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学习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人跟人的差异在于学习,懂得学习的人,他的进步就会非常的快。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的资质,第一等的人叫"生而知之",没有学、他就会了。有没有这种人呢?有,可是很少很少。学而知之,就是资质好、又肯学的;另外一种是资质不好还肯学的,叫"困而学之";最下面是"困而不学",就是资质不好又不肯学,这就是下。
《论语·阳货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这一章讲:"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就是最高智慧的人,下愚,就是资质太差的人。比如说,我们说小狗小猫可不可爱呢?很可爱,但是小狗小猫,你要教牠学我们的语文、文字,有没有可能呢?没有可能。所以一个人如果生下来,他的资质大概长到30岁、40岁,还跟一个小孩子,2、3岁的小孩的智能差不多,这个就叫"愚",这个就不移。"不移"是什么?就不容易改变。因此社会怎么乱,环境怎么乱,他没有学,就没有进步,但是他也就像2、3岁的小孩子一样,时代怎么乱,他还是很纯洁,所以那些下愚的孩子,他可能没有智慧,但是他很单纯,时代怎么变坏,他都不会变坏,这个叫不移。
那我们下愚,这个"愚"这个字,什么意思?各位知道,愚这个字,上面写一个"禺",然后下面一个"心"。那"禺"是什么呢?禺就是二个的意思。比如说,你看两个人叫"偶",所以成双成对叫"成偶",一个人、一个禺,禺就是两个人。
那比如说,两个人走在路上相遇,相遇的"遇",加一个辵字边,辵字边就是走在路上,遇到另外一个人,叫相遇。我们古人把奇数跟偶数,用两个字表示。奇数呢,这个"奇"就是念两个音,一个叫奇怪的奇,一个念奇数的奇,所以我们人生如寄,这个"寄"这个字,一个宝盖,宝盖就是房子,里面一个奇,就是一个人住在屋子里叫"寄"。所以造字的时候,凡是跟奇有关的字,都是指的一个人。
比如说骑马的"骑",一个马、一个奇,就是一个人骑在马上,叫"骑"。那椅子的"椅"呢?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奇,就是这个木做的椅子,是一个人坐的,叫椅,而且椅子可以让人倚靠,所以它有倚靠的意思。那我们公寓的"寓"这个字,一个宝盖、一个禺,也就是说一个屋子,要有两个人,有夫妻两个人才叫公寓,所以公寓的"寓"是两个人。而人生如寄的"寄",是里面是一个人。
那么另外一种人,叫上知;上知就是智慧极高,不容易被外物改变。因此环境怎么变化,这个社会怎么紊乱,他还是他不改其志。举例来说,像孔子生在一个乱世,春秋的时代;那孟子生在战国的时代,是更乱的一个时代。像孔子、孟子这种人,生在那个乱世里,第一个君王很功利,你要去做官,你就要迎合君王,那君王想要用战争来占领土地,你愿不愿意改变?你为了求功名利禄,改变吗?这个不会改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几乎没有什么君王用他。可是孔子、孟子生在那个乱世里,有没有改变呢?他不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不会随着时代堕落,而降低了他做人的标准,这个就叫:"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移动。
但是我们造字的时候,"知"这个字,是写成知道的知,"知"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如果我只是知道,那就念知,如果念知,就是智慧。知道一个东西,不一定有智慧,到了有智慧,那就要很深的功夫了。
智慧跟什么有关呢?你看这个"智",这个字我们现在写,一个知道的"知",下面写一个"日",日是什么?太阳。你所看到的植物、动物,有光的时候,每种颜色都不一样,可是当天黑以后,你坐在森林里面,没有任何的光,这个时候你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黑的,它就没有那么五颜六色。如果用这个来比喻人的智慧,就是天黑的时候,万物都在,可是你看不到,到了天亮,万物也在,可是你看得见,而且都能够看得懂,那这个智慧的"智",就加一个"日",所以"智",一定要有光。
所以当一个人有智慧的时候,他就有光,可以照亮别人。从孔子到现在,已经两千五百年了,所有过去的读书人,都要读论语,都要读孟子,也就是说,他的智慧像太阳的光一样,可以一直恒照别人,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下愚就是愚的人,就是智慧不足的人,这两个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