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寓意:人在没有任何人看见或知道的情况下,也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人物:卫灵公(姬元),南子(卫灵夫人姬元)
典故内容: 《后汉书列女传·卫灵夫人》:“ 灵公 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轔轔,至闕而止,过闕復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 蘧伯玉 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蘧伯玉 , 卫 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 伯玉 也。”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白话解读:《后汉书.列女传》春秋时,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姬元)正坐在宫里和他的夫人南子闲谈,突然听见有马车行驶的声音从东边传过来,越来越响,大概到宫门前却不响了,过了一会儿又响着朝西边去了,卫灵公问南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南子说:"这是一辆马车从东边走过宫门前往西边去,坐车的人可能是大夫蘧伯玉。"卫灵公又问:"你怎么知道是他的马车过去了?"南子回答:"我了解到,凡属臣子走过王宫的六前,都有下车致敬的礼节。忠臣孝子,既不在大庭广众面前故意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也不在人的地方忽视自己应该有的行为。蘧伯玉是我国有名的贤才,最懂得遵守礼节的规矩了。虽然是在夜行车,但他还是照例停下车来表示敬意。因此我说坐马车的人是蘧伯玉。"卫灵公不相信南子的话,派人去调查,果然不假。但他故意欺骗南子:"我派人去调查过了,刚才是有一辆马车路过宫门前,有一个人在宫门前下车致敬,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南子一听这话,马上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捧给卫灵公,向他祝贺。卫灵公给弄糊涂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呀?"南子高兴地说:"原来我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贤臣蘧伯玉,现才才懂得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臣。这样一来,你至少已有了两位忠臣了,忠臣越多越好,我岂能不向你祝贺呢?"卫灵公心里清楚他并没有多一位忠臣,但还是把南子递给他的酒喝干了,而后又是惊奇、又是夸奖地说:"你真了不起啊"接着把刚才派人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跟南子说明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在没有任何人看见或知道的情况下,也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典故引用诗词:
谢人惠新火(宋·李石)
六龙杲杲看推移,也有分光蔀屋时。
作古远知燧人氏,至今犹说介之推。
扣门自此人皆有,暗室从来我不欺。
冷灶无烟知几日,凭谁乞米试晨炊。
天意吟(宋·邵雍)
天意无他只自然,自然之外更无天。
不欺谁怕居暗室,绝利须求在一源。
未吃力时犹有说,到收功处更何言。
圣人能事人难继,无价明珠正在渊。
左目痛六言九首 其七(宋·刘克庄)
熏目不欺暗室,
呻吟少下禅床。
悟后尽除业障,
定中或放毫光。
责任编辑:孙克攀
|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