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本义为“结合”,另一义为“沉思”。有一种“”智瑜伽”仅通过哲理就能进入瑜伽状态。太极拳亦需要由拳理武哲悟入太极状态,再正确的练习千万遍,则功夫能成。宋儒在通仁理时,程颢讲“与物无对”,即物与我打通了。太极拳亦须“与己无对”,把自家的经脉,劲路,气道,潜、显意识打通了,才“无对”。没有螺旋结构和运行线路,眼手腿,胸腹胯,尾闾等相对位置和角度的整体性真知,难以“无对”。这里面亦不能加入自己主观意见来硬凑强找。蕺山先生说:“而勿忘、勿助之间,其真用力候也。盖天理微妙之中,着不得一毫意见伎俩,与之凑泊。才用纤毫之力,便是以己合彼之劳矣,安得有反身而诚之乐?”在勿忘、勿助之间,才是真正用力的时候。天理在微妙之中,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主观意见和技巧与之硬往上凑。关键时候主观用力“以己合彼”,反而会阻碍诚乐出现。师父教拳时常说,别去有意找那个劲(太极劲)。中医讲手脚麻痹不通就是“不仁”,所谓“麻木不仁”。武医同源相通,“不仁”说明身体内部有硬性对峙,于拳就是螺旋不对,气脉不通,上下不相随。节节贯通则掤劲自生。这正是,知行合一,好练太极。
~~乙巳二月廿八圣子于随斋。

作者简介:王圣贤,安徽全椒人。心事集合理论创始人,中山大学EMBA,洪均生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2019年插队美国一年分享太极拳和书法。出版的著作有《心事集合》《武码头》《功夫天下》。恪守的核心理念:太极通文武,功夫永流传。将太极运用于管理和营销,独创了“心事集合”理论。用缠丝劲写成“蚯蚓字”。首次提出,笔笔中锋讲的不是锋形,而是“中锋之劲”,锋形可以多变,中锋之劲却须臾不能离开。
责任编辑:东湖渔郎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