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也称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的乐器,素来位居“琴、棋、书、画”之首。历史上的南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不少名士琴家的踪迹及轶闻。
2008年,中国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陵琴派代表性人物夏一峰、张正吟等名家交流琴艺
中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大致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琴人伯牙与知音钟子期的故事脍炙人口。早在1800 多年前,南京地区便有琴艺活动的记载。东汉末年,相传文人蔡邕曾经到秦淮河畔探幽览胜,根据青溪五处不同特点,分别谱写成琴曲《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蔡氏五曲》)。这是现存最早见之于记述的古琴曲之一。东晋丞相谢安性好音律,“家有名琴,后为齐竟陵王所宝”,相传他还作有琴曲《升平调》问世。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字子猷)和王献之(字子敬)皆具才气。太元十三年(388),兄弟俩相继都染上了重病,后来王献之先去世了。王徽之闻讯后,急忙赶到王献之的灵位前。他深知弟弟爱好琴艺,就把他生前弹过的琴取来,然而调了半天琴弦,却总是调不好。于是他便把琴摔到一旁,悲痛地大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旁边的人见此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从此,“人琴俱亡”的成语典故便不胫而走。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西善桥出土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砖刻。其中的阮籍、嵇康乃是古琴高手,不仅琴技精绝,也是琴曲创作大家。阮籍所作的古琴曲《酒狂》流传至今,现在的秦淮门西还有阮籍衣冠冢呢。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了王徽之邀请桓伊吹笛的故事,这就是夫子庙一个古地名“邀笛步”的由来,也是笛曲《三调弄》的由来。到了唐代,《三调弄》被改编为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了。
音乐家甘涛传授古琴演奏艺术
南朝帝王将相中喜好琴的人也有不少,梁武帝萧衍的《琴要》、梁元帝萧绎的《纂要》等,对后来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隋唐以后的南京受到朝廷冷落,然而古琴艺术却一直伴随着士大夫和文人。擅长琴歌的李白曾经七下南京,漫游秦淮。他的《示金陵子》一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琴艺活动:“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南唐帝王酷好文学艺术,宫廷画家周文矩笔下的《宫中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金陵宫女抚弦弹琴的风采。面对金人侵犯,南宋词人兼音乐家的姜夔来到桃叶渡。他有感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故事,写下了《古怨》的琴曲。
金陵琴派古琴家张正吟传授古琴演奏艺术
南京作为明代开国都城、留都和清代两江总督署所在地,一直就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这一时期,南京的古琴音乐有了较大发展。明代著名琴学家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人,曾在此从事琴艺、著述等活动。万历十三年(1585),南京三山街“富春堂”出版有杨表正的琴谱《重修正文对音捷要声谱传》、《琴谱正传》等,其特点是有琴必有歌,属于琴歌形式。万历三十七年(1609),刊行出版了杨抡所著的《太古遗音·伯牙心法》,一改前代乐人江操推崇的琴歌第一的形式。那时,抚琴也成了风花雪月中歌伎的基本素养。明末秦淮名伎卞玉京就是一位琴家,吴梅村听其抚琴后曾经题诗相赠。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客居秦淮门东期间,在其《闲情偶寄》中便有关于欣赏琴艺的独特见解。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五知斋琴谱》中,收录有金陵琴派所传的《关雎》、《秋塞》、《佩兰》、《汉宫秋月》等曲。乾隆年间,尤以《琴学心声》的编者、自称金陵“三山”人的庄臻凤最负盛名。
金陵琴派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尽管后来几经盛衰,但凭藉琴家坚持不懈的薪火相传,这一流派延续到近代。清末民国时期,乃是南京古琴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金陵琴派在原有基础上更注重琴家个人风格的表现,艺术影响逐渐扩大,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金陵琴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承前启后,融汇南北琴风,还汲取官家所提倡的“清和雅正”等艺术特质,在节奏、指法和音乐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在艺术与哲学理念上,历来强调琴家应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追求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琴艺精神的最高风范就是尽情地表达琴人的内心世界,只有从“琴心合一”走向“天人合一”,才可能达到一种高雅精致、清澄脱俗的审美境界;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突出琴歌与琴曲并存,强调创新,反对雷同;在演奏特点上,则秉持古韵之遗,强调指法灵活细腻,演奏飘逸洒脱,跌宕起伏,尤以“顿挫”取胜,表现出一种抑扬有纪、参序有节的艺术风格。
清末至民国时期,金陵琴派以黄勉之、杨宗稷等人为代表而承前启后。黄勉之后来在北京创办金陵琴社,给北方琴坛带去了金陵气象。山东诸城琴家王燕卿应康有为之荐,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随后创立了“梅庵琴派”。在金陵这片土地上,南北琴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古琴艺术。1934 年,由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等人发起创立“青溪琴社”,活跃了金陵琴坛,并坚持古琴艺术的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
为庆祝中国古琴入选人类“非遗”名录,金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正春举办古琴音乐讲学及现场音乐会
1949 年以后,南京市及秦淮区文化部门为了弘扬古琴艺术,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扶持措施:1954 年,由南京市文联音乐家协会、区文化馆共同成立“南京乐社”,下设古琴等四个小组,发掘、研究、传承发展古琴等优秀音乐遗产。至“文革”初期,秦淮区文化部门拨有经费并安排活动场地。1978 年以后,金陵古琴乐人开始在秦淮区文化馆正常开展活动,坚持每月雅集,先后组织开展培训班,培养了古琴艺术人才。先后举办了“刘正春古琴专场音乐会”、“张正吟师生、琴友古琴音乐会”等。2000 年,由秦淮区文化局倡议并出资,会同江苏省文史馆、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在区文化馆举办了首届江苏省古琴艺术研讨会,海内外百余位琴人参与交流,促进了南京地区古琴艺术的新发展。十多年前,又举办“打开希望之门──桂世民古琴专场音乐会”、“金陵琴社成立50 周年纪念大会暨民乐专场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金陵琴派琴曲代表作品有:《蔡氏五曲》、《关雎》、《秋塞》、《佩兰》、《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古怨》、《阳关三叠》、《醉渔唱晚》、《秋江夜泊》、《神人畅》、《潇湘水云》等。
金陵琴派省级传承人桂世民率金陵琴馆在汉中门广场举办迎新春演出
传承谱系:晚清、民国和 1949 年以来,活跃于金陵琴坛的琴人主要有黄勉之、杨宗稷、贾阔峰、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王生香、汪建侯、胥桐华、赵云青、张正吟、邓文权、梅曰强、刘正春、成功亮、桂世民、李家安等重要琴家。自新世纪以来,代表性传承人有谢坤芳、桂震宇、葛勇、刘甦、李学翠、刘井标、王震、高媛媛、顾江川。
金陵琴社长期在秦淮区文化馆开展雅集活动,推动了金陵古琴传承工作。省级传承人桂世民,在夫子庙王谢故居创建金陵古琴馆,作为金陵琴派传习基地,对光大金陵琴派做了大量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首脑观摩后,对其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称赞。
2006 年,桂世民带领金陵琴馆琴人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演出
金陵琴派的主要特征:其一、融合南北琴风,在节奏、指法和音乐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其二、在艺术理念上,强调琴家应具有综合修养;其三、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突出琴歌与琴曲并存;其四、在演奏特点上,则秉持古韵,尤以“顿挫”取胜,在中国古琴界独树一帜。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