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龙寺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的青龙山南麓,依山而建,座北朝南。东与虎山对峙,山有九峰,状若莲花,又名九朵莲花山。青龙寺历史悠久,传说初为三国时期蒋干后裔祠堂。据史料记载:始建两晋,其势甚隆。至明代,青龙寺有地150亩、房舍29间。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嘉庆十九年,道光七年、十五年,光绪九年,民国三十二年分别重修一次。由于历代高僧衣钵相传,青龙寺戒律严谨,佛教底蕴深厚,大清、民国年间相继培育出三位方丈,分别在青龙寺、徐州云龙寺、清江慈云寺为住持法师。现经陈庆侠居士发心重修青龙寺院。二〇一二年六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某五次受邀访寺,心有所感,援笔记之。
1、青龙佛寺
山南古寺曰青龙,又见腾空跃碧穹。
九座莲峰环旧宇,三台法雨护新宫。
前堂玉柱承神韵,内殿金壶润佛风。
昔日尘根生乱念,灵光一缕照心聪。
青龙寺坐落于淮北市烈山区青龙山南麓,建于西晋初,鼎盛时有千余僧人。山上有九座莲花似的山峰,有三洞山门,三进院落。最后面是三层诵经楼,楼前有一个巨大的汉白玉观音竖像。前殿是两个粗大青石柱作粱,殿内有一巨大墨玉壶据传,早年有一条大青蛇终日盘缠寺前一个大桐树上,

2、古寺史渊
汉址祠堂蒋氏宗,家门九候自舂容。
曹瞒废庙鸦声急,两晋修坛佛意浓。
铚邑逵师添妙塑,睢乡古寺定神宗。
莲台拜客摩肩踵,不愧淮山第一峰。
青龙寺原为汉代蒋氏祠堂遗址,因蒋氏家族"一门九侯"的传奇而倍受关注。三国时期祠堂早已颓废,建于西晋初,鼎盛时有千余僧人。东晋时临涣雕塑家戴逵曾为寺院塑像。被《濉溪县志》称为"皖北古建筑活字典"最大寺。2012年,青龙寺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青龙寺传说
龙湖岸畔异荒殊,女拾神丹孕二雏。
孽畜横行寻梵刹,僧庐义建镇妖符。
濉河圣虺升云气,寺院灵桐降雨图。
战野玄黄心亦碧,怜君一跃入天都。
青龙寺位于相城乡南蒋山集青龙山南麓。其历史源远流长。据传,早年卧龙湖边一少女,拾柴时捡了两只蛋,捂化出青白两龙,由于青龙肆意作恶无可收拾,法天降魔把它镇压在青龙山下,正值西晋太康初年,武帝司马炎诏示:全国诸侯祭祀界内山川。当地义绅善士共举建寺,选址在九鼎莲花最南延的青龙山阳坡,寺庙就为镇龙寺。

4、九鼎莲峰
莲峰九鼎显天机,夙慧精庐竖碧旂。
岭下晨钟惊宿鸟,山阴暮鼓唤神騑。
丹香玉露承华月,翠羽金盘溢佛晖。
一夜祥风心上起,龙兴万法染春薇。
在绵延的青龙山上,一字摆开九座山峰,状如九鼎莲花。相传那条青龙白日盘行山上,夜宿寺前梧桐树上。山生莲花,祥地也。故一山两寺,南北相对。青龙山之阳坡,即为青龙寺,而山之阴坡则有回龙寺。

5、古井脉通
东连岭翠隐龙居,右峙丘岚卧虎庐。
古井穿山存典实,新凫荡海入言虚。
天开佛脉含奇药,地酿丹芽赐道蔬。
万载禅灵常伴我,清歌一曲悟真如。
青龙寺座落处,古之祥地也:北望龙山,东峙虎山,西临闸河。寺前有一口古井,与回龙寺神座下水道相通,据传,从神座下水道放生的鸭子,它穿山而过,从青龙寺前的古井中游出。有言此井脉通东海。


6、青石柱梁
青龙啸引从天降,九级阶台起大唐。
七色雕梁彰佛韵,三层翠瓦悟禅光。
弥陀笑石人间好,洒柳观音水月芳。
最喜莲峰能渡客,依稀接我到仙乡。
山门前神道至寺院階基平台9级石阶,象征佛教"九界升佛",三进大殿的原木立柱与透雕花草梁架,堪称皖北地区最完整的汉代建筑。尤其是一进弥勒殿,两根青石擎梁如金如铁,扣之如罄。第三院的观音殿悬"一天水月"匾额。

7、香客拜佛
初修寺宇惠州黎,佛意绵绵照岱溪。
古刹焚香尘念远,檀烟散泽妄心低。
山僧善士延晨晚,岭月天光遂客齐。
我若偷闲三拜后,何堪昔日仕途迷。
历史上的镇龙寺,香火甚旺,僧侣达千余众、香客云集。明洪武四年,朱元璋为徐(国公)赐建芳树园庙,得知此处有“镇龙寺”,龙颜大怒,遂命改为“青龙寺”。清朝至民国时期仍有僧众27人,拜佛者从晨至夕络绎不绝,香烟随风飘遮青龙山。

8、佛救伤兵
大战烽烟说汴淮,青龙古寺化医斋。
禅房一统成丹室,佛气千坪照诊阶。
妙手仁心生病者,慈航普渡肉躯骸。①
尝闻济世金光在,不让人间有翳霾。
注①:此联的‘生病者’、‘肉躯骸’句,取古语“生死人肉白骨”之意。
淮海战役时,三野重症医院设在青龙寺,救治鲁楼阻击战等战场的重伤员。寺院腾出29间房屋作手术室,法场、神道成为病房。当时医院收治伤员是"随到随收,不计其数"。许是佛光普照,凡抬进青龙寺的伤兵,无一例死亡。

9、居士佛缘
甘居古寺护符人,运石鞭车十五春。
昔日残垣羞旧瓦,今朝殿宇傲新银。
钟鸣夕震莲山白,佛法晨飞岱水茵
莫道仙家无处觅,心修善念即真神。
青龙寺甘愿善念永续,陈庆侠居士是青龙寺复兴的有功之人。2002年,她首次考察寺院时遂立下重修古刹之志。她抵押房产、奔走化缘,亲自督工设计,历经十余载,使寺院从断壁残垣变为拥有93间殿堂的宗教地标。

10、佛在心中
早岁懞懞少佛缘,悬车已是日将残。
三邀拜赴青龙寺,一念初生白象峦。①
古殿烟浮凡骨瘦,僧房磬动梵心宽。
吾身永在禅光里,不问尘途热与寒。
注①:白象,佛教推崇白象,是因释迦牟尼的身世。其母亲摩耶夫人临产当晚梦到菩萨乘白象入胎,故隋唐时期有六牙白象王之说。用其典乃心向佛法也。

耿汉东先生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濉溪人,先后供职中共淮北市委宣传部和淮北日报社。1993年开始创作并在发表作品,先后出版20部作品。其中4部作品被评为全省优秀读物。原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现为安诗协毛泽东诗词研究工委主任。
责任编辑:若水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