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琴棋风韵
琴棋风韵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

    时间:2018-02-24 08:53: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网轶

     

    《溪山琴况》,明末琴家徐上瀛所作。它与先秦《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起成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徐上瀛,后改名谼,号青山,江苏娄东(今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琴派集大成者。他兼收各家之长而独创一格,在艺术上取得相当高的造诣。他编著《大还阁琴谱》,吸收了《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以快速见长的名曲,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不足;他在严天池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虞山派的琴艺和琴风。

    《溪山琴况》原文刊于《大还阁琴谱》,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徐上瀛根据宋代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中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又根据清初庄臻凤的《琴声十六法》,进一步提出二十四琴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从古琴演奏到琴乐审美的一整套美学思想。所谓“琴况”,指琴乐审美之况味。

    《溪山琴况》中的第一况“和”,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的重要范畴。其开篇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及审美理念的“和”,看作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他从弦、指、音、意四个方面探讨了四者的内在联系,作者说“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这是由演奏的技巧谈到内心的审美,籍以说明“和”在琴乐演奏与审美中的不同层次与内涵。《溪山琴况》不仅以“和”作为二十四况之首,而且对其他诸况中关于琴乐审美的论述也以“和”为纲,围绕“和”况而展开。比如“静”况中有:“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几句话里包含了琴声与按指的关系、琴声与心境的关系、“静”的最高境界与标准等诸多问题。
     
    《溪山琴况》在把“淡和”、“清和”、“和静”、“清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标准的同时,也提“雅”、“丽”、“亮”、“采”等美学要求,让一味追求“清、微、淡、远”的琴乐美学风格变得丰富多彩。如“丽”况中有:“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淡出,非从妖冶出也。……”作者在《溪山琴况》中不仅阐明琴乐的审美原则,而且提出一整套古琴演奏技法的要求及其美学思想。《溪山琴况》中对于古琴审美的阐述建立在古琴演奏技艺的基础之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古琴的演奏及美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不仅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对今天的器乐演奏仍有着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王海峰
    上一篇:广陵派
    下一篇:祝凤喈论琴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