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想成功,然而什么是成功?理解是不一样的。用什么方式取得成功?每个人的认识也是差异很大的。没有成功这个人类活动的促进器就不会出现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事迹;没有为获得成功而机关算尽,直至害命伤生,也就没有人生悲剧,因此也就不需要社会规范的约束了。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现实去追问一下什么是成功?怎么获得成功?有没有所谓的成功学或者说成功之道?根据自己的社会存在又能取得哪些成功?自己成功的标准是自我生存得更好,还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全体族群生存得更好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如此等等。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我。有一天,我突然想到物理学“做功”的原理,便茅塞顿开,明白了很多。
物理学对做功的定义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过程。这里告诉我们其一做功不过是一个能量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其二,做功只是能量转化过程,过程决定结果,将所有决定结果的过程因素都考虑到并正确输入进去,在严格控制下进行过程活动,事情的结果一定符合预定目标。作为社会人,所有劳动创造还原到物理学中说都是在做功,做功是一个持续施加能量的过程,因此在过程中不用考虑结果。有什么样的过程,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佛家的因果报应,也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用物理学原理分析,所谓的成功其实不过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做功的结果,是对做功结果的社会评价和考量,因此它比娼妓还有诱惑力,对谁都蛊惑,所有的社会人都是朝着某个结果而努力奋斗,都是为成功而不遗余力拼搏。因此,由于人类的聪明智慧又造就一个社会异化现象:即过程与结果的异化,手段和目的对立。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或声东击西等等。一旦将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异化,就违背了社会物理学规律。于是必然造成人们只想结果不顾过程,也就是只想取得成功而不愿意为此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这样就必然会出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弯道超车,山寨克隆,走捷径,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等等只求结果不管过程,以便快速实现目标的社会“成功”。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只有聪明的人类才会这么想,蜜蜂和蚂蚁都没有这种智慧。正是这种速见成效的智慧驱动,产生了人类许多的恶行,所以庄子才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翻开人类历史,所有做大事成大功者无不是在一个远大目标明确后,就一头埋到过程里去努力拼搏奋斗。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因目标遥远,又把一个大过程分为若干个小过程,小过程再分为各种具体活动,一步步往前走。有时走不通了,就不免中途换车或转向改道而曲折前行。还有的人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太远大理想,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奋起拼搏。随着事情的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扩大视野,一个小目标达到了又立即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刘邦斩白蛇起义时想不到会建立大汉帝国,朱元璋参加郭子兴军队只为更好的活命,也没想到自己会当皇帝,这点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得非常清楚。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本身就像一次前途不明的旅行,旅途千变万化,不知终点在何处,也不知会遇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艰难险阻,每走一步的足迹都是人生轨迹中的一个点,连点成线就是人生轨迹。这个人生轨迹仅仅是事后的历史记录,回头看去想总结点经验教训也是为时已晚的“马后炮”,因为时间一维,过去的不可回头。而没发生的未来仍然是未知数,是个待求解的未来轨迹方程式,存在数说不清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任何一件主观或客观因素都可以作为变量参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生每走一步都是过程的一部分,每个过程都是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力做好自己人生的春夏秋冬,这本身就是一个圆满(或不圆满)的人生几何图像。在自我作图时,不断输入和输出各种行动数据,这些数据之间构成函数关系,不断变化,有的是自变量有的是因变量。因此,人生各具特色,风采各异,千变万化,千差万别。
在一个既定的社会惯性系里,每个人在社会活动——做功时,因为所处具体历史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做功时产生的势能大不相同。物理学中的势或叫位,说的是在保守场里,把一个单位质点(如重力场中的单位质点,静电场中的单位正电荷)从场中的某点(这里称作A点)移到参考点(这里称作B点),场力所做的功是一个定值,也就是说在保守场中,单位质点A与参考点B的势能之差是一定的,人们把这种势能差定义为保守场中A点的势,只有在保守场中才能引出势的概念。人们在社会中的势就是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通常表现为官职大小、财富多少、社会地位高低等),社会上层人就比底层人势力大,所以社会学中才有“仗势欺人”这一说,对立双方的斗争实质就是各自势力的较量,于是就创造了“势不两立”的概念。这里千万不要忘记,人的社会势能只有在一个保守场里才存在,也就是在一个既定的组织、团体中——物理学意义上的惯性系里存在,所以官员只有在它所管辖的组织中才有势力和威风,离开组织(比如退休或组织解体)就是普通人,破产的大老板还不如普通人。
人在社会运动中做功,数学表达就是质量、速度、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质量随速度提高而增加,势能也随速度加大而增大,所以人在社会中跃迁,速度越快越容易失稳,因此跌倒时摔伤越重。
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理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运动具有电能,原子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等。由此导出人类社会运动就有社会能,社会能是一个社会群体合力产生的一种动能和势能,每个人的活动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社会能,多数人的社会能凝结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整体社会能。正是这种巨大的社会能推动人类发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文明或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个社会能趋进的方向上,顺势而动者产生的是社会前进的助力,逆势而动者产生的是社会前进的阻力。社会进步不过是进步动力克服保守阻力的一个过程。所以社会每前进一步都要有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之牺牲。作为动力者,可能是为推动历史进步而累死或者被阻力撞死;作为阻力者,也可能累死或在阻挡历史前进时被碾压死。在动力和阻力相持不下,不分高低时的胶着状态下,社会发展暂时停滞。人们把这样的社会状态称为社会转型期,表现为严重的社会撕裂,没有统一的社会意识,因此就形不成统一意志和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直到动力大于阻力,社会前进的车轮才能启动起来,慢慢前行。随着前进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不断壮大,社会前进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时就是碰到一些阻力也会立即碾压过去。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总是有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参与到社会运动的动力或者阻力的队伍中。这两种力量代表者都有可能做出牺牲,无论是动力群还是阻力群都会有一部分人走在最前面作向导、当领袖、做旗手,人们把这部分人称为领导者或代表人物。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站在边上冷眼旁观,这部分人因为不想做出牺牲即不愿意做动力也不愿意当阻力,只想坐享其成,只为苟活而得过且过。但为了苟活于世间也得为生存参与社会活动,为获取生存条件而进行社会竞争。当这种求苟活而不可得,求基本生存的社会活动和竞争也被阻止时,这部分人自然就会加入社会运动的动力群或阻力群之中。这时候,就看哪一方更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多数人的要求,哪一方就能得到多数人支持、拥护、跟着跑。一旦改变了势均力敌的僵持状态,社会前进的动能和势能便会猛然增大,这时历史进步的车轮便会滚滚向前,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经典力学把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称为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所谓距离,也就是两个相对固定点的间隔,没有两点相对地球地面的固定,就无距离概念。人的生存阶级、阶层存在阈,与其所向往的那个社会存在阈,就是既定的社会存在造成的人生距离。这个距离既有阶级、阶层距离,也有民族、国家间的距离。在地球上的北京与纽约两点间的距离就是许多人终生不可逾越的。由此可见社会学中的成功不过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社会距离(等级)表达,通过奋斗实现了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这就是个人的成功;一个组织通过努力实现了组织的发展壮大,这就是组织的成功;一部分人为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或社会转型而付出牺牲,这部分人就是对社会变迁做了功,实现了社会变迁,这部分人就是历史功臣。一个国家要摆脱困境,从灾难中走出来,也需要全体人或者至少是多数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三皇五帝留誉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孙中山结束帝制等等,这些人都为历史进步做了功,他们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了一些贡献,所以中华民族的后代至今还记得他们,无论怎么评价,他们都已载入史册,让后人永不忘记他们。人们的有效迁徙,其实质就是改变求生存的空间距离。
按照物理学概念来分析,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按照既定的方向持续不断的施加力量去做某件事情,这就是人在社会中做功,这个做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做事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或纠正(Adjust)提高几个阶段。管理学中把这个过程称为PDCA循环过程模式,这个做功过程的结果就是能否在预定的时空和方向上达到预期的目标。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叫成功,没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叫失败,于是可以认为失败是一种未能满足预期目标的结果。面对失败分析原因,无不是过程中存在问题,或者是过程失控;或者是过程出现了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又没有相应的应变和补救措施;或者是过程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即缘木求鱼。一句话概括,只有全部的过程影响因素都具备成功的条件,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失败都是主观问题,因为目标和过程参数都是主官设想、策划确定的,即便是出现非预期的过程影响因素也只能怪人们谋划不周。因为非预期的始料不及也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是人没有想到而已。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人说:这事真让人想不到!然而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社会运动千变万化,人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常多。就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让人想不到”,才让人感叹命运的捉摸不定和世事难料。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想不到的存在,算命先生至今还能有口饭吃。因为社会变化太多,太复杂,人们始终都会觉得前途未卜,难以预料,由此才使《易经》这个古代低信息量下预测吉凶的文字符号系统被神话,因为它试图通过天地万物之间普遍联系和变化的自然现象用“象”的事物之“形象”来表示人世间“意义”的“义理”和哲理,因此一“象”多义,一义多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产生数不清的《易经》大师。其实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切活动,最应该想到的就是一些想不到,因为所有的想不到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的结果都会因为过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一切的不确定性也都是所作所为引起的各种变量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人们所能依赖的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其自身规律决定的。由此来说,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道理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另外就是凡事留有余地,话不要说满,事不可做绝,所以任何计划和目标都要留有余地,并且也不能太理想化去设想所为之事一定能成功,也就是说在求成功时就要想好失败的退路。《易经》的神秘就在于不可琢磨的变易,同时一切“变易”之中都有“不易”的规律、原则、道理和逻辑。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始终不变的,而表达规律的现象则千变万化,形形色色。只有这个“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和物理学(哲学)原理这一点是不变的,其他都是随时空或条件的变化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不断变化的。所以算命先生总算不到自己的命运,易经大师也不能预测自己将会有一个如何变易的人生结局。
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劳动而获得社会生存条件,这个生存条件最基本的就是衣食住行,更高级的就是权力和荣誉。人们为了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付出劳动,这就是在做功,比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公职人员从事社会管理活动等等,都是劳动,或者说都是为社会做功。劳动与劳动成果即做功与功效之间一般是正比例关系,付出的劳动量越多,得到的收获就越多,这就是俗话说的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劳而无功现象,比如农民碰到水旱灾害,庄稼减产或绝收。这对农民来说,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就等于做了功,但是这个功碰到天灾就失效了,成了一场白辛苦的无效劳动,也就是所谓的劳而无功,这是由于农业生产靠天收而造成的有功无效现象。同样的道理,工人在工厂上班,碰到了工厂倒闭,拿不到应有的工资,也是一场白劳动。尽管他们都为某项事情做了功,但都是有功无效果的劳动或做功。尽管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但也应该属于他们能够知道的天灾人祸,或者说是不可预见因素、不可抗力。至今为止,还没人能去追究老天爷的责任,所以保险公司的每份保险合同中都有不可抗力这个免责条款;远洋运输也同样有这样的不可抗力免责条款。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人向来敬天畏神,从国君到臣民都要定期祭祀天地,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北京至今留有天坛、地坛、社稷坛的祭台和遗址。现在种地机械化了,加上科学种田,种地不靠天收或不完全靠天收,所以人们才能破除迷信。可见,破除迷信也不是光靠宣传教育能办得到的,更不是搞阶级斗争能达到的,没有科学和科学认知就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迷信。在我的出生地那个古老小村庄,农民经过了几十年的教育和改造,至今一些人仍然很迷信,不过正是这种迷信才让他们敬天畏神,做事相信天地良心而不做缺德事,可见迷信也不完全是坏事。
一旦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然会借助宗教神或人造神来预测管控命运,或慰抚心灵创伤。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号称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官员们还去为升官、保官烧香拜佛,有时一烛高香烧十来万元也在所不惜;还有一些官员在建政府大楼时总要请风水先生和易经大师们指点一番;一些发了财的暴发户大老板们,更是感到命运难料,不知不觉发了财,又不知不觉败了财,于是就更加迷信,只能通过求神拜佛让神来保佑自己……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做官和当老板,因为影响他们命运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他们在人生中的走运和倒霉似乎都是冥冥之中的天地神明所为,所以他们就更加感到命运不可捉摸,于是就更加迷信于鬼神。这些人很多都受过高等教育,智力和能力也往往超过一般人,因此他们并不愚蠢,更不是社会中的傻子。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必然会借助于神灵。因为人类只是地球庞大生物系之一种,个人只是社会之一员,人在广大的天地之间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分子或原子,所以天要惩罚谁,哪个都躲不掉。因此国人们心目中往往都有一个良心的天平,违背良心会遭天罚雷劈。这样一来,天就成了超级神,常被人窃取或抢去使用。比如皇帝为自己正名,说是真龙天子;考进士及第者就是天上的文曲星;算命先生碰到难题总是一句“天机不可泄露”便堵了别人的嘴;农民起义造反说是“替天行道”……如此等等,都是人们造神而借神的充分体现。我们看到,儒家学说有国家倡导,所以公开传播,没形成宗教;道家思想不能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只能靠宗教传播,因此形成了道教,靠迷信传播;同样佛教也是在非科学状态下,人们对命运的无知无奈,才得以借神力而传播。儒释道都能在精神层面或多或少给人以帮助,所以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且三教合流对国民思想意识形成不可没磨灭的影响。
荀子在《天论》里早就告诉我们,“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之天按自然规律运行,社会之天按社会物理学原理(社会规律)运行,哪需要人去替它行道,人能遵天道而行就是人的天福了。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也不过是人类为了打鬼而借助钟馗。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天能对人进行奖惩,那么这个社会早就没有不公平了,也不需要监狱、警察和军队了,世界上也早就没有罪恶了,阎王爷那里也没有屈死鬼了。古人临事必占卜,不过是在当时信息量极低条件下借助决策的一种工具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暗示,以此提高行动的信心,从而找到精神鼓励和寄托,以便提高行动力和组织战斗力。所以面对同一自然现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看看朱棣造反起义的事例就会明白了:誓师大会上,刚宣读完誓词,突然狂风大作,雷鸣电闪,连檐瓦都震落下来。这一天象让朱棣十分震惊,认为是不祥之兆。此时姚广孝则急中生智,从容不迫地把这一恶劣天气解释为“真龙显灵助威”,原话是“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将易黄也。”历史上类似事例很多,有兴趣者可以去读历史书。在我看来,社会中的天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作用的社会运动矢量和,这在前面部分章节已有论述。不过这个“天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总是用此把大人物加以神话,流传下来许多有关大人物不同一般人的故事。以至于大人物都料事如神,大人物永远伟大光荣正确,从不会犯错误,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把许多神话赋予“老毛”头上,可见传统文化多么根深蒂固。而聪明的大人物也有意无意的利用人们心目中的“天道”把人祸说成天灾,把人错归于天责,以逃避罪责。比如六零年的那场饿殍遍地大灾难就是典型人祸,把这场人祸说成天灾,就谁也没办法去追究老天爷的责任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如果碰到不是自己原因造成的劳而无功,必然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愤怒和怨恨。比如一个农民工干了一年苦力活却拿不到工钱,怎么不气愤?可是追究起来又必然事出有因。因为包工头没拿到建筑商的钱,所以才欠农民工的钱;建筑商则是因为开发商欠工程款,才没有钱给包工头;而开发商则因为许多说不清的原因而破产或者跑路(这些说不清的原因往往是不能说或不想说,并不是真正的说不清,世间根本不存在说不清的问题),结果处在社会生存食物链中末端挣血汗钱的农民工最倒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款们掷手千金;明星们高昂的出场费;还有一些“网红”人物财源滚滚……如此等等,这些社会人的成功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因此就不具有物理学意义上的成功。所以,这样的成功绝对不可复制,一般也都是过眼烟云不可持续。
人在社会中所处的时空范围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求生存的需求不同。生存需求决定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决定其社会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就是人的所作所为。马斯洛的生存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根据这个金字塔式的需求层次,越是下层占人数越多,需求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满足(附马斯洛生存需求层次)。如果把这五个人生需求层次再合并归类一下,就可以分成基本需求、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三个层次。这三者之间又是递进的关系,只有当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才会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生存层次越高者追求的目标就会越高,因此也就越难达到,也就是越难获得成功。这最高的一个自我实现需求是什么?没有标准,也没有答案,因人而异,因此也就没有顶点。所以人生追求上不封顶,没有比照,没有边界,是一个可以无限放大或延长的自我心理价值取向。人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望垅得蜀,这山望着那山高。刘备被人打得到处跑时,只想有个立足之地就够了,借了荆州后就赖着不还,后来做大了就想以刘皇叔身份而占有天下。虽然这个占有天下的需求最终没能达到,但他托孤于诸葛亮,还是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他的遗志而占有天下。那么假如他占有了天下,他又会像历代皇帝一样产生世世代代永远占有天下的需求和欲望。这点在任何一个取得天下的皇帝身上都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作为今天的人类,占领了地球还不满足,还要进一步去占领太空;把地球搞得千疮百孔,又在其他星球上建立空间站,以图占领别的星球。一个人衣食无忧,不满足,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追求;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满足,做到跨国公司还不满足;一个国家占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满足,就想统治全世界和全人类,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就是很好例证。再看看当今的大贪官,钱财多到为存放而发愁,还不满足,以至于被清查时数坏几部点钞机,自己却徒劳一场,最终被送进监狱。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论,为人类的欲豁难填又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理论根据,致使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无限贪欲解释为“自我价值实现”。而这个自我价值实现上不封顶,永无止境,这就为人的不断追求找到了说辞。无论为自己,为他人,为组织,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也无论是高贵者和卑贱者;无论是正当的追求,还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追求……统通无不可以冠以“自我实现”的追求。因为“自我实现”就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又是个人价值标准,自我价值实现就是自我价值取向,而个人价值观又是由其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所决定的,没有统一的参考系,因此千差万别。就拿普世价值来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承认它,何况其他。
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论是建立在人的自私自利基础上的,当然也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社会运行机制基础上的。这个人生需求层次论,让社会各层次上的每个人都会拼尽全力,穷其一生去追求越来越高的人生目标,用物理学原理说就是永远不停地做功。可是在实践中,总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存在竞争,竞争决定了成功者只能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成大功者更是少数人中的少数人。这就像体育比赛一样,冠军只能一个,其次是亚军和第三名,再后者就忽略不计了。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这样,一甲只有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探花、三名榜眼,再后来的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后的考生榜上无名。成千上万人中还不取一个,这个竞争是何等的激烈,所以才有范进中举的悲剧故事流传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者的成功就是竞争对手的失败。这如同战争一样,敌对双方有成功一方就必然有失败一方,在斗争过程中每一方都会用尽一切手段,拼尽所有力量,力图把对方打败,置对方于死地。当今,人们说商场如战场,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竞争和战争一样残酷无情。想成功就必须把对手击败,所以一切的成功背后都藏着对方的失败;有人喝庆功酒,就必然会有人饮泣血泪;有人唱“大风歌”,就必然有人唱“垓下歌”。只有在一个没有竞争的条件下获得成功,才是没有人遭苦难,没人泣血饮泪的成功。而这样的社会机制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找到,历史上所有的乌托邦和桃花源社会理想无不成为泡影,所有类似的社会实践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就只能说是社会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无穷之间存在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市场竞争里的优胜劣汰,源于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人类社会强凌弱来源于人的生物本能的强凌弱。因此只要有市场竞争,就必然有企业倒闭,老板跳楼;只要有人们的种内生存竞争,就必然有穷有富,不可能平等。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人类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生物性生存法则的自然表达,绝不是人类主观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选择(如果让人类选择,人类早就生活在桃花源里了),因此也就不能作为人类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市场竞争的生物性人类社会,应该向非生物性的人类社会过度。这也正是“老马”对资本主义做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没有竞争的未来社会桃花源。可是因为违背了人的生物性自私自利之本性,最终还是一场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场贪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则是社会阶级立场(看问题参考系)协变的结果。固定的社会参考系(工人阶级的立场)是马理论的一切矛盾总根源,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在他所选取了一个绝对时空条件下的固定参考系。所以说马主义的工人阶级立场是其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总归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互助与协作组织模式,不是那一个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不过是社会分工造成的,消灭阶级就必须消灭社会分工,这在人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没有私有制的社会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没有阶级立场的社会学作为理论逻辑模型
才是适宜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
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论是建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个需求层次让人们充分发挥个体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人生需求层次论,充分让个人自由放射出光芒,从而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潜能。但这仍然是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阶段的人生需求层次,不能作为人类的终极追求。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希特勒的个人价值实现追求就是世界人民的不幸,日本军国主义的价值实现追求却是中国人民的灾难!可见人类利己主义的自私追求必须建立在利他的社会基础之上,利己必须以不损人为原则。这就是社会整体运动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竞争的生存环境又往往使这二者不能兼容,所以人类才有战争灾难和残酷的生存竞争。
因此在我看来,在“个人自我实现”追求之上,应该加上第六层次,这一层次我们暂且叫做“人类群体幸福追求”。这就是超越个人的利己层面,并且不以交换的方式为他人或社会谋福利。这是在自我生存满足之后就应当去考虑的问题,因此也可以把这个第六层次与马斯洛的人生追求层次的第五层次即“自我实现”合并或融汇在一起,直接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变成利他的为人类群体谋幸福之追求。并且是实实在在的做事,不是自我标榜或空喊口号,更不是勒紧裤带、饿着肚子去高喊解放全人类!由于利己是人的生物性本能,所以人的利他思想和行为必然违背自己的生物自存之本性,因此要想利他必先利己,只有在解决了自我生存问题之后才能谈得上利他,所以一般人很难做到。然而人类建立了社会之后,作为社会群体意志必须倡导利他,否则群体就会解散、组织就会解体。因此当个人一旦成为有能力者并处于社会上层不再为基本生存之需所困时,就应该尽力去利他,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这样就会把为全体人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因此就在为社会做贡献、谋幸福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并以此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以此而论,不管马理论如何,作为他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为人类的前途思考,并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仅从这点就可见其人格之伟大,并由此应该得到后人的尊重。不过历史作弄人,常常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现象,让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相背离,使为人类谋幸福的主观愿望成为人类实际灾难的客观结果——这又是人类社会中“人为”与“天道”之异化!
说到幸福,这里又带出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什么叫幸福。对此,每人都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我的理解是,幸福是欲望实现后一种精神满足和愉悦的感受。这里的第一要义就是欲望的满足,而欲望又因需求层次不同而不同,比如要饭的在饥肠辘辘时要到一碗热粥,吃饱后靠在大树下乘凉这就是幸福,因为这时农夫们正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国家元首竞选成功是幸福;科学家得到诺贝尔奖是幸福;在我的记忆里,那个贫困的年代逢年过节吃顿好的就是无比的幸福,到过年能穿件新衣服到处炫耀就是幸福,而如今的我只有读书写作才感到幸福。可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幸福。现代人大多不幸福,直接原因就是生存压力太大,并且无限去追求成功。在有限的社会资源里去追求无限的获取和占有,而人的生命周期又是有限的——以有限求无限,岂不痛哉!这就让人永远不得安宁,没有安宁何谈幸福!现在都主张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把孩子玩乐这一天生的幸福给剥夺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却越来越不幸福——心理医生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原因皆在于人的追求太多,太无限度。小孩子一般比大人幸福,森林里的动物比人类幸福,这表明生存越简单越幸福。现代人生存越来越复杂,所以越来越不幸福。由此看来,这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大异化现象。在这种异化势能推动下,人们不再是为追求幸福而活着,而是为了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功而活着。所谓的成功,说到底不过是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占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荣誉等只是载体)。虽然人们都常常把追求自由幸福挂在嘴上,可是总是为了成功而宁愿牺牲自由和幸福。为此,又找出一个个借口和托词:为了明天的幸福,今天必须做出牺牲;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必须努力奋斗;为了将来丰衣足食,今天必须勒紧裤带过日子……如此等等。因为追求成功无止境,总在盼着明天更比今天好,所以就要无限的牺牲眼前伸手可得的幸福。比如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满足之后,不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而又要拼命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或自我价值实现,并为此受尽折磨,到了七老八十还在为追求成功而折腾。目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两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一个74岁一个78岁,争得不可开交,还为所谓的投票不公正上诉到最高法院。他们都是社会的上流,都不是为了总统的年薪而参加竞选,这也许就是他们都在追求各自的“自我价值实现”,也许是想在为全体人的幸福而奋斗,从而以群体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追求。在中国人的眼里,他们早就应该拿着退休金在家里享清福了,可是美国人不会这么看,这就是受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不同的幸福观。关于这点,有个《海边晒太阳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故事里的富翁要渔夫趁天好不要晒太阳去打鱼,以便有更多的收获,将来可以无所事事在海边晒太阳;渔夫则认为当前吃饱穿暖,就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在海边晒太阳。在富翁看来,渔夫懒惰;在渔夫看来富翁傻瓜。仅仅从个人幸福看,这之间根本没什么是非对错,各有各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幸福观。如果他们的人生观相同,也就没有渔夫和富翁的区别了。是做富翁还是做眼下逍遥自在的渔夫,这取决于各自所选的社会生存参考系,各自选择去吧!
另外,幸福既然是一种精神感受,幸福就必须伴随自由而存在,因为自由对任何生物都是一种最好的精神感受,所以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幸福。这就是被囚禁的政治犯都衣食无忧,但却因失去自由而不幸福。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仍然是皇帝的上等人生活;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在奉化溪口雪窦山,有侍从和警卫,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都因为失去自由而倍感痛苦,同样道理一个忧国忧民的先知先觉者,也往往会因为争取不到自由而痛苦,比如鲁迅就是如此。
说到此,不禁再往下引申一步:法治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一个人被他人控制是不自由的,只有当它被全社会必须服从的原则或规则所控制时才是自由的,因为社会是自由人的真正主人。个人自由必须应付社会等级组织对个人实行的那些限制,这类限制把某些职位,某些职业、受教育的权利或至少是受教育的机会保留给某个阶层或阶级的人。因此,自由的一个明确原则:是团体成员身份不应依靠任何继承资格,也不应为获得这种身份设置任何人为困难。“人为”一词指的是任何非该职业本身固有的,而是为了独占而故意设置的困难。与契约自由紧密连在一起的是联合自由,如果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缔结一项协议,只要不损害第三方,他们显然会同意永远以同样条件对任何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目的采取一致行动。总之,可以这么说,自由主义的职责与其说是维护自由联合的权利,不如说是在各个情况下用这种方式确定权利,以利于最大限度的真正自由平等。于是,自由在哲学上说就是个体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法治在哲学上说就是集体统一的社会意志,安定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和安全的社会状态。这两点就是社会个体做功和集体做功所必备之条件。
既然做事就是做功,成事就是成功,那么做功和成功之间就存在必然联系,并由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所决定。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统称为动力和阻力,动力来源于自己和盟友,阻力除了敌对者设定的障碍以外,还有自身运动所产生的社会摩擦力,并由此而产生一些无功损耗。任何机械在做功时都会产生无功损耗,因此变压器做功分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部分。同样,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会产生一些无功损耗,也就是排除敌对竞争因素之外,成功也是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的。这就是成功之难!有的因素可以预见,有的不可预见——因为受信息量局限;有的预见到可以控制,有的预见到也不可以控制——这就是自身能力的局限。所以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居多。在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如果有一条不具备就不能成功,而要破坏一件事,则只要把其中的一个条件抽掉也就够了。如果对可见与可控进行排列组合,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可见并且不可控;二是可见而不可控;三是可控但不可见;四是既可见又可控。在这四种情况中,只有既可预见又可控制这一种情况才能获得成功。用数学方式表达这一社会物理学原理,可以说做事情的成功率只占25%,失败则占75%,所以失败的概率永远比成功大。由此才出现社会生活中的“二八”现象,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资源,说明成功者总是占少数。由此可见,事倍功半是常态,事半功倍是非常态。要想事半功倍就必得“贵人相助”,这个贵人相助就是有人帮助克服了一些前进中阻力,或者叫“朝中无人不做官”,只要朝中有人就可平步青云。如果囊肿羞涩,连本钱都没有,凭什么去做生意赚钱?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获得成功者无不是通过长期的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在数不清的失败中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多次跌倒了又爬起来,才最终获得某些成功。有些奋斗者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目标,留下终生遗憾,后来人在其基础上继续做功,“挖山不止”,才最终得到成效,就像愚公移山。在有些时候,虽然没达到目标,但却另有所获,像淮南王刘安没练出长生不老的灵丹,却意外的熬出了豆腐这一食品,由此造福后人。
鉴于以上所述,请千万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成功之学。成功是做功所产生的功效,因此除了物理学原理之外,没什么成功学可言。每个人都面临一个特殊的时空存在,受其时空条件和个人能量局限,想成功必须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别人的成功也许有一些可以作为避免失败的借鉴,但却不可以作为成功的模型模仿或复制。也就是说,借鉴其实就是吸取别人失败过程的教训,而不是学习别人成功的诀窍,因为成功根本没有诀窍,经验就是教训。别人的经验教训是建立在别人自身条件基础上的,那些条件与其他所有人都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没有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是哲学意义上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反之,如果真有成功学,掌握这个学问者也绝对不会写本书或者办个培训班向外传播。要传也只会传给他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会传给别人。所谓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不过是大浪淘沙中淘出来几粒闪光的金星。这金星看上去光彩夺目,闪闪发光,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心酸和血泪;另外的绝大多数失败者被遗忘被埋没,因此就没有故事流传。而人们则只为成功者树碑立传,从不屑一顾大多数的失败者,所以人们才说“历史是成功者写的”!作为未获得成功者的酸甜苦辣,只有其当事者本人知道。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幼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最后,根据我对人生的理解,我把人生分成六个层次,但是各层次之间不是马斯洛金字塔式的人生需求层次,而是圆环式的人生追求层次,并且各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详见附图)。我把这个图称为“人生追求图”,以区别于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图,我认为“需求”是个体人生存利己的自我满足动力源,“追求”则是由利己到利他的社会人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力源。关于此图还需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利己是人生之根本,因此利己是利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自身难保,靠社会救济生存,就根本谈不上利他,反而是他人和社会的累赘。
二、利己也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否则孤立而行就难以自存,从而走向自灭。
三、当自我生存满足之后,就要尽力帮助他人获得生存满足。这里不分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因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血肉难分。
四、利他有远近亲疏的层次区分,必须根据个人能力分层次逐步实施,只能由近及远,而不是六亲不认高喊要为全人类做贡献。
五、从内到外不同层次所需个人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个人的社会质量和密度越来越高。所以越往外追求者越少,同时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景仰、爱戴、崇拜和赞颂,于是个人在社会中就越来越伟大。
六、人生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的利他程度数学计算,从内到外受益的人越多,其个人的社会价值就越大,个人的社会存在阈值越来越大——无论是在政治、经经、科学文化哪个方面都一样。
这样的人生之追求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从而既摆脱了唯利是图的极端利己主义又放弃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理论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升级版),同时也不回避人的利己生存竞争。在此基础上,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与西方文化的利己自由有机结合起来。
李继领先生
【作者简介】李继领,自号三一居士。释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一贯。现为太平书院院长,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思想者。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