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篇欣赏
名篇欣赏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千年柳孜 沧桑淮北

    时间:2020-06-11 10:05:3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张云波

    010.jpg

    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一时震惊学术界与考古界,名列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随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了淮北市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国家文物局的郑欣淼副局长,在柳孜实地考察后,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考古学家刘庆柱委员,有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大运河是一条项链,这里就是项链上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

    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中,总会有一件事情,是终生都引以为豪的。于我,跟随淮北师大张秉政教授的那次柳孜运河遗址探访,就是刻骨铭心的。时值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日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之际,再次回眸那段历程,再次审视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心中仍是满满的自豪和感动。

    早于京杭大运河的隋唐大运河,其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以天然汴水为基础整修而成的通济渠,成为隋、唐、宋三代联系中原和东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岸上的柳孜就是当年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历史古镇。粉墙黛瓦护卫下的柳孜运河遗址,安详地静卧在淮北热土的怀抱里,不疾不徐地走过了千百年的时光。

    u=58992804,3741972970&fm=26&gp=0.jpg

    走进宽大蔽日的钢构大棚,遗址最核心的部分就豁然进入了视野。首先接触到的是东部的河床截面墙体。以黄河水为水源的隋唐大运河,也像黄河一样,河床在年复一年的淤淀与增高中,不知不觉地隆出地面,成了中间微凹的悬渠。十六层清晰的河床遗存叠压堆积,犹如一条条时光飘带,让我们一眼就领略了运河演变的数代风情。“一堵河床截面,一部厚重的历史文明大典”,文化学者、淮北市原报刊协会会长张秉政教授由衷地感叹道。

    对于隋唐运河文化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的,当数张教授了。他在淮北率先发起了“行走隋唐大运河”活动,历经三年的实地探访和两年多的潜心伏案,撰写了有着“隋唐运河纸上博物馆”之誉近六十万字的《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再现与活化了一条已经堙没在黄土之中的千年隋唐大运河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庆祥博士有过这样的评述:“这本书不仅仅属于淮北,属于大运河,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中国,在更开阔的意义上属于世界。”可以说,柳孜运河遗址上,承载着这位有着深厚文化学养的老人的执着与痴迷。张教授格外平静的心,就像这历史沉积的层层叠土,脱去了闹市的喧嚣嘈杂,只留下望向历史的眼神和脉脉温情。

    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北两个对应的石筑桥墩,东西长南北窄,四周界限分明,临水石面为陡直的立壁。站在石墩之上,眼前浮现出“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的画面来。单孔拱形石桥,势如长虹卧波,在粼粼波光的映照中,张扬着古镇的朝气与活力,舒展着皖北水乡略带粗犷的性格,向来来往往的艄公和船客们散发着漫天的庄严和赤城。桥墩地基叠压在唐代文化层之上,砌体中是大小厚薄不一,形状色度各异的石灰石。一块块很不显眼的石头堆砌在一起,就有了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积聚成体、团结合一的特性也就是柳孜运河遗址传达给世人的一种运河精神吧!我想,当时光被一种精神的力量所穿透,浸润其间的那一定是一份勇往直前的笃定与坚毅。

    u=1544402123,2660101688&fm=26&gp=0.jpg

    发掘的大量文化遗存中,瓷器是遗址最为珍贵的第一“宝”。运河瓷器的类型有碗、盘、钵、罐等二十多种,源自寿州窑、越窑、钧窑、定窑等二十多个著名的窑口,制作时间涵盖了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八个朝代。出土陶瓷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在中国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各种式样的瓷器,含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女羞涩,从泥土中缓缓走来,一下子在阳光下变成了光彩照人的美丽少妇,让人既惊羡又敬畏。

    柳孜遗址的另一重大发现是沉船。在石筑构体之下及其周围,共发掘出土了九条唐代及其以前的沉船。这些沉船相互挤靠、叠压在一起,就像玩累了的孩子,裸躺在地上歇息。沉船如此密集地分布在柳孜遗址的探方内,定格了一幅“半天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的繁忙漕运图,三维地记载了历史上通济渠的静止瞬间。见证了两次考古发掘与参与大运河申遗始末的原市政协主席郭云修,是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他向我们介绍说:“运河内发现这么多沉船,在中国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巧夺天工的运输工具重现天日,为柳孜运河遗址笼罩了另一个夺目的光环----漕运重要停靠站的标志性符号。” 一叶小舟就是一只深邃的眼睛,能在今天的平原上让人看出一池清澈碧水、一段云雾升腾的运河。看着这些黝黑的船只,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缓缓地从虹桥下驶出;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地卸货,然后奔着街市里冒着热气的汤和烧饼而去。站在遗址之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长河落日下熙来攘往的喧嚣, 远上白云间里水流不息的涛声;宛若看到了一根勒在船夫背上的纤绳在牵引蓝天下飘动的帆影,一群群蹦跳的鱼虾在打捞九曲回肠的渔歌。

    u=3528250477,1641795211&fm=26&gp=0.jpg

    为保护和展示运河珍贵文物,淮北市把原来的博物馆改造升级成“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成为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以运河瓷器和运河沉船为主体的精致陈列和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在柳孜运河遗址保护上,功不可没的还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师大副校长余敏辉教授。他围绕“放大世遗效应,做好运河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命题,著有《寻梦淮北》、《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和《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一部部巨著,一束束干净灵魂散发的光芒。

    与瓷器和沉船有着类似故事但却永远无法打捞的,是古宿州八大景之一的“隋堤烟柳”。当地老百姓把曾经的悬渠俗称为隋堤,当年隋堤之上杨柳依依,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曾洇醉了多少墨客文人的心怀。白居易在《隋堤柳》一诗中写到:“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这诱人的风光、超然的韵味,似乎使人们看到,在那“春光荡城市,满耳是笙歌”的年代,杨柳纤长的枝叶,如同飞扬的琴弦,挥洒成一缕缕浅笑。“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我们从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中看到,杨柳青翠的色彩,好似碧透的舞台,飘扬出一个个魅人的舞姿。当年隶属宿州临涣县的柳孜巨镇,是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地一直流传着“东西南北走,必经柳江口”的民谚。北宋熙宁五年,日本僧人成寻作《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有“至柳孜镇,有大桥”的记述。游历于此的还有孟浩然、高适、苏轼、晁说之、梅尧臣、张耒等一批文学大家,他们或泛舟运河弄柳赏月,或立于街市把酒临风。

    淮北人对运河的怀恋和向往将伴随着整个生命历程,因为我们的生命之根在运河里,我们的本性和运河是相融的。随着运河水的流淌,南北文化的精髓浸润着淮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从而滋生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风俗与民情。

    淮北地区广泛流传着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艳史趣话,诸如隋堤植柳护娇娃,赐柳姓杨推皇恩,木鹅试水知深浅,治吏惩贪平民愤等。绫刻工艺创始人贺馥女士,用娴熟而又独特的技法,把隋炀帝巡幸柳孜的故事呈现在六米长卷上,令人拍手叫绝。淮北人还从杨广旱船出游中得到启示,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表演形式的民间游乐性舞蹈。一个名叫“陈淮北”的村长,向我们讲述了柳江口名字由来的民间传说:隋炀帝巡历淮海,在龙舟之上观看殿脚佳丽持楫划船,即兴赋诗一首:“旧曲歌桃叶,新歌唱柳眉,将身伴轻楫,疑是渡江来。”临涣县令依据此诗把这段运河命名柳江,因柳孜码头又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口岸,于是柳孜就被叫作了柳江口。一个有传说和故事的地方,无疑是一个灵秀氖氲的神奇之地。

    当年的柳孜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又是商品集散地,蛙鸣蒲叶,野唱农耕,橹声入梦,客流如织,出土文物和历代史料都佐证了它曾经的繁华。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中,唐宋时期淮北的版图上就仅标有临涣、柳孜两个地名。宋代塔碑上刻述,柳孜当时设有监押、巡检和税务官。清代《宿州志》上记载,大宋明道元年,柳孜镇有百眼水井和九十九座庙宇。如果说洛阳、开封展示了“舳舻千里、纲运繁沓”的因运河而盛的帝都景象,那么柳孜捧给世人的就是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的典型运河巨镇的缩影。

    u=616499219,3935391160&fm=26&gp=0.jpg

    随着运河涛声的消逝,柳孜成了淮海大地上一个幽静的集镇,然而其繁华虽落,历史没有断失;其河道虽湮,文明没有消亡。为再现昔日繁华,淮北市择址建设了“隋唐运河古镇”,它带着傲视古今的历史风骨与大气磅礴的隋唐气韵,呈现着独特且丰富的运河古镇文化。五凤门,重脊庑殿,翘角飞檐,正脊和四条戗脊犹如五凤翔空,寄寓着“五凤翱翔于天际,福运润泽于此地”的美好愿景。东西耳厅,为唐代常见的四角攒尖屋面;东西双阙,采用汉代子母双阙形制。内部设有诗雨墙、游客画廊、老故事影厅、景区沙盘等,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再现隋唐运河的悠久繁盛。距离五凤门不远处,是古镇的另一重要建筑三佛阁,层檐重栏,隔道飞跨,登阁即可观赏古镇全景,远眺相山秀色,遥瞰中湖浩渺。悠然自得地坐在阁里,可以欣赏花鼓戏、梆子戏等地地道道的淮北传统戏曲,可以品咂 “儿童畅饮神凝目,少妇轻掬粉落腮”的棒棒红茶。

    u=2182031,3088040779&fm=26&gp=0.jpg

    到古镇来,最不能错过的当是水韵文化的体验。斗门船闸前,感受作为最早建造船闸国度的一位公民的那份骄傲与荣光;漕仓堰闸前,领略水位调节和游船通航的独特水运技术;转般漕仓里,从高台基座上的架空木结构和唐式八角攒尖瓦顶上,想象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储备盛景;拖船堰埭中,亲自动手释放辘轳绞拉运河游船过堰的那份舒展和畅意。若要闹中取静的话,另有许多去处。可以到月老神庙里,追思唐人对爱情与婚姻的那种感性和认知;可以站在元辰殿中,向斗姆元君祷告生息繁衍、物情舒张的愿望;可以漫步于生肖广场上,细细欣赏赫然矗立、栩栩如生的十二座生肖雕塑。

    张教授也在畅想着柳孜运河遗址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他说:“在这张金字招牌效用的带动下,我们应精心打造‘运河故里’的城市文化名片,让旧文化变新,让远文化变近,让静文化变动,让死文化变活,将淮北曾经的滋味、色彩、旋律、气息、肌理铺陈开来,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从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说这段话的时候,自然而又自信地抬起了头。是啊!当年的隋堤烟柳似乎还在风中婆娑起舞,喧嚣的漕运似乎还在熙来攘往,挥汗如雨的纤夫们口中的号子也似乎越来越响,变幻的天象万物所赋予的启示也渐渐清晰,一座遗址公园、一条运河老街,连同运河的久远故事和这里的风土民情,必将以青春焕发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淮北人认清了走向大地深处的一条路!

     

     责任编辑:孙克攀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