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诗词和大众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即诗词要积极反映大众的疾苦,大众的心声,大众的情感,不能脱离大众更不能和大众对立,并尽可能向大众传播诗词基本知识。这种观点并不是我的发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思想并在民间流传,其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诗词和大众的关系。
但是,这些年提出的诗词大众化的口号却是另外一回事,诗词大众化的倡导者们要求的是,大众都能写作和解读诗词。对此我不敢苟同。
任何社会都需要分工或者分类,有的做工人,有的做农民,有的做科学家等等(也有少数跨行业的人才)。在各类人才中,诗人只是其中很小一个类别。如果不分类别,都一起来做诗人,社会就没有了分工分类,那是不可能的。社会各个类别的人才,具有各个方面的禀赋,这才使社会呈现多样性。李白具有诗人的禀赋,却未必具有农民的禀赋。反之亦然。古今中外,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艺术是大众都能掌握运用的,何以唯独诗词艺术可以大众化。如果要让大众都来做诗人,简直就是乱点鸳鸯谱。有的人根本就不愿意当诗人,请他都不来。有的人不适合当诗人,请来也没用。诗词被尊为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人必须经过刻苦读书学习和训练,掌握大量古典文学知识文史知识诗词技巧积累写作经验,才能摘取那颗明珠。人人皆诗人,则天下无诗人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也没听说过大众能诗,诗人仍然只有很少一部分。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能做到这一步的,只是小众而非大众。别的不说,就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高等学府吧,当今有几个大学教授能够写作诗词?教授尚且如此,何况大众。
主张诗词大众化的人喜欢以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来证明,殊不知那只是一种传说。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去街上随机找几个老妪来,请她给解读一下《长恨歌》《琵琶行》。别说老妪,就是如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我想也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白居易的诗我全部能解读”。
喜欢拿白居易“老妪能解”说事的人可能不大清楚,白居易是经历了多么刻苦的学习训练,积累了多少知识才成为诗人的。白居易自述:“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如果真有“老妪能解”这样的事,人家白居易靠的也是真才实学,一般大众能够达到那种水平吗?
主张大众化,也许用心是好的,但是绝无实现的可能,除非大众都有白居易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