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国风网 |  官方微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活动报名/会员申报 | 证件查询 | 书画商城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名家论坛
名家论坛
  • 名篇欣赏
  • 名家论坛
  •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十九【 战地黄花分外香】

    时间:2019-05-10 08:55:01  来源:中国国风网  作者:耿汉东

     

    12c3b19fcedacfadb9735d65fffea707.png

     

       2、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一组战争歌谣

    由于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人的鲜血洒遍了大江南北。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充分认识到:没有武装力量,没有领导权,革命很难成功。于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坚决领导武装斗争,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推动土地革命。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了秋收起义,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揭开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篇章。毛泽东在这期间所写的诗词正反映了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虽然是诗人马背哼成的小诗,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战争组诗。

    这其中既有战地黄花的清香,又有弹雨纷飞的惨烈;既写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见《西江月·井冈山》)的大军统帅的镇定自若,又描绘出百万大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恢宏战争场面;英雄的红军不但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而且还能“踏遍青山人未老”(见《清平乐·会昌》)。诗中不但用“天兵”、“共工”等神话人物比喻英雄的红军战士,而且使用“红旗”、“鲲鹏”、“长缨”等古典意象,从而使这组军旅诗词厚重而雄浑。

    总之,从秋收起义到红军长征前的这段时间,毛泽东所创作的诗词是一部大气磅礴而又气贯长虹的战争史诗。它们是:

    1.《西江月·秋收暴动》

    2.《西江月·井冈山》

    3.《清平乐·蒋桂战争》

    4.《采桑子·重阳》

    5.《如梦令·元旦》

    6.《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7.《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8.《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9.《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0.《菩萨蛮·大柏地》

    11、《清平乐·会昌》

    这十一首作品全部是词而且是令词。从内容上讲,全是军旅诗词。有的是行军图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如梦令·元旦》,有的是战斗图如《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有的是战役图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基本上把军旅中行军、布阵及厮杀的战争画面全部写尽,也把第二次国内战争所有重大战役囊括而尽。有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尚属首例。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毛泽东就是以点面结合,极为具体地描写一次战役,这在诗中尤其是古体诗词中绝无仅有。

    三十年代初期,不但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顶峰,也是毛泽东第一个诗情勃发时期。因为此刻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是最大的“山大王”,一兵一卒的出动皆由心愿。故所统领的红军所向披靡,其驭军之术亦渐入佳境。而诗言志、诗由心出,古之亦然。故此期他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都是毛泽东诗词中上品,也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上乘之作。1930年以后毛泽东诗词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期(毛泽东创作中有两次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期为三十年代,其巅峰之作为《沁园春·雪》,也是毛泽东一生的巅峰之作。第二个高潮期为六十年代前后)。其间佳作有《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毛泽东诗词悲凉沉雄的创作风格在此期展现无遗。至于两首《渔家傲》的创作成功,则表明毛泽东诗情如火山喷发,一发而不可收拾。其浪漫主义创作艺术更趋于完美,他的词风更加豪迈雄浑。

    总之,这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史,更是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英雄史诗。

    二、永难忘却的时刻

    在这一时期,有几个重大事件不可或忘。

    ·至尊的9月9日

    9月9日,对于毛泽东来说至关重要。著名的秋收起义就在这一天开始的,毛泽东从此开始“山大王”的军事生涯,这位身着长袍的书生与枪杆子结下了一生之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并由此走向井冈、瑞金和陕北,走向北京天安门城楼。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被重写。

    也正是1927年的这一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民团的清乡队抓住了。在押送途中,毛泽东机智地逃脱了。他归队后,继续率领起义部队,一路急驰,直奔井冈山而去。为了纪念这一天,毛泽东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写下这首词的意义在于: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开始实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并由此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也迈开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步。同时它还是毛泽东第一首军旅诗词,是毛泽东宏伟的军事史诗的奠基作品。

    在十八年后的这一天,即1945年的9月9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会见了郭沫若和柳亚子,把《沁园春·雪》交给了柳亚子,旋即在山城发表,毛泽东从此走向诗坛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因这首词走向了世界,世界也因这首词而重新认识了他。

    在四十九年后的这一天,即1976年的9月9日,巨星殒落,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可见这一天,对毛泽东的一生是何等的不平凡。

    ·八月的炮声

    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与敌周旋,艰苦的战斗使部队减员太多。1927年9月27日,当部队开到江西永新三湾村时,经过改编的部队仅余千人,毛泽东率部且战且走,挺进井冈山。井冈山位于江西罗霄山脉中部,处于湘赣交界处,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队伍生存的最佳去处。残酷的战斗显示出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华。井冈山根据地不断扩大,红军力量不断加强,引起湘赣两省敌人的极大恐慌,先后派兵征剿。1928年8月,红军两个团擅自离开井冈山去湘南作战,惨遭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情况紧急,毛泽东急赴战区收拾残局,仅留两个连守护井冈山。8月30日,湘赣之敌向井冈山发起第二次围剿,四个团的敌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井冈山。留守红军在黄洋界哨口据险而英勇作战,用仅有的一发炮弹击中敌人指挥部。敌人在大惊之下,仓皇溃逃。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了。毛泽东归来后闻之大喜,挥毫写下了在毛泽东诗词中分量极重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写《西江月·井冈山》的重要意义在于:井冈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是中国红色政权的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保卫战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由失败到前进的关键,对中国革命的高潮到来时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井冈山失守,1928年10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不可能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大会师。而中国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斗争如果没有朱毛联手是不可想像的。

    同时,此后黄克诚率领的永兴农军、刘泰率领的来阳农军、黄义藻率领的资兴农军也奔赴井冈山而来,这说明当时的井冈山是全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众望所归,也是一面迎风猎猎的大红旗,更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希望所在。所以,井冈山保卫战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而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正是真实地记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首词具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诗般的特质。

    三、几次失败的教训

    第一次失败

    当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湘赣边界迅速发展的时候,蒋介石正与各路军阀展开大混战。毛泽东审时度势,大力发展红军队伍,与朱德率部东征福建,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并乘机攻占闽西重镇上杭,在那儿建立了革命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根据地呈现一片热火朝天、欢腾繁忙的景象。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词中记述了第二次蒋桂战争时红军发展的情况,这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总结说:“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当时的形势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好景不长,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许多正确的主张未被大会认可,因此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而离开部队。红四军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又错误地估计形势,盲目地向粤东进军,结果在广东梅县打了一个大败仗。这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自建军以来最大的败仗,使红军元气大伤。这次惨痛失败使毛泽东感慨万分,于是在1929年10月写下了《采桑子·重阳》,词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词中先是发出人生有限而宇宙之无穷的感叹。面对重阳年年过,黄花岁岁开,使人感到诗人看岁月的流逝而急于建功的急迫心情。但毛泽东毕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他有着博大壮美的胸怀,所以他虽处人生低潮仍能在词中创造出博大壮美的艺术境界。如词中之“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虽千人万人,莫能先也。

    给我们的教训是,中国革命离不开毛泽东,否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会受到损失。

    第二次失败

    当人们明白离开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就会受到损失后,在1929年12月间,毛泽东又回到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上继续指挥战斗。尤其是古田会议的召开,使红军面貌一新,士气高昂,战斗力大为增强。毛泽东率兵很快打破了敌人的“三省会剿”。部队由闽西转移到赣南。毛泽东欣喜之余写下了《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一气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这些都记述了毛泽东率领英勇的红军打破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而取得革命斗争的重大胜利。历史的风云在毛泽东诗词中都被完整地体现出来。

    但在1931年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遭到了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并夺掉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红军主力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于1932年盲目地攻打赣州。毛泽东急忙制止说:“不行,一打准输。”但因毛泽东不在军事指挥官的位置上,无法制止这次行动。结果14000人的红军攻打守敌仅一个旅的赣州,且围城月余,久攻未克,而红军却损失惨重,红一师师长和37师政委阵亡。损兵折将令人心痛。这是红军继梅县之役后的第二个大败仗。

    历史再次证明: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只有让毛泽东在统帅的位置上去指挥枪杆子,才能与革命实践完美结合,战地黄花才能格外香艳,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才能无往而不胜。只要离开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就会受到挫折,这是历史的经验。

    第三次失败

    1931年10月以后,毛泽东曾短暂地回到军队的指挥位置上,但到1932年8月的宁都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三次被夺去军职。而1933年10月当蒋介石调动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时,虽然中央苏区有红军8万余人,但形势依然十分危急。毛泽东曾向党中央提出:红军主力应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毛泽东的建议无疑是十分英明的,若能按毛泽东的意见去指挥战斗,第五次反围剿仍能取得胜利。但王明一伙根本不采纳毛泽东的正确建议,依靠不懂得中国革命具体特点的李德负责指挥军事。他们先后实行“两个拳头打人”、“全线出击”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冒险主义的进攻方针,结果屡战屡败。然后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实行“分兵把守”、“全线防御”等消极战术,以阵地战代替以往红军使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如此打法,红军岂能不败。1934年4月,敌人集中兵力进攻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而李德亦调集红军主力死守广昌,但他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百万蒋军对八万红军。在敌强我弱之形势下,血战十八天后,广昌失守。中央苏区的防线开始崩溃,失败已在必然之中。不久,红军就遭到了从建军以来最大的败退,中央苏区的人民不得不唱《十送红军》了。

    当时毛泽东因地方工作需要,在同年7月与战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巅峰,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登峰远望,借景抒怀。此刻他的心情是郁闷的,也是复杂的。蒋介石百万大军围剿根据地,中央苏区危在旦夕,而自己正确的意见又不被采纳。其心情正像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登上黄鹤楼一样。但他毕竟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他丝毫不曾悲观,依然以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去激励自己,鼓舞战友。词中“踏遍青山人未老”正是毛泽东此刻的精神写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风景这边独好”之处遍皆有之,“更加郁郁葱葱”之处触目可及。从这些情与景的描绘中,一个巍然挺拔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顿时屹立在我们面前。

    毛泽东在革命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以博大的胸怀等闲视之,真可谓千古一人也。以同样心情表达毛泽东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诗词还有在此前不久写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是毛泽东在久离军权的1933年夏天写成的。适时毛泽东在根据地负责查田运动,途经大柏地而写下的。他是在回忆1929年2月率部离开井冈山后,与赣军之刘士毅部的一次血战。是役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大柏地与敌鏖战,歼敌两个团,俘敌八百,斩获甚丰。这是离开井冈山后的第一个大捷,遂开辟了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诗人面对四年前曾经激战的地方,心潮翻滚,感慨万千。词的开篇以“谁持彩练当空舞”来展示出瑰丽的场景,再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美丽心情收结,描绘出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怀和坚定执着的信念,使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达到了异常完美的统一。毛泽东在回忆中写的这首词,反而更加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只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能百战百胜。毛泽东离开红军两年的时间,战局急转。而《清平乐·会昌》的写作,正是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的送别之歌。

    总之,毛泽东从1927年9月写下的《西江月·秋收暴动》至1934年夏的《清平乐·会昌》等ll首诗词,八年间基本上把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脉络极为清晰地展示给后人,也把诗人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与中国革命斗争生死相依地系在一起,更描绘出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关于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论述,另文撰述)的全貌。正如史诗的定义所言:史诗是以诗歌的形式歌颂英雄时代的英雄业绩,带有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而毛泽东诗词恰恰达到了这一层面,而且更加至善至美。

     图片02.png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海峰  

     

     

    网友点评

       

    版权信息

    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会员发布的作品有侵权行为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处理!
    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风网  备案号:皖ICP备19013950号  公安备:34060002030165
    Copyright © 2015 - 2019 国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国风网
    商务合作:138-1064-8262
    邮箱:zgguofeng@126.com

    关注我们

    国风网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