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坦言,教育领域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读书人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的工作,能做一点就是一点。
《温儒敏谈读书》一书日前由商务印书馆首发出版。出版座谈会上,温儒敏和一众嘉宾回应了一些社会关注热点。例如,主持人问到,社会上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72篇古诗文有不同声音的,这个量是不是有点大?读多少比较合适?语文教学如何和其他学科达到一种平衡?
温儒敏表示,高考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新课标推荐72篇背诵文章,实际上并不是从14篇突然变成72篇,2016年、2017年高考提纲背诵也有接近70篇。
他坦言,高考、中考对考生来说都是大事,“为高考而读书”也是应该的,但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可以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多的自由阅读,语文素养也会提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北京丰台二中特级教师陈维贤直言,温儒敏老师的理念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语文教学为了高考却不能唯高考,如果阅读和高考没有建立一定的关联,当下社会,我们光有理想,没有现实,恐怕也不行。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得更是直白,“负担重不是读书引起的,而是被动刷题导致的。正确的读书有利于生命的成长,并不会加重孩子负担。”他说,大量的阅读不仅仅对语文有好处,对其他学科同样有很好的帮助。读书不应该单单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老师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
《温儒敏谈读书》一书,结集了温儒敏十余年来谈读书和语文教学的文章40余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语文教学与读书、通识教育与读书、网络时代经典阅读等问题的观点,书中还收录了十余种名家名作导读,提示阅读方法,揭示解读关键,显示了作者作为专业学者写普及文章的大家手笔。
他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一文中回答“为何要提倡阅读教学的‘1+X’?”,因为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质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同样还是在这篇文章中,温儒敏非常直接地回答了要不要把“国学”当做课程的问题——“没有必要”。他说,“国学”这个概念很复杂,范围太大,很笼统,而且精华与糟粕纠缠,又很复杂。“我看还是提‘优秀传统文化’为好,至于‘国学’不‘国学’,学界都还弄不清楚有争议,中小学生就不要去套用。”
但温儒敏特别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不要滥用多媒体,低年级或许可以用一点,越往高年级走越要减少。在他看来,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被挤压了,文字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如果有读者,特别是中小学老师看了《温儒敏谈读书》以后不觉得失望,甚至能够引起某些探究的兴趣,我就非常满足了。”温儒敏说。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