裁秋水 锦囊公子 囊诗贮锦 呕心囊句 贺白文章 牛鬼少年 唾地成文 瓦棺篆鼎 笔补造化
【人物简介】
李贺,字长吉,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
李贺出身于唐宗室之后,这份尊贵的血脉似乎并未能为他带来世俗的安逸与荣耀,反而成为了他内心深处一抹不易察觉的隐忧。在那个皇权更迭频繁、士族门阀林立的时代,李贺虽非直接卷入政治漩涡的中心,但家族的兴衰荣辱、个人仕途的坎坷,都让他对世态炎凉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体悟。这份隐忧,如同冬日里的一缕寒风,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他的诗作之中,赋予了他的文字以独特的忧郁与哀婉。
自幼便展现出非凡文学天赋的李贺,七岁便能吟诗作文,其才情之横溢,令时人惊叹不已。据传,韩愈初见李贺诗文,惊为天人,不禁感叹:“此子必为天下奇才!”韩皇(此处借指韩愈,因其在唐代文坛地位崇高,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誉)的赞誉,无疑为李贺的文学之路铺设了最初的基石,也让他在少年时期便声名鹊起,成为了京城内外竞相传颂的文学神童。
李贺作诗,不拘一格,常骑驴出游,随身携带锦囊,每有所感,便立刻记录下来,投入囊中,归家后再细细雕琢,终成佳作。这种近乎痴狂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灵感的火花与生命的激情。而更为人称道的是,李贺为了追求诗文的完美,常至于呕心沥血,甚至传说中有“血呕撰语”之说,这既是对他创作艰辛的夸张描述,也是对他艺术追求极致的一种肯定。
李贺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构思,开辟了唐诗新的蹊径。他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各种奇诡的物象融入诗中,创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在他的笔下,鬼魅仙妖、异兽奇花、幽冥地府、天宫玉宇,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对物形迤逦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也深刻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深刻思考。
李贺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忧愁与苦闷。他的一生,虽才华横溢,却屡遭挫折,仕途不顺,家境贫寒,这些经历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化作了笔下那些哀婉动人、令人心碎的诗句。他的诗中,常有“鬼泣”、“愁苦”之语,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映。李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长吉蛇龙”一词,既是对李贺才华之高的赞誉,也是对他生命短暂、未竟之志的惋惜。李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未及腾飞的龙蛇,虽然拥有翻云覆雨、震撼天地的力量,却终究未能完全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便匆匆离世。他的逝去,不仅是唐代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中华文学史上无法弥补的遗憾。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