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往情深
玉树今逢蔡家剪,雪姿梅韵有人怜。①②
笛筝轻醉庙堂上,一片深情引碧泉。③
· 题解
这是东晋名相谢安对桓伊的赞语。东晋时期,永修县侯桓伊将军不仅善于用兵,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经常吹蔡邕的柯亭笛,十分动听。他听到别人唱歌时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喊道:“怎么办啊!”宰相谢安夸奖道:“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后指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十分向往而不能克制。例句:清·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① 玉树:指桓伊。古代称聪明俊美的少年郎为玉树。
② 蔡家:年少的桓伊在衡阳云绵庵,拜受蔡文姬的后人为师。
③ 笛筝:谢为谢安,桓伊曾用筝曲化解了谢安与皇帝间的误会。王是王徽之,在青溪曾受王徽之之邀,横笛而奏《梅花三弄》。
· 典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 相关诗典
孤情深一往,初夜扪云峰。(明·张煌言《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
一往情深诵读,半生乐事诗书。(明·郭之奇《宛在堂中即事二十首》)
斑斑几点相思泪,知何许一往情深。(清·张令仪《风入松秋花》)
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清·纳兰性德《蝶恋花》)
一往情深,美人宛在中央。(清·宗婉《高阳台忆兰》)
同声例相应,情深或一往。(近现代·王彦行《闻鸡一首》)
一往情深到太虚,千秋伟业托华胥。(近现代·吴世昌《红楼梦探源》)
薮泽纵谈惊世换,江湖一往见情深。(近现代·李履庵《过小黄山馆简马武仲》)
鸭鼎眠愁,虾帘卷病,无端一往情深。(近现代·汪石青《高阳台》)
一往情深钟我辈,算生前未把青春负。(近现代·苏渊雷《贺新凉》)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击楫意难平。(近现代·林南强《江山楼席上走笔赋别》)
2.风声鹤唳
百万秦师列剑淝,旌旗猎猎旧城摧。①
风声鹤唳桓家笛,破虏相期北府魁。②③
· 题解
淝水大战前夕,时桓伊为淮南太守,率部曾与符坚前锋激战并大获全胜。后当符坚所属溃军撤到淮南时更是疑神疑鬼。后形容极端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七:己酉终岁,灾屯无所不有,特未溘然,又留残喘,至今事定,却有风声鹤唳之警。
注释
① 秦师:是东晋十六国时,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权。
② 桓家笛:公元379年,秦晋淮南之战爆发。适时桓伊任淮南太守,四战四捷,后使秦军风声鹤唳,士无斗志。
③ 北府魁:又名北府兵,北府军。是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 典出
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同源典故】
八公山上鸣鹤 心胆闻风折 晋家风鹤 淮鹤 风声鹤唳鸣鹤 鹤唳风声
典
东山屐齿藓花绿,鹤唳风声到棋局。(宋·方岳《争棋》)
又尝北抵鹤唳风声地,八公山前望淝水。(宋·刘过《舣舟采石》)
石裂崖颓非快意,风声鹤唳亦消忧。(宋·刘跂《行次长风沙次韵》)
莫烦王旅追穷寇,鹤唳风声尽好音。(宋·朱熹《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香水风声千鹤唳,佳儿未数谢家郎。(宋·许月卿《二芝兰》)
熬熬内火战骄阳,鹤唳风声便着忙。(宋·李之仪《柏台自述四首》)
羽扇纶巾聊自适,风声鹤唳已魂惊。(宋·李弥逊《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
见说棋边,风声鹤唳,胆落胡虏。(宋·李曾伯《醉蓬莱》)
风声鹤唳是王师,大似秦苻欲破时。(宋·周紫芝《官军屡捷淮寇渐平五首》
脱兔一出忽复旋,风声鹤唳惊虚弦。(宋·周紫芝《次韵具茨老人观腊月十五日按兵》
鹤唳风声淝水捷,马腾士饱蔡州平。(宋·洪咨夔《送商总郎》)
·
3.草木皆兵
·
八公山上草初青,曾阻苻秦百万兵。①
子野妙谋惊北贼,岂关鹤唳掠飞鸣。②
·
· 题解
桓伊仼淮南太守时曾协助谢玄大败前秦,恐慌的符坚拼命逃路,来到八公山下,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被风吹得簌簌作响,高度紧张的前秦士兵以为那是晋军的追兵,越发拼命逃窜。后人根据这段记载提炼出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清·林占梅《大雨飓夜宿官道小楼》:乾坤若磨随旋转,草木皆兵听怒号。
· 典出
唐·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 注释
① 八公山:在安徽省淮南市西。相传汉淮南王刘安曾与八公登此山,故名。
② 子野:即桓伊也,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同源典故】
八公草木 饮江胡马
符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唐·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唐·杜甫《洗兵马》)
犀象怯汉战,草木助晋兵。(宋·郑思肖《二十砺五百字》)
天上风云应是阵,山阳草木转皆兵。(明·黄廷用《司成沈十洲守制家于河之浒丁巳夏佞讯至诸监司招之入城公义不往捐赀觅兵与里人捍御寇至果不敢犯》)
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清·黄景仁《寿阳》)
雨腥双袖弓刀血,风静诸山草木兵。(清·查慎行《送秦望兄东归》)
百粤风烟通马援,八公草木走符坚。(清·王顼龄《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前辈韵》)
乾坤若磨随旋转,草木皆兵听怒号。(清·林占梅《大雨飓夜宿官道小楼》)
两岸草木皆雄兵,一江鹭鸥尽劲敌。(近现代·冯骧《韩世忠大战黄天荡歌》)
不是司空曾见惯,几疑草木亦皆兵。(近现代·邢锦生《五日》)
草木皆兵惊白帝,江山一望满朱霞。(当代·聂绀弩《九日五首》)
4.邀笛步
寂寂青溪送客船,倾心一曲醉京川。①
王家公子真风雅,争让野王三弄弦。②
· 题解
邀笛步,旧名萧家渡,今为南京市江宁县地。东晋名士王徽之,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一日,王徽之奉诏赴东晋都城建康,舟行至桃叶渡附近的清溪码头时泊舟,岸上恰巧东晋大将桓伊车骑经过。王徽之素闻桓伊善吹笛,但不认识桓伊,便差人对其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当时虽已是显贵,但因亦敬王徽之的才华,便二话不说,下车登舟,坐倚胡床为王徽之演奏,奏毕亦无语,返身登车而去。当时文人的清高和磊落,或曰魏晋风流于此略见一斑。因了这个故事,桓伊踏步上船之渡口叫成了“邀笛步”了。近代·赵尊岳《蝶恋花》:彷佛青溪邀笛步。满目烟芜,空袅晴丝暮。
· 注释
① 青溪:又名青溪邀笛,或邀笛步,地名。在南京市青溪桥右,为教坊所在地。相传晋王徽之曾在此邀桓伊吹笛,故名。
② 王家公子:即东晋名士王徽之。野王,桓伊小字野王。
· 典出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同源典故】
停艇听笛 邀笛步 三弄学元戎 三弄笛 桓伊 桓伊三弄 笛里三弄 野王三弄
唯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唐·李郢《赠羽林将军》)
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唐·杜牧《寄笛与宇文舍人》)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唐·杜牧《寄题甘露寺北轩》)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唐·杜牧《润州二首》)
一曲将军何处笛,连云芳草日初斜。(唐·杜牧《街西长句》)
烦珍重,莫作桓伊三弄。(宋·张侃《月上海棠》)
拟唤桓伊三弄,影转画檐西畔,钟鼓趣残更。(宋·李曾伯《水调歌头》)
又争奈,桓伊三弄。(宋·高观国《贺新郎赋梅》)
开及梅花未发时,那愁三弄有桓伊。(宋·喻良能《次韵马驹父晚菊五绝》)
空复想桓伊,三弄楚天碧。(宋·释文珦《羌笛》)
桓伊三弄笛,犹足战淝水。(宋·韩淲《寄文叔合肥令》)
倚我一枝壶叟杖,为公三弄桓伊笛。(元·吴存《满江红谢番丞荐举》)
5.梅花三弄
经世沉吟花解语,董桓美玉两厢裁。①
梅魂三弄初横笛,隔岸雪华香自来。②
· 题解
《梅花三弄》是中国十大著名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不畏严寒及不屈不挠的个性。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即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相传桓伊曾为王徽之演奏过。又称桓伊三弄。苏轼的《昭君怨·送别》词:“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亦借其为典。
· 注释
① 董桓:董梅与桓伊。董梅应为蔡文姬与董祀的第五代孙女。小桓伊3岁。桓伊8岁曾拜董梅之父为师。
② 梅魂三弄:即桓伊所创笛曲梅花三弄,相传桓伊为董梅所作或二人研磨同作。
· 典出
唐·房玄龄《晋书·列传》第五十一: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青溪侧用笛子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相关诗典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宋·苏轼《昭君怨·送别》)
又争奈、桓伊三弄,开徧西湖,春意灿。(宋·高观国《贺新郎·赋梅》)
欲度宁王一曲,莫学桓伊三弄。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明·王士稹《秋柳》)
竹叶一樽鱼似玉,梅花三弄月如霜。(宋·许景衡《繁叔见和再依韵谢之》)
梅花调苦愁三弄,竹叶香清泥一觞。(宋·陆游《远兴》)
杨柳一番南陌上,梅花三弄远云边。(宋·释祖可《秋屏阁》)
·
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宋末元初·黄庚《闻角》)
琴张瓯茗伴炉熏,三弄梅花月下庭。(元末明初·叶颙《丁酉仲冬即景十六首》)
三弄梅花画角哀,鹤鸣九皋其子和。(元末明初·陶宗仪《听琴行》)
临流三弄梅花曲,目送长空数雁飞。(明·区越《初秋郡丞李紫厓诗至次韵》)
城乌啼断海东头,三弄梅花起戍楼。(明·王恭《梅城晓角》)
梅花三弄白雪调,惟有周郎知此心。(明·程敏政《题周草庭驸马二小景画》)
再鼓猗兰操,三弄梅花腔。(明·邓林《题仁和俞谦所藏画》)
三弄梅花促归去,一天明月又相留。(明·张弼《饮顾天祥家》)
清宵惟有桓伊笛,三弄梅花月下频。(明·陈洸《官桥秋笛》)
遥知府第多清思,三弄梅花月一痕。(明·唐文凤《环佩重来轩为槐塘程文实赋》)
一曲深知笛里情,轻舒帝帅两心明。①
悲声首选渐离筑,忠愤无多叔夏筝。②③
· 题解
不凡,不平凡,不一般,不平常,杰出。东晋重臣谢安曾遭他女婿王国宝谗言诋毁,为孝武帝司马曜(yào)所忌。豫州刺史桓伊在一次宴会上,借抚筝歌唱时,为谢安受冤鸣不平。谢安感动得当场称他为人不凡。原指桓伊用笛声化解了皇帝对谢安的猜忌,使君臣同心。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谢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
· 注释
① 帝帅:谢安对其婿王安国管教甚严,王便在皇帝面前尽说宰相谢安的坏话,引起皇帝的猜忌。桓伊弹筝,曲尽其妙,化解帝相间的不和。
② 渐离筑:筑,古击弦乐器,其声激越凝重。战国燕人高渐离,善击筑
③ 叔夏:即桓伊字也。该句化典宋·陆游《夜闻湖中渔歌》诗:“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 典出
《晋书》卷八十一: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异,乃放笛云: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同源典故】
使君于此不凡 抚筝揽须 揽桓须 揽桓须 揽须 政尔良难君臣事 东山老听桓筝 桓伊不凡 桓伊哀弦 桓伊抚筝 桓伊筝 桓筝 泪落哀筝曲 闻筝 闻筝堕泪桓伊哀弦 桓伊一曲 桓郎笛
相关诗典
谢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不矜持汉节,犹喜揽桓须。(宋·苏轼《次韵和刘贡父登黄鹤楼见寄并寄子由》)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宋·陆游《夜闻湖中渔歌》)
抚筝一曲开谗谀,臣泣君渐各自惩。(宋·徐钧《桓伊》)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宋·刘克庄《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
安得中郎捋须手,唤起桓伊来抚筝。(宋·王庭圭《题向宣卿伊山有裕堂》)
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宋·苏轼《陪欧阳公燕西湖》)
君王何事生疑阻,惭愧桓伊为抚筝。(明·郭登《筝》)
何来一曲桓伊笛,寥落长天动客愁。(明·于慎行《广陵张郡丞宴大观楼》)
雍门弹瑟声,桓伊抚筝指。(清·徐士芬《江州怀古》)
敢抚桓伊筝,聊破弥远钻。(清·赵翼《六哀诗阿文成公》)
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清·徐夔《闻笛有忆》)
7.桓伊哀弦
谁念非凡叔夏筝,惹来安石泪双倾。①
纵然吐脯周公事,无奈君王总薄情。②③
· 题解
这典与“桓伊定不凡”同出一源。只不过前典重在表现谢安的气度以及对桓伊的感激之情。而此典重在表述桓伊所抚曲子的内容及桓伊高超而优美的技艺。
· 注释
① 安石:谢安(320—385),字安石。在淝水之战后,被孝武帝猜忌,桓伊曾弹筝为帝相解和,安石为之泪流。
② 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这里指谢安。
③ 君王总薄情:化意唐·白居易《后宫词》:最是无情帝王家
· 典出
《晋书》卷八十一《桓宣列传·(族子)桓伊》: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内,而会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相关诗典
谢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宋·陆游《夜闻湖中渔歌》)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宋·刘克庄《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
敢抚桓伊筝,聊破弥远钻。(清·赵翼《六哀诗·阿文成公》)
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清·徐夔《闻笛有忆》)
8.桓景登高
九月登高自此始,桓家避祸皆由意。①
王维突起念兄情,才定重阳赏菊事。②
· 题解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而这个节日与桓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桓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例句:晚唐·徐夤《菊花》: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 注释
① 登高:中国传统习俗之九月九日登高避祸,是从桓景开始的、
② 王维: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典出
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相关诗典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五代·徐夤《菊花》)
糜竺收资,桓景登高。(唐·李瀚《蒙求》)
桓景全家遂得仙,佩萸吹菊对陶然。(北宋·宋祁《偶思桓景登高故事》)
一日露牙救桓景,千秋添得伴黄花。(元初·陈普《叔文九日》)
辟难无劳效桓景,巢居随处压崔嵬。(明初·刘基《次韵和石末公九日见寄》)
万方未得除旧,高步许于桓景偕。(明·徐威《游悬鼓崖歌》)
莲社陶潜应有约,萸囊桓景不须求。(明·唐文凤《偕胡伴读访继上人》)
避灾倘许随桓景,愿向山陬学耦耕。(清·刘绎《九日》)
九日眺江崖,登高桓景家。(清末·曹家达《晚眺》)
登高桓景成何事,要看飞鸿入渺冥。(现当代·冯振《重九约对鹤公区得潜吕方子何蒙夫蒋石渠陈千钧穿山茹经亭登高有怀唐蔚师海上分韵得经字二首》)
《晋书·桓伊传》
(桓)伊字叔夏。伊有武干,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时符坚强盛,边鄙多虞,朝议选能距捍疆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与谢玄共破贼别将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尝县子,又进都督豫洲军事、豫洲刺史。及苻坚南寇,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俱破坚于淝水,以功封永修县侯。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秒,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微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时谢安①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型,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内,于是国宝谄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②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诐逐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③,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乃下敕御伎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藤》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矜,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
帝甚有愧色。迁江洲刺史。伊到镇,以边境无虞,宜以宽恤为务,乃上疏以江洲虚耗,加连岁不登,今馀户有五万六千,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④米,移州还镇豫章。诏领移州寻阳,其余皆听之。伊随宜拯抚,百姓赖焉。在任累年,征拜护军将军,卒官,谥曰烈。
耿汉东先生
【诗人简介】 耿汉东,安徽省淮北人,先后供职中共淮北市委宣传部和淮北日报社。199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先后出版毛泽东诗词评论专著《龙吟千年·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走进婉约》等20余部作品。其中4部著作被评为全省优秀读物。原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若水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