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古人诗也有一个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剽窃了古人的腔调,开口闭口,总离不开,久而久之,习惯养成,不觉旁人生厌。
明代何、李诸家病即在此。
所谓浮声虚响,最是要自己警惕的。诗句当然要响,不要哑,但一味求响而并无真意,或虽有意而气不沉,光太露,过于注重表面,都是浮声虚响。
古人各有各的腔调,学起来不宜于摹仿太像,更不宜篇篇句句幕仿。即如用字也各有各的习惯。杜诗习惯用百年、万里、江海、乾坤等字作对,实在也很可厌。学诗总要把这些避开,以免优孟衣冠之诮。
学古人是必要的,但又不可被古人绑住。不学古人就得不到技巧,毛病是太生。被古人绑住,虽有技巧也无意味,毛病是太熟。学诗的人要在求熟之中不忘记求生才好。
瞿蜕园(1894-1973),名宣颖,字兑之,以字行,号铢庵,自称铢庵居士,晚号蜕园,湖南长沙人。现代文史大家、书画家。他出身世家,家学渊源。其父瞿鸿禨(1850-1918)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有诗文集、《汉书笺识》等行世。其岳母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他早从近代著名文学家王闿运学,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语,同时学习法文、德文、俄文等多国语言,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接受现代新式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和西学基础。他曾长期从政,阅历丰富,出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国史编纂处处长等职。抗战时期,他滞留北京,出任伪北京大学代理总监督、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秘书厅厅长、华北编译馆馆长等职,其时改名为瞿益锴,这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和后来获罪的原由之一。抗战后,他取号蜕园,意在悔过,要如蝉蜕般告别旧我。他又曾以教授身份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名校执教。1949年后,寓居沪上,以著述为业。后被中华上编聘为特约编辑。代表性著作为《刘禹锡集笺证》、《李白集校注》(与朱金城合著)。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