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琴棋风韵
琴棋风韵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祝凤喈论琴

    时间:2018-02-26 09:54: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祝凤喈(?~1864),字桐君,福建浦城人,清代古琴家。他父亲好琴,家有藏琴数十张,专门有一个“十二琴楼”贮之。他19岁开始向其兄祝凤鸣学琴,致力于琴学30多年。琴艺精益求精,名噪一时,受其业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他热衷于各种琴谱的搜求,广泛汇集明、清刊传的谱集30多种,认为以1744年苏璟编辑的《春草堂琴谱》为最优。对此谱集详加校订,写下评语,1860年由其侄祝庆年付印,多次再版。

           祝凤喈的琴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所撰琴论专著《与古斋琴谱》与《与古斋琴谱·补义》中,所谈问题涉及琴学理论的许多方面。如其中论述了依谱鼓曲中的调式、节奏等问题,均有技术性的说明,所谓“曲无节不成奏,而神情均失”。他指出琴曲速度变化的辩证关系,所谓“慢得情联而不弛,紧得意蓄而不泄”,又说“紧慢之板,均必得匀拍,总谓之节奏”。他还对琴曲中一般的节奏规律作出总结,“要不外于联断、疾徐、踢宕、收纵。一曲始终,必得其纲,起、承、转、合,四者以成之。”他主张在传统琴谱中加用工尺谱,这一见解为后人所接受。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中所追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美学体验,在中国乐器古琴中得到恰如其分地表现。强调在演奏中乐曲所蕴含和营造的意韵,比音乐的声响更为重要,而在欣赏琴乐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古琴音乐的至境。这正如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补义》中所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中国传统文化之“气”的精神内涵,一方面是源于道家、阴阳家,被指认为是生命的感性整体,既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生命整体的和谐呈现。另一方面是儒家学者所指的人的理性精神、道德情操和伦理人格。在祝凤喈《与古斋琴谱补义》中,强调心理之气的涵养,如“颜鲁公之书法入神,由其忠诚正直之气所致,溢于楮间”,“鼓琴曲而至神化者,要在于养心。盖心为一身之主,语言举动,悉由所发而应之……凡鼓琴者,必养其心。先除其浮暴粗厉之气,得其和平淡静之性,渐化其恶陋,开其愚蒙,发其智睿,始能领会其声之所发为喜乐悲愤等情,而得其趣味耳。舍养此心,虚务鼓琴,虽穷年皓首,终身由之,不可得矣。”作者主张琴心要合一,弹琴和养心是相互制约的,这也是先道德而后文章,先立身而后创作的古代文艺创作思想在古琴艺术中的反映。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