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二十三【从诗词创作看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时间:2019-05-31 08:57:34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12c3b19fcedacfadb9735d65fffea707.png

     

     6、 从诗词创作看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用毛泽东从1925年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到1949年的《七律•长征》之间三十首诗词,来探讨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原因有三:
    其一
    ,从诗国盟主的角度来看:
    a
    .此二十四年来,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顶峰阶段。这期间既有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发轫期又有它的勃发期还有一生创作的顶峰期。
    b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旅诗人,而毛泽东的军旅诗恰又都在这个时期中。正是这些史诗般的作品,使毛泽东成为独步诗坛的不朽诗人。其中《沁园春•雪》,使毛泽东成为诗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伟大诗人。
    总之
    从这个时期的诗词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天才诗人的创作之路。
    其二
    从三军统帅的角度上看:
    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有三次指挥艺术的高峰,而这三次高峰都在这个时期:
    1.第一次高峰是1928年1932年间,即井冈山时期至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前。
    2.第二次高峰是1935年1月至10月,即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回红军最高军事指挥的位置上。
    3
    .第三次高峰是1948年3月1949年10月,即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陕北东渡黄河,驻跸西柏坡之时。
    从星星之火到雄师百万,从井冈山枪声到一江山岛的波涛。从秋收起义后不足千人的山大王,到解放战争中数百万大军的统帅。我们从中看到毛泽东作为军事巨人所走过的一步一个脚印。
    其三
    从马上皇帝的角度上看:
    1
    .毛泽东作为农民的儿子,远在大山深处时便唱出:“王者一出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真是英明天纵,出口不凡。俟到湘江边,更是直截了当地唱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诗中之意甚明。
    2
    .这是王者的心志;这是领袖的情结。在其后二十余年的戎马倥偬间所作诗词,正是毛泽东由马上作战而趋向皇权的真实记录
    他终于胜利了,人民革命取得了成功,毛泽东终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给由马上而至帝王的军旅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一、寻道之旅
    1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长沙》,这是写景言志之作。紧扣自然景物,将湘江秋景写得意境高远,动感十足,一改传统诗词的悲秋之情。
    《长沙》的主题是: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它是毛泽东第一首豪放词(代表作);
    它可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媲美。
    它是经典之作;
    它奠定了毛泽东作为
    一个杰出诗人的地位。
    它充盈着王者之气:
    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
    .《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a
    .在湖南组织农会时赵恒锡欲加害毛泽东,在8月28日离开韶山到长沙后写下了这首词。
    b
    .9月上旬毛泽东离湘赴穗,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代理中央宣传部长,他参加了国民党高层活动。因此,他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共言行极为清楚。
    c
    .在穗结识柳亚子,由此开始了一生的毛柳之交。写这首诗词时,毛泽东敏锐地预感国共合作前景不妙。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太年轻、太幼稚、太不成熟,根本不是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对手。他开始焦虑于中国革命前景了。

    3.在武汉黄鹤楼头,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这是作者借景抒情之作。

      上阕写景,笔调沉郁苍凉,
    下阕抒情,心思冷峻悲壮。

    a.悲壮是该诗的特点,是毛诗中最压抑和凝重的一首诗。

    b.在黄鹤楼上,唐代崔颢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在此也想写,看到崔诗后,掷笔而叹: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李白心
    不甘,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李与崔功力悉敌,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李白确实没有走出崔诗的圈子,都是登临吊古之作。
    c.崔颢也是因读唐初沈佺期的《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而有感而作。
    无论毛泽东、崔颢、李白、沈佺期都是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历史的典故和眼前的景物交织一起。
    4、毛泽东为何沉重?
    a、陈独秀放弃领导权,而且又不注重武装力量的建设,共产党
    只能任人宰割,形势是极其危险的:
    一方面年轻的共产党是暖风熏得游人醉。
    一方面蒋介石是磨刀霍霍向猪羊。
    b
    .政治家的敏感,毛已觉察到大风暴的来临,而自己又无力回天,只能大声呼吁和警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有问鼎之志,但却是悲愤之情。
    c
    .毛泽东毕竟是一代帝王,具备常人所无的生命特质。虽然心情悲壮,但表现出一种恢恢有容的政治家风度:把酒酌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写此词后不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提出,对中国革命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因欲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住领导权问题。而要保住领导权,又必须有枪杆子作支柱。这是毛泽东在此期间的思考和寻觅。
    :此期间他的心情是焦虑而又沉重的。


    二、统兵之旅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明白了要用武装力量才能对抗国民党的
    反动武装。于是

    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提出来了。
    一个马背诗人出现了,

    一组战争歌谣诞生了,

    一个战无不胜的统帅问世了。
    从1927年9月到1934年夏,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共写下了十一首诗词:
    它全是军旅诗词,是一组战争史诗。
    它全面地反映了毛泽东长征前的军事生涯。
    三十年代前后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顶峰。
    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
    毛泽东的豪放风格正是此期形成。
    1
    .一个永难忘却的日期(九月九日)
    a: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
    湖南的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指挥和领导,暴动成功了。毛泽东很高兴,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
    它的风格豪迈,具有英雄气概,
    反映了毛泽东激动而喜悦的心情。
    它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第一首,
    是毛泽东统兵之旅的开始。
    b
    .9月9日是一个不可或忘的日子
    1949年9月9日,《沁园春•雪》公开发表。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秋收起义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并由此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迈开了毛泽东军旅生涯的第一步。
    c
    .其他二首词的创作。
    和这种心情相同的诗词还有《西江月•井冈山》:
    这是一篇雄壮真实的史诗。

      这是一幅生动鲜明的战争速写。

      这是一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
    《西江月•井冈山》给我们塑造一组英雄的雕像。当年冯雪峰把这首送给鲁迅时,鲁迅说:有山大王之气。
    后来毛泽东在1934年闻知后笑着说:心领了。这也是毛泽东的诗情勃发期。
    尤其是《清平乐•蒋桂战争》:
    上片写敌,斩钉截铁,大声呵斥。
    下片写我,欢天喜地,淋漓尽致。
    :此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而又奔放的。
    2、
    三起三落时心境
    1929年6月,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毛泽东
    红四军前委书记落送(陈毅取代之)。毛泽东随即离开军队。此后不久,红军在广东梅县打了一个败仗,这是红军自建军以来最大的败仗,红军元气大伤。毛泽东闻讯后十分心痛,在感慨万分中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该词以重阳入题,描形绘景,思悟人生,颇富哲理。
    这是一首意蕴最为丰厚的小令:
    一种对人生短暂,急欲建功的迫切心情。
    有有别于历代诗人悲秋之诗意
    它相别于古体诗词中所有
    咏菊诗。
    它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广阔心胸。
    它描绘了一个儒雅的军事家形象。

    在1929年11月26日,毛泽东从闽西重返红四军。在上杭县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即古田会议),毛泽东再次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国革命的航船又能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航线顺利向前。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此三首词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之气,豪情干云。正所谓英雄必有豪情,豪情成就英雄。
    a、这里有统帅之图
    “山下、山下
    ”居中指挥的大帅形象表现出来了。
    “十万工农下吉安。”军中大帅雄浑的气魄出来了。
    B、这里有英雄之图: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巨人的形象出来了。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雪中行军图绘出来了。
    C、这里有大写意风格:

      风展红旗如画。

      风卷红旗过大关。
    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则描绘战争风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前者是战斗图,有悲壮情怀;
    后者是战役图,有浪漫笔法。
    前者是有史以来古体诗词中第一首点面结合的战斗诗。
    后者
    毛泽东唯一的一首描绘战役全程的诗。
    中国革命事业也是顺利发展的。
    从也可清晰地看出大军统帅的成长的脚印。
    毛泽东诗词创作也渐入佳境。
    毛泽东军事生涯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此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是旷达而又乐观的。

    但情况很快发生改变:在1931年夏的赣南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遭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批判。第二次被夺去军职。
    不久,红军动用14000去攻打赣州。当时守城敌军仅一个旅,不足三千人。毛泽东力阻未果,而红军围城月余,久攻未克,且损兵折将,连红一师师长和37师政委都阵亡牺牲了,士兵死亡更是难以计数。可见,赣州是打不得的,这是红军继梅县之败后的第二次败仗。
    1931年10月,毛泽东曾短暂
    回到军队指挥位置上,但在1932年8月的宁都中央会议上,毛泽东第三次被王明一伙夺去军职。
    毛泽东在苏区再次赋闲。
    1933年
    10月,蒋介石调动100万军队、飞机200架,并亲任总司令开始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血战18天后,苏区北大门的广昌失守又仓惶逃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而这次失败是红军最大的失败。
    在广昌失守前,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在词中:
    踏遍青山人未老,与《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和后来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形成毛泽东诗词中独特的“三老”诗句。
    这首词虽写眼前之景,而实有弦外之音,这是需要认真揣摩的。
    毛泽东在心情郁闷中写了这首词。其写作背景与1927年春的《菩萨蛮•黄鹤楼》一样,只不过,彼时为大革命失败前夕,而此时为中央红军溃败之前。作者虽郁闷,但作品词调高昂,如词中不但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英雄之气,还绘制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前景,表现出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风度和修养。
    这是一首送别诗
    与苏区人民的《十送红军》异曲同工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毛泽东在统帅的位置上指挥枪杆子,中国革命才能无往而不胜。离开毛泽东,就要失败
    就有曲折,这是历史的教训。
    这组战争歌谣既反映出红军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和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统兵之旅,也反映出毛泽东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更反映出毛泽东在次期间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
    :此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是极为郁闷而悲愤的!


    三、诗国之旅
    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而在长征中毛泽东写了一组诗词,那是不朽的史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是豪放的。而豪放风格有两个支撑点,即:王者之气,英雄主义。在毛泽东所写的长征组诗中,这两点被表现
    淋漓尽致且趋于完美的融合。
    毛泽东的长征诗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英雄史诗。

    1.长征对于毛泽东诗词创作而言是一个神话。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八篇十首诗词。其中仅1935年10月间,毛泽东一气写了四首诗:《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清平乐•六盘山》,这在毛泽东创作生涯中绝无仅有。
    a.在这组长征史诗中,各有千秋,可圈可点:
    《忆秦娥•娄山关》:该词以西风的肃杀、急速的马蹄、长空的迷茫、雁叫的凄厉、寒霜的凝重、晓月的冷淡。从而构成一个悲壮萧杀的意像世界。以凝重而冷峻的意像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它有独异的艺术风格,大军统帅的风采,表现出苍凉悲壮的格调。
    b.《七律•长征》:该词以极其雄浑的气魄,描写长征的战斗历程,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气概:

      它有完美的美学总结,

      诗词创作几欲达到顶峰,

      是毛泽东诗中之冠。
    c.《念奴娇•昆仑》:该词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气势恢宏,境界博大。

      它以雄伟的气势开头,又以宏大的气魄作结。

      它表现了毛泽东的王者心胸,巨人形象,英雄气概。
    d.《清平乐•六盘山》:

      极为形象地描绘出红军的英雄形象

      毛泽东以英雄自诩。
    e.《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该诗通过对彭德怀大将军的描绘,表达了统帅的爱将之心,而且诗中跳动着凯歌高奏的喜悦音符。
    它是一幅将帅图,

      它是有史以来用电报拍发的诗,

      它充满英雄之气。
    g.《沁园春•雪》:该词描绘出祖国壮丽的山河,并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表明了作者反封建主义的态度,进而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祖国真正的英雄。
    王者之气和英雄之气交相辉映。
    毛泽东的巅峰之作
    与《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一起被世人誉为最好的三首诗词。
    1945年9月在重庆发表后震荡山城,不仅三方阵线和者如云,且杀伐之声四起并持续数月。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道难觅的风景。
    具有王者风采,且气吞山河,实乃横扫一部二十四史。
    2、长征对毛泽东的军事生涯而言是一个神话。
    1935年也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第二次高峰。其中四渡赤水、回师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表明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
    从1935年1月,毛泽东又回到军事指挥的位置,开始了统帅之旅,并一直持续到1976年,前后凡四十一年。
    :此期间,毛泽东心情是凝重的且又悲壮的。


    四、王者之旅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无疑是一位英明天纵的帝王。除去才能、气质和品质外,毛泽东与历代帝王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代表着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一生是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福利的。所以,他与古代帝王有质的不同。
    1、王者之风
    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八年间仅写了三首诗词。诗虽不多,但多为精品。
    八年来,一方面他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寇作殊死拼杀;另一方面他为指导抗日战争写下了一系列具有纲领性、指导性的文件和文章,他那完美的领导艺术和毛泽东思想的初立,使他拉大了与其
    领导人的距离,他因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
    a
    .1943年4月毛泽东写下《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这是毛泽东在诗词创作相隔七年后的再次咏唱。他借歌颂为抗日牺牲的国民党将军来表现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英雄精神,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也是毛泽东第一首五律。
    更是毛泽东第一首悼念国民党人的诗。
    有长歌当哭之古韵。
    说明毛泽东具备王者之胸怀,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的目光远大
    想到的是民族大义而不再是党异之争。
    b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还写下了《四言诗•祭黄帝陵》

      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陵为轩辕黄帝,为汉武帝所
    历代以来,只有
    当政的皇帝才能公开主祭,
    毛泽东亲自撰写祭诗,就已表明
    毛泽东的王者身份。
    :此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是冷峻而又肃穆的。
    2
    .边塞古韵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时,写了《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
    此二首诗虽具有唐代边塞诗的韵味,但他一反古边塞诗中悲凉之情。故这两首诗悲凉沉雄,苍劲豪迈,充分彰显出男儿豪气和英雄气概,应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精品。
    在诗中:虽有儿女柔情,但更多为风云之色!

      古边塞诗是文人写诗,毛泽东是统帅写

      古代文人们有建功边关之志,毛泽东是边关建功!

      前诗有岑参之悲壮,后诗有老杜之余响!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绝唱还是1948年3月在东渡黄河,驻节西柏坡时所表现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此期间是第三次军事指挥艺术的高峰,这时的毛泽东已是一位成熟且又杰出的军事家、数百万大军的统帅。指挥三大战役时,从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毛泽东对前线将领发布了214道军令,这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军事巨著,确立了毛泽东一个军事家的形象。
    :此期间,毛泽东心情是雄浑而又昂扬的。
    3、王者之道
    (1)古人所云文武之道,在毛泽东身上有最完美的体现。
    所谓文道表现与柳亚子的交往中:
    毛泽东在1949年3月25日进驻北平,当晚就去拜访南社的发起人、文坛领袖柳亚子。柳亚子万分激动当即赋诗,首联为“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在3月28日,柳亚子以《感事呈毛主席》赠毛泽东,诗中不但满腹牢骚,且有归隐之心。
    (2)因毛泽东初进北平,国共和谈未了,渡江作战在即,故未答
    柳亚子。直到渡江战役胜利后的第六天,即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该诗通过对老朋友的劝导,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尤其是毛泽东在该诗洗去风云之色,王者之风,英雄之气而以文气之声、温和之言与老朋友聊天,充分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和王者宽广仁厚的胸怀,折射出毛泽东人性之美的光辉。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温情的诗。
    这首诗极负盛名,显示出毛泽东感情世界的另一面。
    尤其是首句
    一下子拉近朋友间的距离。
    历代的马上皇帝,一登九五,立时戳杀功臣,自汉以来,已成惯例。

     可毛泽东以敦厚之心,忆旧之情对待故人,从另一方面显示了毛泽东的宽厚胸怀。
    (3)毛泽东又是十分
    果毅的,具有王者之威。请看他的兵武之道:
    1949年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谈条约上签字
    4月21日,朱德、毛泽东联名签发《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清晨,百万大军渡过长江
    这是一道史无前例、气贯长虹的军令。此刻,我们遥想大帅的威仪,不禁肃然起敬。
    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达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
    的决心,该诗既喜悦,又是追穷寇的号角,也是宣布新时代到来的昭告
    这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最后一篇,也是毛泽东诗中最豪放的一首,它充满英雄主义和王者之道。
    毛泽东在诗中的王者之道是:
    虎踞龙盘今胜昔,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在诗中英雄气概是: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此期间,毛泽东的心情是果毅而又喜悦的。

       图片02.png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