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有引力,大家都知道他是牛顿发现的,其中还有一个苹果落地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这不需要多说。万有引力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物理学规律,比如地球在转动,人却能站在地球上不动,这就是重力作用。所谓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悬在空中的东西会掉下来,而在地上的物体没有外力则不会向空中跑等等,这些现象我们司空见惯,谁都知道,但是不学物理学就不知道其所以然,以为是上帝创造世界时的安排,是“天工开物”。
万有引力的表达公式:F=(G*M1*M2)/R²,这是物理学的问题,无需多说。我要说的是社会运动中的万有引力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这个物理学公式在人类社会活动是如何表达的?人们的一切行动都是有目的运动,哪怕是闲着散步也有一个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个目的怎么确定?那就是生存需求对应于社会运动中的某个点有吸引力,促使人朝着那个点作位移运动。这个可以趋向的目的点位,一般来说就是人们的欲望所向。人们把这个欲望点用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等等名词表达,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满足。从个体人来说,一生下来就有生存的欲望,长大以后立即会产生生存得更好的欲望。从既定的生存条件朝所希望的更好生存条件做定向运动,就会产生一个社会地位移动。人们把这个位移定义为成效、成功、事业、理想等等。从社会角度说,正是以各种各样的欲望满足作为引力条件让个体人终生奋斗,不遗余力。哪怕在弥留之际,人也会有看到亲人的欲望,有时为了等待亲人的到来,人在弥留之际可以硬挺几天不闭目。如果带着没被满足的欲望离开人间,就会死不瞑目。人活在世上,总会有引力让他活下去,这被人们表达为精神寄托,因此可以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目标点上的引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
引力的反面就是阻力,上述公式中的R²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用数学分解就是距离乘上距离,由此公式可见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移之难。人想前进,既要克服既定社会环境的阻力,还要克服自身的阻力。所谓自身的阻力,就是人性中的弱点,比如:惰性、嫉妒、贪婪、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以及遇到挫折时灰心丧气等等。社会运动中的引力和阻力是矛盾对立、方向相反作用于人的两个力,二力平衡时人在原地踏步或作惯性运动,只有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人才能前进。M1和M2是运动时产生的两个物体质量,也可以理解为人生追求的两个质点,即一个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点,另一个是前进时所遇到的各种阻力点。人的社会进步或阶层跃迁产生的位移就是M1和M2之间的位移距离。这里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高质量的人上升越困难,人生目标越高位移时产生的社会阻力就越大。作为社会人,要进行社会地位的提升,就存在一个从原点到目标点的距离之差R。而在原点的人质量是M1,到达目标后的质量就是M2。由此可见,作为M2之点的人已经不是原来M1之点的那个人了。由此说来,人的位移过程同时也就是自我质量提升过程。当然,这里说的是社会规范限制内的正向运动,而不是违法乱纪的走邪路。人为什么想从M1提升到M2?不过是M2的人生点位对处于M1点位的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无论表现为社会功利还是个人爱好都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动力和动因。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同时存在阻力与人的行动相对抗,这个阻力也是万有引力的一种表现。人们做事情其实就是动力克服阻力,从而实现社会位移的物理运动过程(关于阻力另有论述,这里不多说)。
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家、组织、社团的前进和社会地位提升,以及社会历史前进或者说是历史跃迁。
社会中的万有引力现象处处存在,比如异性之间的相互爱慕,故乡的思念,家国情怀等等。有了男欢女爱这个引力场才有婚姻爱情,有了婚姻和爱情人类才能繁衍,生生不息。试想,如果做爱是个痛苦的事,人类将如何繁衍?如果没有异性相吸的引力作用,男女怎么能够结合起来建立家庭,互助协作,生息繁衍——这点在本质上说和动物是一样的。婚姻是建立在两性相吸引基础上的,家庭就是生存中的合作与互助。爱慕是谈情说爱的引力,共同生活、相互扶持、生儿育女则是维系家庭的引力。家庭的引力来源于男女之间的相互协助,生儿育女,维持生计,所以结婚之后不再是以爱情作为吸引力。人们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原因在于婚姻和爱情的引力不同。家庭的破裂就是家庭的吸引力不够足以维持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依赖,而不在于所谓的感情破裂,感情只是假象。在过去农业生产方式中,是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家庭是相当稳固的。因为家庭成员很难离开家庭,四世同堂不分家,那是因为家庭对其家庭成员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约束力——这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法的等等。当代的家庭则显得特别脆弱,原因就是家庭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大大减小。在没有政治和经济依附的条件下,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社会人(儿童除外),就只能靠感情来维系家庭关系。
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感情关系(关于此问题另有著述)。在这三种关系中,血缘型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最稳定;经济型关系则是社会的,是生存互助的经济依赖或互相协作,这种关系就没有血缘关系稳定;感情关系是建立在两情相悦或精神交流基础上的,所以这种关系最不稳定——因为人的感情波动特别大,变化也特别快。婚姻就是把恋爱时的感情关系转化为生存互助的经济关系,生了孩子则是通过孩子建立血缘关系。可见维护家庭关系的因素不外乎血缘、感情、经济、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所以有孩子的家庭相对稳定,有经济依赖关系的家庭更稳定,既没有孩子又没有经济依赖关系的家庭最不稳定。当夫妻双方没有血缘和经济依赖时,就只剩下夫妻之间的爱情、感情了,于是夫妻之间全靠爱情来维系。而与血缘、经济、政治、宗法等相比较,感情关系是最脆弱的,也是最不稳定的。夫妇之间在家庭琐事和生存竞争压力下,很快就会出现爱情疲劳,如果连孩子也没有,这样的家庭对双方都再也没什么吸引力。一旦遇到点外力的影响,立即就会移情别恋,直至家庭破裂,这就是当代离婚率持续增高的根本原因。当然,从个人自由的角度说,这未免不是好事,但从家庭稳定和谐以及子女教育抚养来说却是个弊端。从物理学角度说,当一方失去吸引力,对方自然就会出现移情别恋,寻找别的精神慰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把移情别恋视为不道德,这是人类社会带感情看问题的结果。从物理学角度说,正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失去了吸引力,才会出现偷情现象,出现婚外恋。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一味责怪对方。因此想让对方离不开你,就想办法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的社会质量。
同样的道理,一个组织中员工跳槽或被老板开除都是双方没有吸引力的表现。老板或者说企业对员工失去吸引力,员工会跳槽另图高就,这是很自然的;员工不能对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对老板失去吸引力,被开除也是自然的。在这里不要去责怪对方无情无义,因为经济行为从来都以利益为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是契约交换关系。在这个契约交换关系面前,毫无情义可谈,契约的存在和延续靠的是协作互助中的相互吸引力。这点无论是对组织、国家、社团,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适用的。因为家庭关系说到底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家庭是社会的一个最小组织。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双方家庭成员的认可就是一种契约;今天的婚姻登记更是一个明显的契约。既然是契约,既可签订也可解除,所以保持家庭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靠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作用,而不是靠法律。法律只能帮助离婚时分割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常表现为分割财产和未成年孩子抚养。法律不具备让当事者双方回归家庭的引力。
一个人移民国外,实质上也是他原来的那个国家对他失去了吸引力;一个人加入或脱离某个政党组织也源于那个政党组织是否对他具备吸引力。社会生活中通常以“好处”来表达这个吸引力。所以一个人叛国投敌或者当汉奸,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其失去吸引力。这点在春秋战国时表现得特别明显,战国时的吴起是卫国人,后到魏国,又到楚国,很快使楚国强大起来。张仪本是魏国人,跑到秦国成为著名的纵横家。商鞅从魏国投奔秦孝公,便展开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跑到秦国那里游说连横不成功,才向燕、赵国君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那时的人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不给叛国者以道德评价,不把这些跳槽者说成是叛国投敌或戴高帽子、贴标签,史学家也从不对他们做任何道德评价。所以那时候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荀子本是赵国人,后来到了齐国,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孔子则因为不得志而个人办学,且有教无类。由此可见,回归到物理学中去看待人才流动,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都能够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并且总结教训改变自己,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引进人才,并且不让自己的人才流失。对楚汉相争起关键作用的韩信、英布等人,都是从项羽那里跑到刘邦旗下的,对这些历史人物至今也不做道德评判,可见历史是公正的。
在一个政治黑暗或颠倒混乱的时期,社会管理机构即政府组织对人才失去吸引力,这时不仅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会不断出现反政府的人物或组织。这从根本上说,不怪个人而怪政府,不怪人民而怪国家。孙中山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眼看政府腐败无能,变法维新无望,甲午战争惨败,才丢掉幻想用革命变革社会结构、制度。对大清帝国来说,孙中山和洪秀全同样都是祸害,都该杀头。但从历史发展来说,他们都不同程度推动了社会进步,当然是民族英雄和伟人。孙中山推翻了自秦汉以来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建立了新型符合历史潮流的共和制,这是巨大的社会进步——物理学意义上的社会位移。尽管共和制最终没能真正建立起来而陷入军阀混战,但这不是他的错。
另外,在社会中的朋友关系更是建立在相互间的吸引力基础之上的,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会同很多人打交道,但是能够成为朋友的微乎其微。就是在这少数中的朋友,能始终保持朋友关系的就更加稀少。原因不外乎社会在不断变化,人也自然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朋友之间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产生了差距。在排除误会条件下,每个人都沿着自己自以为是的方向往前走,在前进中不断会出现一些岔路口。面对这些岔路口,不同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就不免会各奔东西,不在一个人生方向上的人是很难保持朋友关系的。这里说的朋友是没有利益交换或捆绑的君子之交,这种朋友通常有共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在这些引力作用下,双方就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所以说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一旦作为引力的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就会出现差距,差距不断削弱引力。因为从物理学角度说,引力强度与相互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两个物体距离越远引力就越小。所以随着距离增加,引力会逐渐消失,比如一对恋人出现了距离隔离,就会慢慢失去吸引力,直至彼此相忘。所谓距离产生美,那个美只是幻觉中的美,是在近距离接触不断因摩擦碰撞而生厌之后猛然离开时的轻松,并不是什么美。距离只会减少吸引力,最多产生一种心中的幻觉,而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生活之美。生活之美,永远都是相处一起的和谐与互助。
引力除了与距离成反比外,又与质量成正比,这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也很明显。一个人的社会质量越大,其对他人的引力就越强。比如说,男的高富帅或女的白富美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找对象,因为在社会中有更高的吸引力。所以,现实生活中女的找对象都想高富帅,男的找对象都想白富美。以此类推,社会精英也比一般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精英,在社会上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社会组织中,强大的组织就比弱小的组织更有吸引力,比如大企业一般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同样,高层次人才对社会组织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说明诸葛亮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徐达、常遇春等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那也是朱元璋及其组织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想让人跟着你跑,你就必须要具备对别人的强大吸引力,想让老婆跟你一起创业、吃苦受罪,同样也必须有强大的吸引力。历史上的朱买臣穷困潦倒时,对妻子失去吸引力,妻子就离开他,这也是很正常的,后来他做了官,妻子又去找他,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做了官的朱买臣社会能量提高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嘲笑他妻子的目光短浅是没道理的,一个男人不能养家糊口,谈什么将来的出人头地。作为一个靠丈夫活命的女人,连饭都吃不饱时何谈什么远见。这点连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太公也不能例外。这些虽然都是故事传说,但是也体现出社会中的物理学原理。
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不得志时,常常穷困潦倒,为现实所不容。这从物理学来说,就是那个远大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引力很弱,只有对很少的超现实人才具备吸引力,而对一般人则不具备吸引力。因为一般人看不到那个遥远的点位,而且具有超现实的智慧人才往往又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获取生存之资,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比如一天到晚带着佩剑的韩信,曾经靠漂母赏饭吃,并受胯下之辱;庄子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这都是他们在人生中处于社会底层,又有较高层次的独立理想追求所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这就造成他们的生存能力与现实生存条件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合于世的穷困潦倒,甚至不能自养。这也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一旦时过境迁,时来运转,社会环境改变,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就会横空出世,大显身手。
历史上的秦国对张仪有吸引力;今天的美国对科技人才有吸引力;当今中国对公职人员有吸引力;腐败物质对蝇蛆具有吸引力;商场对财富追逐者有吸引力……如此等等,另外还有名利、财富和社会地位等等。所有这些社会中的万有引力时刻引导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社会活动都是在社会万有引力作用下的有目的定向运动。这如同宇宙中的天体星辰一样,都是有规律的自然运动。所以不要为社会中的一些残酷、不义、失信和无道等现象而惊讶,一切现象背后都有物理学规律支配。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利己方向上的趋利避害,从这点出发可以说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所谓的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不过是其个人质量的社会表达,而一个人的引力总是与其自身质量成正比,又与他的被吸引对象距离平方成反比。比如一个国家的总统对别国的公民就没什么吸引力;但是一个大山里的农夫对他的孩子则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金项链对于猫狗来说都没有吸引力;一只老鼠则对猫有强大的吸引力;屎对狗则有强大吸引力…..由此归纳:一切能够带来欲望满足的物质都有吸引力。其中血缘、经济(包括政治)、感情等都是引力源和引力场,人生在世总归有引力作用才能活下去。世界千姿百态,人的欲望千变万化,所以就形成大千世界的万有引力。要想让人进行某项社会活动,必须首先给出足以使其行动的吸引力。
李继领先生
【作者简介】李继领,自号三一居士。释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一贯。现为太平书院院长,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思想者。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