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
  • 琴棋风韵
  • 诸子经典
  • 酒茶清谈
  • 佛教生死书(上)如何直面死亡?

    时间:2018-11-10 09:01:28  来源:互联网  作者:黄俊杰

     


    我们要把儒家的生死观,和佛教做对比,最好的切入点,是从古代中国文化的"形神观"进入。从春秋时代以来,古代的中国人多数都认为人的"神识",人的"精神"是寄托在寄寓在人的生理的身体里面的。"神在形中",人死了以后,"神殒而形灭";因为你的精神就没有了,就散掉了,那你的身体就灭亡了。

    《荀子·天论》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战国晚期儒学殿军荀子,在天论篇里面说,"形具而神生",人的这个身体形成了,那么你的精神才会出现,所以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初年的人都相信"形跟神"如果离开了,这个人就死了。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白马负经佛法东来,此乃一大事因缘,那么佛法东来了以后,为当时的中国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宇宙观。这个生命观,佛教对生死的问题的看法,它是主张"神识不灭"的,就是人的身体固然会灭掉,可是你的这个精神,佛教的语言叫做‘神识"是不会灭的,它会继续带往下一生。

    我们知道佛教基本解释生命两大最重要的理论:一个是"四谛",就是"苦集灭道",第二个就是:"十二因缘";佛教对人的生死的问题,基本上是在"十二因缘"这个生命的循环里面来论述的。

    所谓的"十二因缘观"是指,人的生命的创始,起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因为无明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这个生命的因果关系,没有正确的掌握;第二个是对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没有掌握。前者它称为"业果愚",后者它称为"真实义愚"。

    因为有"业果愚"有"真实义愚",这个无明所以才会造作各种行动。这个行动是经由你的心的领纳,然后接触外面各种的名色,各种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怎么会进去?就是跟从六个地方进去,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然后六个那个"入",你就会有"触",有"触"也就会有接受,然后产生"爱、取、有",然后产生新生命,最后老死。这个十二因缘观,是印度原始佛教,跟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以及经由中国文化之手,而传到朝鲜半岛与日本的日韩佛教共享的理念平台,佛教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十二因缘观里面,来主张"神识不灭"。

    佛教强调生命中的"识",那种精神它不是讲"灵魂",灵魂是柏拉图才讲灵魂,佛教讲的"神识",它是不灭的,它会随着不同阶段的生命轮回再生。因此接着的一个命题,佛教正是在"神识不灭"的这个理念上,来鼓励我们要努力于生命的提升,与永续的经营。

    总结我们这个单元,对儒佛生死观的比较与汇通,我们就佛教这方面来讲,我们可以说,佛教的生死观有两个突出的哲学预设。第一个是:"神不灭论",第二个是"无限生命观",那么儒家同时也肯定死亡的必然性,但是儒家更重视"生的意义"的弘扬。

    《论语·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比如,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那么后来的儒家,从王充以后,一路到王夫之,很多人都用"气之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这种解释和佛教对人的生死的解释,取得一个共同的平台,就是他们都能够达观面对人的生死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达观,他们不再为死亡这个事情所捆绑、所系缚,因此儒佛它都不会要我们紧盯着生命的大船的甲板,他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在这个生命的"生与死"之间,要仰望北斗七星,要校正我们"当下即是"的生命的新航向。我们总结来讲可以说,儒家与佛教的生命观,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同一个铜板的前后两个面向,它就好像天上所飞的鸟不可分的两个翅膀一样,好像地上的车轮,两个轮子一样,不可分、亦不能分。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