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巷也将乘驷人,自信德报造高门①。
抱书曹府哭冤妇②,开廪官仓赈灾民。
决狱牢中无怨气,罚规堂上罕差痕。
因灾致仕己弹劾,清骨雅怀万古存。
【注释】①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世时,他家乡的里门坏了,同乡的父老要一起修理,于公对他们说:“把里门稍微扩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管理诉讼之事积了很多阴德,从未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发达的。”后来于定国果然官至丞相,于永也官至御史大夫,并封侯传世。②有个孝妇,年轻守寡,又无子女,很恭谨地奉养着婆婆,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答应。后来老太太为了不再拖累媳妇竟自缢身亡。老太太的女儿却上告县官说:“媳妇杀死了我母亲。”县吏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不是自己杀害了婆婆。但在县吏的严刑逼供下,孝妇最后竟屈打成招。上报到郡曹府,于公认为这个妇人奉养婆母十多年,以孝顺闻名乡里,一定不会是她杀害了其婆母。太守不同意于公的分析,于公竭力争辩,最终也未能说服太守,于是他抱着判决书在郡曹府上大哭。太守最终还是以谋杀婆母之罪将孝妇处以死刑。孝妇冤死以后,郡中大旱了三年。
【成语典故】于公高门 驷马高盖 于公门户 定国精明 于公三年旱 于家决狱
【人物简介】
于定国(?-前40年),字曼倩,于定国(?-前40年),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西汉丞相。出身寒微,居于闾巷之间,然其心志非比寻常。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勤奋,日夜苦读,励志图强,誓要以己之力,改变命运,造福苍生。当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世时,他家乡的里门坏了,同乡的父老要一起修理,于公对他们说:“把里门稍微扩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过四匹马拉的高盖车。我管理诉讼之事积了很多阴德,从未制造过冤案,因此我的子孙必定有兴旺发达的。”后来于定国果然官至丞相,于永也官至御史大夫,并封侯传世。
“闾巷也将乘驷人”,此言非虚。于定国凭借不懈的努力与高尚的品德,终得朝廷赏识,步入仕途,从一名籍籍无名的布衣,一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的故事,是对“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最生动的诠释。
于定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对百姓怀有深厚的同情与关爱。在任期间,他屡行善政,尤以“抱书曹府哭冤妇,开廪官仓赈灾民”之事,传为美谈。
昔有冤妇,含冤莫白,诉诸无门,绝望之际,闻于公之名,抱书而至曹府,痛哭陈情。于定国闻之,怒不可遏,即刻升堂问案,细查案情,终使冤情大白,真凶伏法。此举不仅为冤妇昭雪,更彰显了他公正无私、为民请命的决心。
又逢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于定国见此情景,痛心疾首,毅然决然开廪官仓,赈济灾民。他亲自监督,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在他的努力下,无数生命得以延续,灾区渐趋稳定。百姓感其恩德,皆言:“于公活我!”
于定国在法律领域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他主张“决狱以平,不务多杀”,强调司法公正,反对滥施刑罚。在他看来,法律不仅是惩恶扬善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的基石。
他亲自审理案件,深入牢狱,倾听囚犯心声,力求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裁决。在他的治理下,监狱之中少有怨气,堂上判案亦鲜有差错。百姓皆言:“于公断案,如日中天,无所不明。”
更难能可贵的是,于定国在执法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以德服人”的理念。他相信,真正的力量源自内心的道德力量,而非外在的刑罚与暴力。因此,他常常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罪犯在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悔改。
于定国的一生,是清廉自律、高风亮节的一生。他虽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却从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他的府邸简陋朴素,生活简约,与那些奢侈无度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坚决要求辞官归乡,汉元帝便赐给他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黄金六十斤,罢官归家。又过了几年,定国七十多岁时逝世,谥号安侯。
晚年时,于定国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而被迫致仕。坚决要求辞官归乡,汉元帝便赐给他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黄金六十斤,罢官归家。又过了几年,定国七十多岁时逝世,谥号安侯。
于定国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的精神与事迹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他的一生,是对“仁政”、“法治”、“清廉”最完美的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心怀苍生、公正无私、清廉自律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被后世永远铭记。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