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善喻,老子用橐籥喻天地。但比喻模糊,易生歧义,起争论。中锋说,评价好孬的皆有。真谛只有功夫上身才能懂。比喻不能研究成普适性的原理,只有悟性高的人懂,易失传。太极拳和书法皆存在这个问题,乱象层出迭代乃是原理研究缺失之故。
魏启后先生亦用恰当的比喻:“骑自行车不倒,就是中锋(未证出处)”。不会骑车的,不懂此喻。会骑车的,有理解为“抓地力”的把控,有说是平衡……其实,魏公说的核心还是力的驾驭,欲求笔(车)“不倒”,须有中正力。
包世臣持中锋论,但并没有说得十分清楚。他在《艺舟双楫》中认为,行笔“始艮终乾”者,一笔中自备八方。行笔“始巽终坤”者,仅能完成一面耳。未言劲,仅说锋轨,亦未言锋轨之原理,更未说清为啥能自备八方(米芾所言的四面出锋)。我的理解:按后天八卦图的方位,艮至乾是笔逆锋逆时针走微小的下弧线,巽至坤是笔露锋顺时针走微小的上弧线。将艮至乾行笔释为“逆入平出”,说的是锋法,非锋劲。精通太极拳的人,一看就明白。缠丝劲由中指领着走向量螺旋圈,但其主、根之劲却在身上,腰裆走正反S,身子转顺逆小斜弧(详见拙作《武码头》)。身法为大,身上没有,手上只能是比划着玩。身走上弧,其力必浮。只有裆走下弧,才能出全身系统掤劲。
不懂劲道,能“不倒”乎?
~~~圣子写于辛丑年冬月廿一/润庐。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