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毗恤民
【原文】辛毗,字佐治,颍川人也。文帝践祚,迁侍中。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帝曰:“吾不与卿共议。”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也?臣所云非私也,乃社稷之虑,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耶?”毗曰:“今徙,既失人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希出。(群书治要·三国志)
【译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人。文帝曹丕登上帝位,辛毗升任侍中。文帝准备从冀州迁徙十万户世代当兵的家庭充实河南(京都地区)。这时接连发生蝗灾,民间出现饥荒,各部门大臣都觉得此举不妥当,而文帝的移民兴头很高。辛毗与朝廷大臣进宫求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阻此事,所以见面时做出严厉的脸色,众臣都不敢开口。辛毗问文帝说:“陛下想迁徙世代当兵的家庭,这一计划是怎么考虑的呢?”文帝反问道:“你认为我的迁徙计划不对吗?”辛毗回答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那我就不和你谈论这件事了!”辛毗说:“陛下不觉得为臣不贤,把我安排在身边,充当议论政事的官员,怎么能不与为臣谈论呢?何况为臣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为国家考虑,陛下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也不答话,起身就朝内室走去。辛毗跟上去拉着文帝的衣服后襟,文帝遂拽起衣襟,头也不回地走进内室,过了很久才出来,说道:“辛佐治,你是不是把朕逼得太急了点?”辛毗说:“现今迁徙这么多人,既丧失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啊。”文帝这才答应只迁徙一半的人口。辛毗曾经跟随文帝到野外射野鸡,文帝说:“射野鸡真是快乐!”辛毗却说:“对陛下很快乐,而对下面的臣民却很劳苦。”文帝顿时默不做声。为此,后来他就很少出外射猎了。
羊祜之功
【原文】羊祜,字叔子,泰山人也。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上疏平吴,世祖深纳之,吴军人前后至者,不可胜数。祜将入朝而有疾,至洛阳遂薨。南州市会闻丧,举市悲号而罢,于是传哭接音,邑里相达。百姓乃树碑岘峰,立庙祭祀。行人望碑,皆涕泗垂泣。杜预代镇,名为“堕泪碑”。吴灭,诏曰:“祜建平吴之规,其封祜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邑五千户,绢万匹。”吴平庆会,群臣上寿,世祖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岂朕所能为也。” (群书治要·晋书)
【译文】羊祜,字叔子,泰山郡人。他负责管理荆州的军事,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向武帝司马炎上疏说应该平灭东吴,武帝很赞同地采纳了。当时吴军中先后投奔而来的人,无法计算。羊祜将要入朝任事而生了病,到京都洛阳就身亡了。当时荆州人上集市贸易,听到羊祜病逝的噩耗,整个集市上的人都悲哭号啕,停止了集市交易,哭声递相传播,直到乡里城邑。老百姓又在岘峰立碑,修庙祭祀。行路的人看到石碑后,没有不垂首涕泣的(因羊祜治理荆州时,内外政策得当,百姓安宁)。杜预接替羊祜镇守荆州,把百姓为羊祜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晋灭吴以后,武帝颁诏说:“羊祜建言,拟定了平吴的规划,有大功劳,可封羊祜的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食邑五千户,赐绢万匹。”在东吴平定后召开的庆功会上,群臣祝贺。武帝流着泪说:“这是羊祜太傅的功劳,岂能是朕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啊!”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