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一乞丐,
原是人间一圣贤。
为兴义学千般苦,
浩瀚青史美名传。
少小家贫受饥寒,
无缘学堂私塾念。
父去母亡苦伶仃,
大街小巷去讨饭。
可怜七岁一童年,
一钵一杖一缕衫。
沿街行乞讨生活,
日日夜夜泪洗面。
春夏秋冬四季天,
大街小巷影孤单。
风霜雪雨浸寒衣,
烈日酷暑灼容颜。
世道炎凉多苦难,
人前人后尽冷眼。
饥寒交迫苦海里,
无依无靠情堪怜。
凄风楚雨降人寰,
滚滚红尘路漫漫。
岁月无情人有情,
活命全赖百家饭。
一晃儿童变少年,
讨饭打工谋辛酸。
为富不仁商贾家,
持强凌弱欺良善。
辛苦劳作整一年,
商家昧心克扣钱。
少年无奈据理争,
恶人棍棒皮肉惨。
奄奄一息街道边,
月黑风寒无处安。
幸有良人施救助,
方始孤儿一命还。
只因幼小无书念,
生活处处遭艰难。
从此少年立大志,
乞讨化缘筹善款。
为兴义学心中愿,
不辞劳苦历艰险。
一分一厘口中省,
风里雨里不间断。
半生艰辛数十年,
不婚不娶不置田。
无儿无女无挂碍,
一心只为付梦圆。
日复一日人不闲,
滴水成河汇江川。
功夫不负痴情人,
座座学堂起连连。
从此穷人有书念,
喜讯随风四处传。
一片赤诚撼天地,
四邻八乡交口赞。
县令闻讯跃马前,
实地堪查愧汗颜。
连夜奏本报朝庭,
龙颜甚慰御笔圈。
旌表圣旨颁下殿,
黄袍马褂赐身穿。
一段佳话史书传,
大爱云天武氏贤。
祠堂立在人心中,
不是神仙胜神仙。
义丐武训
【人物简介】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王锦森先生
【诗人简介】王锦森,著名诗人,1957年生,祖籍安徽阜阳。曾供职于省文化厅干部学校、安徽青年报社、安徽法制报社等文化新闻部门。现任《安徽法制报》社驻淮北站站长、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先后出版了《红尘行吟》(上下卷):、《坐看云起》(上下)和《尘埃落定》(上下)六部诗集。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