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一)本质
我们现在的一般语言还在提“仁”这个字的,第一层最常用到的是什么?是杏仁、 核桃仁、花生仁。这个“仁”是什么意思?这个仁是本质、核心。就是说孔子他在很多地方,说这个人“仁”还是“不仁”,他其实大部分是在谈说这个人,他体的生命状态有没有更接近本质的问题,如果能够扣得到本,基本上他就觉得这个应该可以算是仁。
什么是“仁”?(二)感通
第二层的话,我们到现在还会常常讲说一个人“麻木不仁”。什么叫麻木不仁?就是你麻木之后,你没有能力感通。所以“仁”的第二层意思是“感通”的意思;准确的讲,就是他要能够精准的触碰到对方生命状态的那个核心,那一种感通,应该也可以说是孔子所说的“仁”。
什么是“仁”?(三)你我之间
再讲第三层的话,“仁”这个字,我们从字面上来讲,就是两个“人人”,然后它又是本质,准确的讲,就是一定要在人跟人的关系里面才会有本质。所以像西方人他们在思考生命的本质的时候,他就会谈“自我”,可是如果中国人在谈自己的时候,那个“自己”就不是西方意义下那种所谓“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那个“自己”,他一定是要在什么?一定要在人伦里面去落实、去体现,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面,如果没有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一个本质可言。

《论语·宪问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齐桓公还没有接齐国国君的这个位置之前,他跟另外一个叫做公子纠的两个人,后来齐国内乱的时候,两个人先后在争夺君位,后来是齐桓公获胜了,然后公子纠落败。公子纠他有两个比较著名的部属,一个叫做召忽,召忽因为公子纠死了,后来就自杀了,殉节了。管仲他刚开始是被俘虏,被俘虏之后,后来因为鲍叔牙的推荐,把他推荐给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因为管仲他没自杀,反而最后是投靠了敌人公子小白,所以这一件事情在历史上,一直是被争议。

《论语·宪问篇》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当时国际间没有周天子这样的领导者,国际之间他会变成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就是各国之间的争纷,他就是没完没了。最后他就会落入一个丛林法则,结果这个时候齐桓公,他就扮演这个领导者的角色,他还特别强调,大家要尊敬周天子。意味着在管仲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当时中国有多少人可以免于兵连祸结,孔子讲说,人家管仲今天把这个事情给办成了,那太了不起了!所以他才会说:“如其仁,如其仁”。你要讲“仁”,有谁比他还更仁?把这个国际秩序给建立起来。

《论语·宪问篇》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然后他又讲到后面这一层,把当时中原的礼乐文化、礼乐文明给保存下来,然后因为管仲的这个功绩,所以孔子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今天就变成是一个蛮族了。因为如果没有管仲,北边的狄,南边的楚就入侵了,我们中原的礼乐文化,中原的文明根基就会面临被切掉的危机了,这个贡献太大了。所以他讲完之后,今天这么重要的功绩你不去谈,难道你要管仲就像一个匹夫匹妇,抓着小节,然后到最后他自杀了,莫名其妙死了,死了之后也没人管,管仲到底是什么?你难道要管仲变成这种级别,这种档次的人吗?

我觉得就是说,孔子在谈管仲这件事情,对于我们后人其实是特别有启发的,他对于那个大小、本末、先后的拿捏,我觉得特别清晰。今天管仲这个节操上有没有问题?你看孔子讲了半天,他从来没有说他没问题,但是他也没有说他有问题,总而言之就是这个问题他不谈。他谈大的,谈他对历史的贡献,谈他对整个文明延续,这个千百年的大贡献。今天我们看人要看这个,我们看人看其大,那什么叫看其大?孔子这个就看其大,我们大事要从大处着眼,你到底怎么样从大处着眼?这段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责任编辑:王海峰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