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 > 文苑荟萃
文苑荟萃
  • 新闻
  • 视频
  • 百人百事
  • 文苑荟萃
  • 社会与物理学原理 第十八章 参照系

    时间:2021-08-25 11:25:35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李继领

     

    6923860_14_副本.jpg

    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时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系,又称参照物。牛顿经典力学把参照系分为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参照系就是用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它的机械运动而选作为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参照系是人为选择的,在同一物质运动中,在不同参照系中的表现形式就不同。比如当火箭从地球表面起飞时,把地球作为参照系;当航天器成为绕太阳运动的卫星时,就用太阳作为参照系,这是为了观测方便。一切物体运动都只能是相对于所选择参照系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用来做参照系的物体都是假定其不动的,比如人们站在路边看到一辆汽车驶过,这就是以自我的位置做参照的。我们站在一个地方,把方向分出前后左右也是以自我为参照系的。我们把方向分为东西南北,是以太阳在一天中的运转轨迹做参照系的,所以把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东方。坐在家里没动,是相对于家里的房子作为参照系;但是一天随地球转了一圈,这是坐地日行八万里,是相对于地球为参照系的;如果相对于太阳作参照系,我们地球人每一年又随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相对于家里的房子来说,坐在家里没动这是静止的,这是我们亲眼目睹的,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随地球每天转一圈,每年绕太阳转一圈,太阳又绕银河系转我们又跟着太阳绕银河系转等等,这些是我们看不到的,只能根据我们掌握的天文知识通过理性思考进行逻辑判断,我们掌握的天文知识就是我们通过科学的认知能力获得的。我们的古人认识不到这点,没受过教育、不懂得天文和关于地球转动规律的人也认识不到这点。在我小时候,看到日出日落,就认为是太阳围着我家的院子转。

    这就是个人认知能力的主观遮蔽,一道小学数学题在大学生看来简单得很,非常清楚明白,但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讲述几遍他还是听不懂。这其间的认知能力差距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不同,这道理也很简单。可是回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就犯糊涂了,人们都是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正确,哪怕是一个再愚蠢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愚蠢,精神病人从不认为自己有病。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则更加复杂,当前的新左派和民主派根本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承认普世价值者和民粹主义者也永远说不到一块去。在一者看来很简单的道理,另一者就是不明白,就是不理解,这就是主观遮蔽造成的认知差别。更不可思议的是,人的自以为是决定了谁都认识不到自己的主观会受到遮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特别是不会进行理性思维和哲科思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人类是从形象思维开始认知世界的,所以至今还有很多人不会运用哲科思维,不会进行逻辑思辨。因此,现实生活中毫无意义的争辩总是不绝于耳。

    我们坐在电梯里,相对于电梯厢体说是不动的,但是相对于楼地面来说又是上升或下降的,这时我们说自己不动是对的,说自己在上、下楼也是对的,因为这二者都是事实,都正确,区别仅仅是所选参照物不同。可见在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时都必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系来观察、分析、研究、论述某一事物的运动状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和判断,都自觉或不自觉以自我为参照系对事情做出趋利避害的取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判定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利弊得失等等也都是以自我为参照系来进行观察、分析、判断、选择

    所以参照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标准性:用来做参照系的物体都是假设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

    二是任意性:参照系的选取有任意性,但应以观察方便和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三是统一性:比较不同的运动时,应该选择同一参照系;

    四是差异性: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系,观察结果一般不同。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观察研究问题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选择一个参照系,也可以说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个参照系。拿产品质量来说,质量管理学对产品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产品质量标准就是一组固有特性的定量标定,比如对钢材的特性用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屈服点等进行定量,作为标准技术参数,达到标准定量为合格,达不到标准定量是不合格。这个合格判定的标准就是关于产品质量的参照系,所选参照系不同,合格判定的标准就不同。因此才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之分。我们的一些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在国内销售,符合国际标准才能出口,比如我们的一些食品卫生标准就低于欧盟,所以我们的食品很难出口欧洲国家。这个标准就是对产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定量描述。从物理学角度说,这个定量描述的产品特性就是参照系,满足我们中国人需求的产品不一定满足西方人的需求,这就是所选参照物的任意性。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就在国内实现了产品标准的统一性,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则是世界通用标准,也就是国际标准。按国际标准提供产品和服务就可以得到全世界认可,这就是标准的统一性。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系或参照物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既然选择参照系是任意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同一个问题就必须使用一个统一的参照系,否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如,两人坐在一辆汽车上行驶了100公里的距离,一个人说我坐在车上没动,一个说我走了100公里。这二者都没错,只是所选参照系不同而已。对此事件正确的描述应该是:我坐在车上没动而随汽车走了100公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往往不这么严谨,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往往不太精确,由此造成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特别是一些专家关于同一个社会现象的解释往往观点不同或者对立,让普通人感到无所是从。这就是因为专家们看问题所选参照系的不同造成的。比如关于金融杠杆、通货膨胀、超前消费、负债经营等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参照系(包括立场、观点、认知能力等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各时期、各学者的评价往往不同甚至完全对立,也是所选参照系不同造成的。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一旦有了新发现便很快被公认,因为自然科学领域有统一的参照系,也就是有统一的真理标准。而社会科学(文、史类)研究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受研究者个人立场、方法、水平的影响和局限,其研究结果很难统一,所以研究成果也很难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即便是得到了国内公认,也不一定能得到国际公认。这一点在文学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的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拿到国际上未必被认可;同样也有一些国人至今还不认可诺贝尔文学奖。对艺术作品,表现更是如此: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所选参照系,风格不同就是参照系不同。在我们的社会意识中,把文学和艺术放在一个范畴里大概源于此,因为把文学和艺术都看作宣传和娱乐文化产品,所以进一步把它们统称为文学艺术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我认为文学和艺术是不应该放在一起的,因为文学和艺术根本就不是一码事。这表现为:其一是二者价值取向不同,文学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表现人生;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取悦于人。所以文学的价值在于思想性,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性。其二文学的作用在于深刻的反应时代精神,其褒贬分明,抑恶扬善,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非常清楚;而艺术(音乐、绘画、雕刻等等)仅仅在于给人愉悦。文学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生活,反思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所以文学的价值在于思想性,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去谈真善美只是空谈;而艺术在于娱乐或偏重于娱乐性,人们欣赏艺术作品不是想通过作品认识社会而是为了获得精神愉悦——比如唱歌、跳舞多是出于娱乐需要,而不是出于提高社会认知能力需要。要想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就要读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或哲学书。由此出发,才能说鲁迅是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他的作品让我们认识社会入木三分,特别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尽管如此,也有许多人不欣赏鲁迅的作品,因为这些人以娱乐为目的去读文学作品,想从鲁迅作品里得到愉悦等于是背道而驰。读鲁迅作品让人皱眉头,让人愤怒而哀伤,让人击节拍案。连鲁迅这样的文化旗手式人物都不能让人人都满意,可见社会科学发现和传布真理之难。

    然而,从社会来说这又是正常现象,社会群体存在阶级性和个人认知能力差异和影响,于是不同的人就有各自的社会立场、观点、认知能力等等不同,由此人们看问题所选择参照系就必然不同。像《红楼梦》中的焦大和贾珍永远都不可能有统一的认识,他们不可能站在一个参照系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世态。因此不同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理解,“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物理学角度说,就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看问题的参照系不同,形成看待同一事物的见解不同。这里面有没有真理?什么是真理?定会各执其见。好在人类不是为了寻求社会真理而生存,而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并且还不得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酷的现实中求生存。因此怎么看《红楼梦》都不影响其穿衣吃饭;怎么对待文学艺术也不会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家里藏书万卷、艺术品琳琅满目和家徒四壁一样的过每天日出日落的日子。

    由于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存在立场、观点、方法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的认识不同,所以从这点出发,严格来说社会科学就不能算作科学。因为社会科学没有统一的参照系,所以说社会科学很容易成为不是科学的科学。这里先把哲学撇开等会再说,只讲文史。关于文学以上说过了,对于历史来说它不过是人们过去的行为或说是社会活动的记录(如皇帝起居录就是典型事例),并且是经过记录人选择、取舍或加工过的记录。这些记录本身不是学问,最多只是个账本,只有史学家只言片语的评论才能勉强作为学问看待,因此所谓的史学不过是历史学家之学。而历史学家同样有自己看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认知能力局限,同时还要为尊者讳,这样一来历史学就同文学一样没有统一的参照系,因此就根本不能成为科学。因为科学遵循的是哲学、科学思维,这个思维必须遵守精密逻辑思维方法,精密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一个统一的参照系,没有统一参照系的学术研究成果,无论是否被社会承认,都不能算作科学。科学必须有统一的参照系(这是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大前提),文学和史学没有统一的参照系,所以就不能称为科学——这是个很简单的三段论逻辑推理。

    以上讲的社会科学(仅指文学和历史学)不包括哲学,因为哲学起源于自然科学,哲学本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的自然之理的概括表达——史称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和我们先秦时的早期先哲们那里,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体的。这在开篇第一章的人生之数里已经做了阐述,在此不再展开讨论,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去阅读那个时期先哲们的原著。后来西方人分科致学,才把哲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将哲学演化成涵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总规律的一门学问。这其实不过是将自然哲学应用于社会而对社会运动做出的总结和概括。哲学中的形式逻辑是从自然科学(数学——几何学)中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式,这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为证。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是从哲学中提炼出来的,因为在人类早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等同(这就像说老王与老张是朋友与说老张与老王是朋友完全一样)。因此科学研究中的自洽、他洽,并可以被观测试验证实或证伪就成了必须遵守的研究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形式逻辑的参照系必须是统一的,前提或结论是必然关系。所以早期的哲学都是自然哲学,这有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论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证,作为一本物理学专著,却冠以自然哲学的书名,并用数学原理做工具进行论证,从而揭示物理学中力学及物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因为自然哲学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运动,所以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社会哲学,从这点出发可以说社会哲学就是社会物理学——也就是本书的主旨。但是,现实的社会哲学或者说哲学著作的参照系常常是不统一的,所以就脱离了物理学原理,因此从这个纯逻辑意义上说,现实的社会哲学就不是科学。因为现实的社会哲学不是科学,所以才有各派别的争论和互不相容。真正的哲学只讲哲理,而不存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人为赋予的好坏、是非与对错之分,这其实就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参照系里谈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只谈自然哲学——社会物理学原理,而对现实的(脱离了物理学)原理的社会哲学则没什么可多说的。这里溯本求源,把哲学拉回到自然哲学的本源上,而把脱离了自然哲学(物理学)的社会哲学放到社会学里去,不让其再占用哲学的名词戴上哲学的帽子迷惑人。

    然而这个现实的社会哲学——通常也是自然哲学的那一部分,对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有一些指导意义,所以人们便将其视为科学。比如哲学中的辩证法就是变换参照系看问题,对同一问题用辩证观点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因为辩证法没有统一的参照系。下面举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故事为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不断变换参照系来看待同一件事情。塞翁失马,这件事第一层是马丢了,这显然不是好事,是塞翁的一大损失。第二层失去的马又回来了,并且引来一匹骏马,这里坏事变成了好事,但却换了时空。换了时空就等于改变了看问题的参照系,是相对于马回来并引来一匹骏马这件事说的。第三层塞翁的儿子骑骏马摔断了腿,这又是好事变成了坏事。这里又将得马的参照系变为其儿子摔断腿,进一步改变了看问题的参照系。第四层因为儿子摔断腿而免于征兵打仗,这里坏事又变成了好事。这里又以征兵打仗作为参照系。从形式逻辑来说,这连环出现的几件事根本就不是一件事,虽然后来出现的事情与前面的事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后事件与前事件有一定的联系,前后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但这里的因果关系并非是必然关系,而是或然关系,前因与后果之间的联系多出于机缘巧合,因为这种或然的历史巧合才出现这么样的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之间的连环因果存在。这个形式逻辑中的四件事形成一个辩证逻辑的大连环。因不断变换参照系,好事和坏事之间才不断转换。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后面的每一件事都是多因素构成的,并不是失马这一单因素所决定的。如果不发生战争,塞翁的儿子摔断腿永远变不成好事。可见塞翁失马与后面的事件之间都是一种或然关系,失马后的事件和结果都是既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后面事情的出现,只是一些事件的偶然叠加所形成的。所以从形式逻辑说,坏事就是坏事,不可能是好事,只有换个时空或者换个立场、角度去看,也就是换个参照系看,坏事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好事。辩证法之所以对我们有用,原因在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又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换个参照系便可以从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中找到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因素。

    除上述文、史、哲以外,还有一门学问——经济学,这是将自然运动规律与社会运动规律加以交叉合并形成的一门学问,所以大学里的经济系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就经济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来说,它是自然科学,因为经济研究用的是物理学观点加数学方法——最早的经济学著作就叫《政治算术》——威廉.配第著。这本书对当时的几个先进国家的经济、人口等进行统计分析,用的是数学方法和物理学原理。然而就经济学所服务的对象来说,它又是社会科学,因为不同的立场观点会对经济运行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由此产生不同阶级、民族国家的经济学。所以作为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就叫《政治算术》,于是后人就将作为自然科学的经济学演化成为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试验),则把经济学直接变为政治经济学。在我看来,不加政治的经济学是自然科学;而加上政治的经济学则是社会科学。不过社会实践中,经济总是为政治(一定阶级、国家的人)服务,所以人们就把经济学演化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门学问。这样就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作为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系。这没有任何问题,目前研究经济的方法和手段已经统一于国际通用的方法,也就是研究经济的运行规律采用了统一的参照系——比如对商品、货币、金融等等,像对待宇宙中的行星、卫星、太阳系、银河系一样的观测、实验、分析、综合研究,并且应用严密的精密逻辑方法加以论证,所以可以成为科学;而一旦加上“政治”变为政治经济学,就带着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认知局限,因此就没有统一的参照系,所以就不是科学。不过不是科学的学问,在实践中并不影响人们使用,只不过是为不同的人而用罢了。这点再次表明:社会人仅仅是为了求生存而结成社会群体,并不是为了求真理结合在一起,人类的求真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因此只要能够生存下去,不妨得过且过,不管对错,更不管什么是真理与谬误——特别对于一个具有保守文化传统,并以实用主义来对待真理的民族来说尤其如此。

    在人们求生存基础上提炼出的一切认知,都不过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感性、知性、理性)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不一定代表事情本身所表达的本质属性,哪怕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很有用的认知也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知(即真理)。主观认识不过是对客观事物可感属性产生的耦合(王东岳先生的观点),认识了真理就是发现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行事方可获得成功。因为观察认识社会的参照系不同,所以社会科学方面的真理最难发现,发现了也最难为社会而所认可,尤其很难为全体人所认可。所有的新发现都一定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由此必然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不相适应。这样不仅不被承认,还可能被引入文字狱中,特别是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专制体制条件下更是如此。

    2bd6e8f.jpg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更好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的参照系是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普世价值。确定了这个参照系之后,才能谈得上研究或发现真理。“社会进步”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是:进步就是对现实的否定。这一原理用牛顿力学可以表述为:社会进步就是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位移。这样社会科学的新发现就必然建立在对既定的现实社会存在进行否定基础之上,而否定现实又必须从批判现实开始。所以,社会科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加速器。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批判现实主义者个人来说,其命运往往都是可悲的。这是因为既定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永远都想维护现实,而不想改变现实。因为不想改变现实,所以更不愿意让人去批判现实。于是才会钳制人口,限制言论自由,如周厉王弭谤一样自欺欺人,因此所有的文字狱都是为大胆探索,并勇于直言者而设置的。

    既然社会科学研究在参照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研究任何问题又必须选取一个统一的参照系,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斗争,这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之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我本人终生的追求。可是苦于一直也没找到好的方法,所以才退回到自然哲学中去寻找。从自然哲学里自然就找到了物理学原理,因为在古希腊的圣哲那里自然哲学等同于物理学,其最精确的表达方式又是数学,所以牛顿的物理学巨著才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标题。如何才能回到这个本源上去探索社会问题?这就是写作本书的终极目的。有鉴于此,所以我认为社会科学不在于解释或维护现实,而在于批判和否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以此为参照系,所有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都值得怀疑和批判,特别是对于一些为了维护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去找根据,或者是为了美化、颂扬既定的社会存在而不惜编造、歪曲社会存在的文字垃圾更应该予以揭露和批判。

    由此可以认为,因所在立场、观点决定的歪曲事实,或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一切社会科学研究都必然走入死胡洞。“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去研究古人的经文,而不关心社会现实、不关心社会前进方向的一切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

    既定社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学理论尤其应该怀疑和批判,因为这个意识形态不过是出于维护现实存在的需要而设立的,并被强制推行的或者说是强加于社会成员的一种洗脑工具。而对于一个早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无论冠以多么伟大而好听的名词,都应该毫不客气的把它送进历史博物馆里去中,仅供研究人类思想发展史作参考。

    既然以社会发展方向为目标,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自由为基点,这就自然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参照系。这个参照系一旦确定,许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不必要的争论随之消失。有了这个参照系,就自然承认了普世价值的社会价值取向,因为普世价值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是迈向世界大统一全人类价值观。有了这个研究社会学的参照系,就明确了方向,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不在一个参照系里看问题永远都不能统一认识,比如要分析研究农业文明,就以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形态做标本;要研究工商业文明,则应以发达的西方欧美国家作为参照系;要研究计划经济模式,就以苏联模式作为样板;要搞市场经济,就应该以欧美做标准;要搞共产主义,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参照系;讨论民主与自由则必须以《人权宣言》为参照系..如此等等。这样一来,就不要再以中国公民如何听话或美国公民如何难管作比较了;也不要再拿中国的GDP和美国的经济停滞作比较;更不要拿中国的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等所谓的新四大发明等等与美国的原创高科技作比较了。因为这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参照系里。     

    所以当遇到社会中发生争执或辩论时,先看清争辩双方的立场、观点以及认知能力等等是否在同一个参照系里。不在同一个参照系里看问题,永远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半句也不要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公婆之理,以及一些所谓的“见仁见智”的社会问题争辩,也只能在家庭这个小范围里说给不懂事的孩子们听听而已。出了家庭的大门最好就别说了,因为会让别人笑掉大门牙,何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家丑不可外扬”。更不要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去向别人宣扬和灌输,试图让别人也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按照自己的认知来认识社会。因为不在一个参照系里,别人对你的话或者嗤之以鼻或当作耳旁风。本身落后于时代,违背社会历史潮流,但却自以为是,自我标榜所谓优越与先进,到处在公共场合宣扬自己的盲目自信,只会让人耻笑。如果停留在国粹和民族主义的参照系里,那么看看过去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如果可以把自己的浓疮看成花朵,那么自己浑身都是珠宝;如果能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当作最大的精神安慰济以苟活于世间,那么一切的科学认知都是不必要的多余。

    人类从动物世界里走出来,本没有设么社会前进目标可言,一步步走到今天不过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摸着石头过河,从而不断地破解旧结构而建立新结构。“铜铁炉中翻火焰,不过几千寒热”, 自有字记载以来也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就已经看上去波澜壮阔,惊涛拍岸,兴衰治乱写满史书。这些历史的兴盛和衰亡,不过是破解旧结构建立新结构,或者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就地循环。无论社会以什么方式稳存、危存或变革,都不过是人类摸索前进的行动轨迹记载。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按照人的本能需求——力求生存得更好,都是为满足欲望做自以为是的定向运动。这里尽管表现出的结果是“只进不退”,但过程却是盲人摸象,撞得头破血流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很正常,因为人类前进没有导航仪,即便有人发明了导航仪可以指导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进,也会因为多数人不理解而被弃之不用——因为先驱者常常不被人们认可。但最可怕的是执迷不悟,明明错了还不认错,继续朝死胡洞里走。前面有人披荆斩棘开出了路,已有前车可以借鉴,后来者因为所选择参照系不同非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明明证明是错误的道路还要坚持走下去,明明是早被时代淘汰的文化还要奉行,并在此基础上盲目自信。这只能说是夜郎自大,可悲可叹!

    在人生的道路上,确定参照系极为重要,因为选择参照系的任意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可选取自以为是的参照系进行社会活动。这样也就必然要求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人生的成败得失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但选择参照系则取决于自己。这点在年轻的时候显得特别重要,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说的就是初始选择对后来的影响之大。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别忘了自己所取的参照系,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的评判,也首先要明确在什么样的参照系里。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观点看世界,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处世哲学,处世哲学的立场、观点决定处世的方法和手段。如果以耿介坚贞为参照系,就学纪晓岚;以八面玲珑为参照系就学和珅;以清正廉洁为参照系,就学包拯;以权力私用为参照系,就学严嵩;以成功商人为参照系,就学胡雪岩;以科学家为参照系,就学杨振宁;如果为了活着而活着,就以《活着》里的福贵作为榜样……究竟以什么为参照系,立志做什么样的人?这只能各人自取。因为各自所处的时空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只能各自选择自己的人生路,谁也不能给出正确和标准答案。这就是人生茫然和人生之难,也是人生之无奈!

    李继领.jpg

    李继领先生

    【作者简介】李继领,自号三一居士。释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一贯。现为太平书院院长,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思想者。

    责任编辑:孙克攀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