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风骨最清嘉,谦素居高掩曙华。
舟卧子猷邀笛曲,车停叔夏竹横斜。
胡床盘踞玉山稳,柯笛催开梅树花。
三弄调成皆不语,清溪邂逅各天涯。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将领、名士、音乐家,丹阳尹桓景之子。
桓伊十岁时和弟弟桓不才随父亲宦游,在南岳衡山脚下的云锦寺(后为纪念桓伊,改为伊山寺)读书,邂逅了汉末才女蔡文姬的玄孙董梅,董梅赠给桓伊蔡邕的柯亭笛并结为夫妻。
在两位清谈名家刘惔和王蒙的推荐下,推荐到桓温麾下。太和六年(371年),在寿阳之战中,联合谢玄打败前秦将领王鉴和张蚝,受封宣城县子,迁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建元十九年(383年),参加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天王苻坚,进封永修县侯,加号右军将军。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除了吹笛子,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喜欢音乐到了如此地步,便说:“桓子野对音乐可谓一往有深情!”,于是后世就有了成语一往情深。
淝水之战后,谢安女婿王国宝专权协同司马道之擅利行为不检,谢安讨厌其为人,常对他加以约束限制。 王国宝因而忌恨谢安,便挑拨离间,使孝武帝与谢安之间疑心渐重,矛盾愈深。一次,孝武帝召桓伊饮宴,谢安侍坐于旁。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便趁机弹筝而歌唱《怨诗》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歌词委婉凄凉,表达出曹子建受到皇帝猜忌,无法排解忧伤的无限愤懑之情,这与当时谢安的处境非常相似。谢安作为这支曲子的诉说主体,感慨万千,不禁抽泣流泪以致沾湿了衣襟,他起身坐到桓伊身旁,用手理顺桓伊的长须道:“仅就此举足见足下不同于常人!”而孝武帝听到这样的进谏,面露愧色,感到十分内疚。
王徽之和桓伊的一段佳华,更体现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超凡脱俗。
王徽之,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第五子。一天,王徽之奉诏赴东晋都城建康,行至桃清溪萧家渡码头时泊舟,而恰恰就在此时,桓伊的车队从码头走过,王徽之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伊的客人由衷敬佩说,那是桓子野。武功盖世,人品谦顺,音乐江左第一。王徽之闻听,雅兴大发,命令手下去唤桓伊给他吹奏一曲,手下人惊呆了,虽然知道他是知名的狂士,以行为怪诞闻名,但王徽之和桓伊的地位差别甚远,真的有狂妄至极了吧?在王徽之的执意要求下,手下人不得不前去拦住桓伊的车队,对桓伊说:我家主人王子猷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让你试奏一曲。桓伊听到王子猷邀笛,两人虽未谋面,但早已耳闻,桓伊的和同为铚城人同乡戴逵相差几岁,少年同在浍水边长大,也都是十几岁时离开铚城,桓伊和其兄戴逯(时任徐州太守)共同参加淝水之战,戴逯以军功封广信侯,位至大司农,桓伊、戴逵、戴逯可谓为“发小”,他们关系很好,时有书信诗赋应酬,桓伊也从世人和戴逵的口中了解到才华横溢、羁傲不逊、放浪形骸王子猷的性格,于是,桓伊随即掉头下车,随从搬来一只胡床,桓伊盘坐其上,抽出柯亭笛。一曲《梅花三弄》,笛音从桓伊指尖飞出,绮叠萦散,飘零流转,令帆樯不行、白云滞留。吹奏完毕,桓伊收笛上车走了,宾主双方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话,此次邂逅各自天涯一方。真真让人叹服的魏晋风度在此是最好的诠释。
桓伊任江州刺史期间,接受净宗初祖慧远大师的提议,在庐山西麓筹建了东林寺。桓伊一方面带头施资,一方面草拟奏章上报朝廷。因为这件事,桓伊成为东林寺最初的大护法。他在为政及音乐上的才能姑置勿论,仅此一条,为佛教与净土宗命脉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从而使其成为了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公元384年,朝廷任命桓伊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将军职号不变,持符节。桓伊理顺荒政,拯济抚恤灾民,深受百姓信赖。在地方任职多年后,朝廷征召回京,拜官为护军将军,以右军府中千人跟随桓伊,配备到护军府中。
公元403年,桓伊病逝,时年73岁。
若水先生
【诗人简介】若水,号玄子。偶读书、乐诗词、喜周易、善烹饪。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