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耕勤读脱农门,十五学成入帝津①。
为本以人聚贤士②,伤齐妙计耗官民③。
六君谋士领前站④,一世王师国柱臣。
蔡邕述行寻裔胄⑤,安期不挞夜归人⑥。
【注释】①《吕氏春秋·博志》:“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来耕家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其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②周威公与甯越对话:周威公问甯越说;“选拔贤士有方法吗?”甯越回答说:“有的。穷困的士人便使他显达,逃亡的士人便使他生存,废弃的士人便重新起用他,天下的贤士就会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早在2400多年前,甯越就明白了“以人为本”的道理,指出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重要性。③甯越随赵军出征,结果大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堆成两座大坟。甯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首还给齐人,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甯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后来齐国并没有从战场上收回这三万具尸体,正如甯越所说:“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次年(公元前404年)韩、赵、魏联军又击败齐军,攻入齐国长城,军威大振。④西汉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将甯越位列六国谋士之首。。⑤东汉蔡邕《述行赋》:”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问甯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无闻。“满腹才华的蔡中郎,在经过曾经的赵国都城中牟,也不免会想起这里的名人甯越。⑥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幸容甯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甯越之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甯越那样勤学的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
【人物相关成语典故】不爱耕稼 甯越之辜 妙策伤齐 不挞甯越
【人物简介】
甯越,字不详,世人或称其为宁越,乃战国之时中牟之地一寒微之士也。其家世代以耕作为业,然甯越心怀高远,不堪田亩之辛劳,遂向友人探问解脱之道。友人答曰:“若汝能矢志向学,笃志苦读三十载,则可免此稼穑之苦矣。”甯越闻之,毅然决然,曰:“他人休憩之时,吾不息;他人安寝之际,吾不眠。吾若苦读十有五年,必有所成。”于是,甯越奋发图强,孜孜不倦,昼夜不息,以读书为乐,以求知为志。
十有五年间,甯越寒窗苦读,未尝稍懈。其学识日渐渊博,品行亦日益高尚。时周威公闻其贤名,乃遣使聘之,以师礼相待。甯越至此,终得偿所愿,脱离田亩之束缚,步入仕途,光耀门楣。
刘向于《说苑·卷八·尊贤》中载,周威公尝问于甯越曰:“求贤之道,可有法乎?”甯越对曰:“然也。夫贫贱之士,宜使之显达;流亡之士,宜使之存身;废弃之士,宜使之复用。如此,则天下之士,自四方辐辏而至矣。若贫贱之士不得显达,流亡之士不得存身,废弃之士不得复用,则天下之士,将四散而叛去矣。城郭虽固,不能自守;兵甲虽利,不能自保。得贤而失之,必有阙失。贤士在朝,则君尊国显;贤士去国,则君卑国弱。”威公复问曰:“贤士之重要,竟至于此乎?”甯越答曰:“王岂未闻楚事乎?楚有士人,名曰楚侯胥、丘负客,楚成王欲杀之,二人奔晋,晋文公用之,遂有城濮之战;又有士人名曰苗责皇,楚共王欲杀之,彼亦奔晋,晋厉公用之,复有鄢陵之战;又有士人名曰上解于,楚王欲杀之,彼又奔晋,晋君用之,再有两棠之战。又有士人名曰伍子胥,楚平王杀其父兄,彼奔吴,吴王阖闾用之,遂兴兵伐楚,入其郢都。故楚虽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至于此;而四得罪于士,则三败于外,一失其都。由此观之,贤士在朝,则国家安;贤士去国,则国家危。伍子胥一怒而楚亡,申包胥一怒而楚存,贤士岂可不贵乎?”
今观之,甯越于两千四百年前,已深谙“以人为本”之理,明察人才之于国家、集体之重要。其言犹在耳畔,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又《吕氏春秋·慎大览》载,甯越曾随赵军出征。时齐人攻赵之廪丘,赵遣孔青率死士往救,与齐军战,大败之,获齐军战车两千乘,斩首三万,筑为二京观。
甯越见而叹曰:“此车此首,若不加以利用,甚为可惜。不如将齐兵之首还于齐人,于齐境再发一无形之战,使战车能展另一运输之功,而齐之府库将因葬此首而耗竭。”孔青疑之曰:“万一齐人不肯收此首,当如之何?”甯越对曰:“出师而战,不能胜,其罪一也;使民出征而不使民归,其罪二也;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也。民以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后果如甯越所料,齐人不肯收此三万具尸。次年(公元前404年),韩、赵、魏三国联军再败齐军,攻入齐国长城,威震四方。此乃甯越之计策所致,亦可见其智谋深远,非同凡响。
甯越之榜样力量,实为巨大。刘义庆于《世说新语·政事》中载一事,言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至宫中。长官王安期问其故,彼答曰:“因在师家学习,不觉夜深,故犯禁。”王安期闻之,叹曰:“责罚如甯越般勤学之人以立威,非理也。”遂遣人送其归家。此事虽小,然足见甯越之勤学精神已深入人心,为人所敬仰。
甯越一生,虽起于寒微,然其志存高远,勤学不辍,终得成就一番事业。其事迹流传千古,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且甯越之智慧,非仅在于其勤学不辍也。其于治国之道、用兵之法亦有独到之见解。如其所言:“穷困之士宜显达之,流亡之士宜存身之,废弃之士宜复用之。”此乃用人之道也。又如其所谋:“将齐兵之首还于齐人,于齐境再发一无形之战。”此乃用兵之策也。甯越之智慧与谋略,实乃后世所当珍视与借鉴者也。
若水先生
【作者简介】若水,原名孙克攀,字若水,号泉一。善烹饪,喜旅游,乐诗词,演周易,思幽静,好品茗。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